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终结的比赛
央视国际 (2003年05月29日 16:23)
远离家乡,我来到这个城市——北京。
3月14日工这一天,怀揣简历的我来到中央电视台,见到了《劳动·就业》栏目《劳动话题》节目组的制片人,三天后,我作为《劳动·就业》节目的一名出镜记者,参与准备在四月份召开的《国际就业论坛》节目的创作,开始了我在北京的生活。
刚到栏目组时,我心里真有一股畏难情绪,因为自己刚刚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存在一个业务转型的适应过程。这个栏目与我原来做过的任何一个栏目都不同。从事电视工作4年来,在地方台不论从事主持人、播音员还是编导工作,虽涉及的业务范围广泛,但涉及的内容远不及《劳动·就业》如此专业化,无论从栏目的定位上还是风格上说,它不再是我所熟悉的“社会新闻”、“专题片”,而是关注民生、关注底层的话题。何况,一开始就介入这样大型的国际性论坛,感到压力倍增。幸运的是,我跟随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优秀的团队,于是一同进入一场比赛。
在我拿到策划方案时,其中清晰的描述了关于栏目组如何将本次论坛进行大规模深度报道的每一个细节,明确了各个角色的分工,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央电视台制作节目的严谨,并且这种态度始终贯穿在每一位编导的创作过程中。这是央视也是《劳动·就业》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为了更好的宣传本次论坛,也为了提高《劳动·就业》在观众中的知名度,栏目组做了精心策划。节目形式是除节目内容外又一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于是放弃了常规版节目形式,改用演播室座谈的形式进行报道。然而谈话节目有它的弊端,如形式单一使人极易产生疲劳感,内容很容易流于空洞等,为了提高节目的可视性栏目组最终决定,采用以演播室为主,记者现场报道,重要人物访谈及资料短片结合的形式,以达到实效、规模、深度并举的效果。这种敢于创新、不拘泥于一种形式的大胆尝试是我在《劳动·就业》的第二感受。
好的形式仅仅是好节目的一部分,吸引观众继续关注的是它的内容。三天的就业论坛议题繁杂,涉及就业问题的方方面面,想要面面倶到,根据我们的节目时长只能泛泛而谈,那就背离了深度报到的初衷,为了让每天的节目主题鲜明,总策划将编导们兵分五路,各自选定各集主题并着手拍摄人物访谈和资料短片。这是一个相当繁重的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是串联整片的主线,于是编导格外投入。为了确定主题,利用休息时间请来专家向他请教、与之探讨。编导之间也相互学习,甚至发生争论,但谁都知道这是为了工作并不掺杂私人感情。为了节目与论坛结合的更紧密查阅了大量数据,翻阅了大量有关论坛的资料,一时间走进话题组办公室你会误以为就业论坛在这里召开。正是编导们这份勤奋使我明白,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进步,才能不落在退伍的后面。
为了节目更具权威性,安排采访专家,然而相关部门也在为论坛忙的不亦乐乎,根本无暇顾及我们。于是制片人再次出马(节目筹划时就已出了一马)穿梭在《劳动·就业》与劳动部之间,为了说服他们还常常长时间“逗留”在劳动部,毅然一副劳动部编外人员的身份。终于说通了,然而时间不定,怎么办?等!为了节目我们等!这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终于感动劳动部的同志找空接受了采访。这些只是编导投入精力付出心血的一部分,也是真真实实的一部分。
从节目设计策划到内容的表现形式,从前期拍摄的投入到对工作严谨的态度,我已深深的体会到了央视汇集了全国电视节目制作的精英,我感受到了今后的竞争和压力。同样,我非常高兴的感到:我已经站在了进步的阶梯上,思考着变革自己。
我们正在为采编顺利进行而忙碌的时候,2003年4月6日国际劳工组织技能开发司司长派克在北京因“非典”去世。该司长是本次论坛的与会者,这是我们头一次感到“非典”离我们如此之近。第二天,“论坛”被通知停止制作,这时,大家已经看到“非典”的影响不仅是在“论坛”,在劳动部,而是全北京,全中国。“论坛”的无限期推后让我品尝到辛勤劳作而没有收成的辛酸。所有编导无言以对,也许只有制片人的一句话能够代表此刻的心情“当时真想哭,可脸上却挂着无奈的笑!”
《劳动·就业》特别节目就这样被搁浅了,像是一场没有终结的比赛。四月底的北京,柳绿莺红,春光无限,然而街上行人稀少,很少有人驻足观赏,这是一个特别的春天,因为一场还没有终结的疫情。但是在这个倍受打击的城市里,我看到街边火红的迎春花依然绽放,过了这个春季,该终结一定会终结,不该终结的还会开始,收获还会到来。我相信。(《劳动话题》编导:吴玉玲)
责编: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