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朝阳沟》演播室直播实录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6日 18:39 来源:CCTV.com

  【主持人:白燕升】今晚我们是在河南郑州的河南省人民会堂现场直播由河南省豫剧三团为大家奉献的现代豫剧《朝阳沟》,很多戏迷朋友对这出戏都是耳熟能详。这个戏自从1958年问世以来,影响了几代人,可以说是久演不衰,今天晚上参加演出的年轻一代演员应该是豫剧《朝阳沟》的第三代演员。今天的嘉宾是在电影《朝阳沟》中扮演栓保的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善朴老师、在电影《朝阳沟》中扮演银环的魏芸老师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中心主任黄在敏老师。黄老师近些年来和豫剧特别有缘分,导了很多戏,像李树健主演的《程婴救孤》,贾云龙主演的《村官李天成》。说到豫剧《朝阳沟》,很多戏迷都非常熟悉,说的是高中毕业生银环和她的未婚夫栓保响应党的号召,回到朝阳沟去务农,做新一代的新农民这样一个故事,从1958年问世以来到现在快50年了,我听说这个戏从剧本到排练,再到演出,仅仅花了七天半的时间,是不是这样?

  【嘉宾:王善朴】说起来这七天半,那还得解释解释,因为当时是58年,河南省召开文局长会议,就要求三团在八天之内排出来一个现代戏,让这个会议看,所以全团人马就集中力量,要在八天把这个戏拿出来。当时就提出来要写一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戏,当时这是很时髦的,全团人非常默契,三团有个制度,每年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农村生活,必须用一个月时间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所以他们在下边生活,是个长期积累,导演、编剧、舞美、演员,各个部门的人员,他们非常默契,导演这样要求,演员就理解了,音乐也理解导演,也理解作者的想法,所以说,在这七天半时间里是边写词,边作曲,就这样写一遍排一遍,七天半的时间就排成了,就演出了,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主持人:白燕升】从数量上说好像是七天半,其实在此之前,各个环节的艺术家都做了大量长期的积累,才有了这七天半的收获。说到豫剧《朝阳沟》这个戏,它有着辉煌的历史,从排练到上演也得到了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赞誉,很快这个戏就唱红了大江南北,也受到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来信,魏芸老师是不是这样?

  【嘉宾:魏芸】是这样,说到这了,我就先说两句,《朝阳沟》这个戏到现在四十多年了,一直得到了观众朋友的厚爱。现在已经第三代了,所以我发自内心地感谢这些观众朋友们,借这个机会我要给大家鞠一躬,谢谢大家。

  【主持人:白燕升】您当时演《朝阳沟》大概是——

  【嘉宾:魏芸】拍电影时我二十七岁。

  【主持人:白燕升】在成千上万的来信中肯定有很多求爱信吧?

  【嘉宾:魏芸】太多了。除了求爱信,也有很多谈思想、谈他们的理想,对于我这个王银环人物的塑造有很大的帮助,那时候都是很赤诚的,我从来信中也学习到很多东西。

  【主持人:白燕升】提到电影中栓保娘的扮演者是高洁老师,但我看到过一张老照片,在中南海演出,是常香玉老师演的栓保娘。

  


  【嘉宾:魏芸】对,那是63年12月31号演出的。

  【主持人:白燕升】跟我们说一说和常香玉老师合作的感受吧。

  【嘉宾:魏芸】我是第一次跟她合作,也很受启发,很受教育,她是我们团长,一团排了《朝阳沟》,三团也排了,三团是从人物出发,从生活出发,一团排的是借鉴了一些传统的东西,整个是那样一个风格,她来三团,这就格格不入了,当时常院长就提出来了,说我到三团,我按三团的路子走,这解决了我很大的包袱,因为让我一下去适应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她说,还有一个礼拜的时间,我排,我按三团的路子走。说是说,真按三团的路子走,从人物出发,她是把传统程式化过来用,真让她去走,确实也不是一下就行的,这在排演场我就很受教育。在排演场她不是说大师,她是学生,她说我按三团的路子走,你说我咋才像栓保娘,咋像农村老太太,当时演巧珍的根她说,常院长,你不能划圈,她就知道了。举一个例子,银环去了,她非常想看看银环,让银环喝水,倒水的时候一下倒手上,烧了她的手了,她要体验一下这个。到了排戏的时候,她端着一杯热水去了,排戏的时候哗的一下倒手上,当时很真实,原来的动作是,烧了一下,我说“娘,烧着没有,烧着没有”?“没有没有。”我把这水接过来,搁到桌子上,她就吹了一下。可她那一倒,倒脚上了,她非常虚心,就说“我这也烧着脚了,我能不能再跺两下脚”?

