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白燕升】《杨门女将》确实饱含了老一代创作者的心血,刚才吕老师也说了,剧本写好了刚好赶上王晶华老师、杨秋玲老师他们这一拨学生毕业,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们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与其说,这个戏给了他们一个机会,也可以说,他们成就了这个戏。
【嘉宾:吕瑞明】对,是相互作用。
【嘉宾:赵景勃】当时杨秋玲老师刚22岁,您还不到22岁。
【嘉宾:王晶华】我那时候20岁。
【主持人:白燕升】我最早接触这个戏是小时候看《杨门女将》的戏曲电影,当时看完这电影,在小的时候,童年的记忆里就感受到了一种力量和精神,我还听说,当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同志看完这个戏特别喜欢,还提了好几点意见,比如说刚才王老师跟我说的,原来“灵堂”老词里的“数郎”改了,还加进了一场非常重要的戏“巡营”,王老师您地戏就重了。
【嘉宾:王晶华】当时把我叫去,现改词,让我现编唱腔,没办法,就借吧,把《借东风》的改改,特别紧,不是说给你几天时间,晚上就得交这唱腔。
【主持人:白燕升】下面为了便于年轻观众欣赏,请赵老师给大伙说说这个戏的主要看点。
【嘉宾:赵景勃】这出戏不同于一般的忠奸斗争,它是弘扬爱国主义,但是它在爱国主义的基调之下,非常强调人情,另外每一场都有每一场特定的情境,比方说,“寿堂”是由喜转成悲,“灵堂”由悲转成愤,“比武”是非常恢弘,但却有母子之间那种小的情趣,特别是到了对敌斗争这段戏的时候,象“巡营”、“定计”、“探谷”,悲壮、凄美的感觉非常强烈,再一个看点就是既文,又武,又唱,又打。
【主持人:白燕升】今天晚上的演出阵容充满了朝气,相信今天的这样一种精神面貌也能传达给北京大学的师生和电视机前的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