“聚焦论坛”
就业是消除贫困的根本出路
主持人:欢迎您和我们一起继续关注《中国就业论坛》,今天中国的就业问
题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各位代表要探讨的主题是促进就业与消除贫困。
解说:“近十年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探索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而非正规就业由于是一种分散、灵活的就业形式,目前正成为各国就业方式的一种主要补充形式。同时,针对解决困难人群就业的非正规就业形式也成为本论坛讨论的热点。
全国总工会前主席 薛昭鋆:“非正式员工占单位就业人员的18.2%。据测算
非正规就业人员约占就业总量的48%以上。”
解说:专家们提到的非正规就业问题是指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以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失业人员等组成的困难人群。这些生活在贫困底线的自营就业者往往没有固定的场所、收入、作息时间;经营资本少;技能和经营水平较低;就业很不稳定是他们的主要特征。长期以来,各国对非正规就业这种就业形式持不同意见。1986年上海从国际劳工组织引入这一概念并经过10多年的运作后,上海在帮助规范非正规就业群体,消除贫困、促进就业方面取得的成果成为了世界的焦点。
采访:上海市劳动保障局局长 祝均一
“对这个群体,实际上是一个推一把,还是拉一把的问题,这种就业形势,就是出于好像是一种灰色地带,稍微往前跨一下,他可以不吃你低保。政府稍微严一把,就吃低保。
解说: 上海的非正规劳动组织发展迅速。到2003年底,上海已发展非正规劳动组织2.2万家,吸纳从业人员22.9万人。非正规劳动组织从业人员人均月收入700元左右。目前,上海非正规劳动组织每月新增1000多家,新增各类从业人员近4000人,充分体现了开业促就业的“就业倍增”效应。
解说:只有积极的促进就业才是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随着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农
村劳动力的转移,都给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
系列针对农民流动就业的积极就业政策。这些有国情特色的政策在论坛中也吸引
了世界同行的目光。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副司长 刘丹华:“农业部和我们一起,正在共同实施一个阳光工程。这个阳光工程主要就是组织劳动力输出地的农民,在他们外出务工之前要参加职业培训。通过职业培训,有组织的进行劳务输出。这个我们认为是对改变农民工,有时候盲目到城市以后,好多时间找不到工作。对解决他们的问题,可能是比较有好处,通过培训,使他们能够增强就业能力能够尽快的找到工作。
解说:今后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基本路线是,在农村就地消化与向多元城镇转移的前提下,通过乡村工业与城市大工业的合理对接,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农民变市民步伐;通过农业收入与城镇收入均衡、务工经商收入与务农收入均衡、农村工业与城镇工业收入均衡的发展阶段之后,完成二元结构的转换,使我国传统农业最终纳入现代经济。
解说:农民的问题核心是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就业问题,在我
国1.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向非农领域转移和进城务工的主要是青年。而在
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也困扰着各级政府部门,但它不在仅仅局限于劳动部门,
重要的是为青年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和劳动力市场。因此青年的就业问题也
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本次中国就业论坛的话题。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陈淮:应该说,我们现在青年就业问题实际上是个劳动业市场发育的问题。也就是说,大家更多地熟悉通过市场竞争就业,这个青年是个广义的含义,比如说城镇青年和农村青年就不是一个含义。比如说我们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大学毕业生和普通的劳动力又不是一个含义。它总体来说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恐怕是最重要的选择别无他图。我们想人们越来越多的熟悉,怎么说叫完善自己的劳动技能要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我想这是一个在过去更有利的就业岗位,一个最重要的地方。
解说:以培养创业型青年人才牵动促进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既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又搭建了青年成长的舞台。今后,我国将每年帮助20万名青年掌握创业本领,帮助5万名青年创办自己的企业,开发就业岗位30万个;为下岗失业青年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150万人次,力争使服务对象的再就业率达到60%。
主持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在为期3天的中国就业论坛上,各国与会代表和专家针对如何扩大就业、怎样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充分地交流。同时,这次论坛对我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5月10日的节目中,我们还将就这次中国就业论坛最后通过的《2004中国就业论坛共识》做出详细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