  【主持人:白燕升】细微处见精神,这就是艺术家。这个戏到现在快五十年了,黄老师给我们说一下,为什么这个戏长演不衰,您觉得它的艺术魅力在哪?

  【嘉宾:黄在敏】艺术魅力就在于它反映现代生活方面展示了豫剧的独特魅力,一个是解决了生活真实和豫剧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再一个就是解决了传统的艺术魅力和时代的气息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应该说它不仅仅是在豫剧,而且水对于整个戏曲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主持人:白燕升】在这几十年过程当中,不管是到场的艺术家还是没有到场的艺术家,他们到当地演出,当地的观众都不叫他们的名字,就叫银环,就叫栓保,这就可以想见,观众已经把他们合二为一了。

  【主持人:白燕升】《朝阳沟》这个戏从1958年首演到现在快五十年了,影响了几代人,《朝阳沟》这个现代戏的成功也标志着豫剧现代戏的成熟。同时这一批老艺术家他们塑造的每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某种意义上,这个戏,以及他们的表演提升了豫剧艺术。

  【嘉宾:黄在敏】对,把豫剧艺术的潜能发扬光大了,把豫剧艺术的艺术魅力跟时代结合起来,发出了新的光彩。

  【主持人:白燕升】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真的应该感谢原排《朝阳沟》的这些老艺术家,让我们一直不断地在回味经典。

  


  观众留言: 【一江风2】请教三位专家,提到《朝阳沟》,我想大家都会想到那段脍炙人口的“亲家母,你坐下”。希望原排的两位老师谈谈这段唱腔的创作经历,如何变的如此流行?请黄在敏老师在从理论上谈谈,这段唱腔流行的原因?我想如果现在编排的一些新戏,都有一两段唱腔,像“亲家母,你坐下”这么流行,何愁我们的新编戏不能传唱。

  【嘉宾:王善朴】它是借鉴了吕剧的一些旋律,再加上河南说唱,发展而来。

  【嘉宾:黄在敏】所以大家非常爱听,有几个条件,一个是口语化,一个是性格化,人物的神态在唱上的表现非常鲜明,还有一点就是戏剧化,这段唱搁在这个对话里面非常合适,戏剧的唱和一般的唱不同,必须强调它的戏剧性,如果脱离了戏剧性,单看这段唱,也许感觉就很平淡,所以是多种因素促成了这段唱能够流传下来。

  【主持人:白燕升】从《朝阳沟》这么多流行的唱段,我在想,其实唱词是唱腔的依托,一段唱腔的流行,唱词也特别重要,要浅显,要上口,毋庸讳言,现在有些原创也好,编创也好,改编的也好,有些唱词确实有些书本化了,如果文化程度稍低,恐怕看都看不懂,更不要说他去耐心地听,他不能坐那去仔细地理解唱词,所以唱词的浅显上口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嘉宾:魏芸】有时候是这样,词变了,提供给音乐设计,音乐设计也得变,它不是你一句我一句,它是三个老太太唱,跟说话一样。

  观众留言: 【hyczhao】关于戏曲朝阳沟的意见:栓宝娘初见银环时唱“自从成立了合作社”原是“人民公社”没必要做这样的改动因为它是历史。

  【嘉宾:魏芸】原来最早唱舞台剧就是合作社,那时候还没有人民公社,58年以后才有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以后,就把合作社改成人民公社,这是后来改的,现在又改回来了。

  观众留言: 【个性戏迷】请问专家,《朝阳沟》主要人物都是属于哪个行当呢?

  【嘉宾:黄在敏】现代戏的行当是比较复杂的,因为现代戏从人物出发,有个行当的基调,比如说银环,应该说是咱们的闺门旦,还不完全是闺门旦的东西,栓保应该是小生,但是又吸收了别的东西,所以现代戏的行当的定位不好讲。

  【主持人:白燕升】银环妈应该算是彩旦吧?

  【嘉宾:黄在敏】应该,有彩旦的东西在里面,夸张。

  【主持人:白燕升】栓保娘应该是老旦吧?

  【嘉宾:黄在敏】对,老旦。

  【主持人:白燕升】二大娘呢?不算青衣吧?

  【嘉宾:黄在敏】也属于老旦。

  【主持人:白燕升】有时候不只是一个行当的问题,还有个跨行当的问题,把很多行当的特色都吸收过来,才能塑造一个现代戏的人物。

  


  观众留言: 【小戏迷11】请问黄老师,《朝阳沟》算是现代戏中比较成功的一个,那您认为这出戏有哪些地方可以让今后现代戏的创作去学习?不只对地方戏而言,也包括京剧在内。

  【嘉宾:黄在敏】《朝阳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它最大的优势,就是真实,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点是在我们今天的现代戏创作中特别要注意的,刚才王老师讲过,为排这个戏,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这一点我们在现代戏创作中可能因为创作周期的原因,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在深入生活方面,这个环节薄弱一些。另外表演手法仍然要坚持以生活为本,不要一考虑问题,先考虑程式,后考虑生活,而是用生活来考虑艺术手段的运用,使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有机地、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这可能是《朝阳沟》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

  观众留言: 【67867813】请问嘉宾,现在年轻演员演出现代戏的时候还去体验生活吗?这出戏的演员有没有去体验过?

  【嘉宾:王善朴】也去了,也到乡下去了。

  【嘉宾:魏芸】还是没有像我们那时候真干,真挑水,真锄地,真割麦子。

  【嘉宾:王善朴】真和群众在一起。

  【嘉宾:魏芸】我们那时候同吃同住同劳动,农民干啥我们干啥,真那样干,像担水,我真会,真会了才会知道重量,重心,担不好也会知道为啥担不好。

  【主持人:白燕升】听说在这期间京剧界也想排《朝阳沟》,黄老师给我们说一说。

  【嘉宾:黄在敏】我听过,我当时在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剧团,实验剧团要排两出戏,一出是《红旗谱》,一出是《朝阳沟》,刘秀荣、李光特别跟二位老艺术家学习,而且是先从学习豫剧开始,唱豫剧,然后再开始把它转化成京剧。

  【主持人:白燕升】我记得还有王梦云老师,他们真的是先唱豫剧?

  【嘉宾:魏芸】对,再化到京剧。

  【主持人:白燕升】太难为他们了,演过吗?

  【嘉宾:黄在敏】在东四八条52号,就是原来的中国戏曲学院楼上,演过。二位老师还听过他们的唱。

  

  【主持人:白燕升】黄老师,您怎样看这个原汁原味的经典?

  【嘉宾:黄在敏】《朝阳沟》确实是经典,《朝阳沟》的出现是在那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状况,特定的一批艺术家,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出现的,今天我们再现到舞台上的时候,毕竟不是那个时代,那个空间了,所以有差距是正常的,另外现在的年轻演员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可能对今天生活的理解得更深刻一些,但是对当时的生活,那种单纯的,革命的激情、热情可能缺乏真情实感,所以今天再现经典的时候,我觉得这出戏里,可能在这方面有点欠缺,这也是非常正常的。再有一点就是在艺术观念上,那种朴实,那种坚持从戏剧行为动作出发的表演方式、现实主义的表演方式,在这方面应该向《朝阳沟》老艺术家们学习,比如说现在戏里有些唱段,单拿出来在晚会上演出的时候是很好听的,但是放在戏里面,在特定的戏剧矛盾冲突,特定的行为动作中,可能就显得在表演方法上,在体验人物这方面,就不够细腻或不够深入,这方方面面的原因,都说明今天我们再现《朝阳沟》这个经典的时候它的难度,正因为有难度,今天我们的表演艺术家能做到现在这个程度是相当不简单的。

  【主持人:白燕升】所以真应该感谢原排这出戏的各位艺术家,谢谢你们几十年的付出和劳动,也谢谢你们当初辛勤的创作。

责编:史冬莲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