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的夏天,都会有烈日当头、气温居高不下的天气,在这样的日子里,高温中暑便是夏日里的一道魔影,纠缠在人们的身边。
采访富阳市人民医院名誉院长张芑元:
中暑病人的治疗,在闷热的天气当中,他可以出现体温升高,直肠温度可以达到摄氏42度,甚至有的可以达到46度,他皮肤很热,但是大部分病人都不出汗,这种病人往往出现脑水肿,甚至昏迷 甚至导致死亡。
严重的中暑能够危及人的生命,因此,采取有效地措施,避免中暑,便是夏天里我们对您的第一句忠告。
送走了寒冬,又迎来了酷暑,遭遇高温是人们无法逃避的生活体验,你可知道,人究竟能够耐受多高的温度?
很多年前,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顿和钦特里到一间烤面包房,他们俩约定,看看谁能在火炉旁呆的时间更长。这是一场考验意志的竞赛,他们证明,只要不与火焰直接接触,在干燥的空气中,即使环境温度达到摄氏160度,人也能做短暂停留。
后来,科学家在空气干燥的条件下,对人体进行了一系列耐高温试验:人在摄氏71℃高温环境中,能呆1个小时;在摄氏93℃时,能坚持33分钟,在摄氏104℃时,则仅能坚持26分钟。1958年,在比利时,曾有人在摄氏200℃的酷热环境中,整整坚持了5分钟!
动物天生怕高温,它们耐高温能力依种类不同略有差异,不过,绝大多数动物不能忍受42℃以上的高温;
鸟类自己的体温虽然比哺乳动物高,但是它们不能在 48℃以上的高温中苟活。
当环境温度上升到摄氏六十度以上,就是动物的生命禁区,而人体耐高温试验,说明人是耐高温的能手,人真的不怕高温吗?
不论是冰天雪地,还是骄阳似火,环境温度的变化,一般不会对人的体温造成影响,人的体温总是保持在摄氏36。5到37度之间。
如果人的体表温度超过了摄氏37度,身体就不正常,用平常的话说,就是人“发烧”生病了,需要打针吃药,如果病人体温飙升到40度以上,就必须送到医院抢救。
人的体表温度超过了37度以上,就有生命危险,那么,人在耐高温试验中,又是什么力量维持体表温度不超过37度呢,难道人体表面有一道看不见的屏障,能够阻隔环境高温对身体的侵害吗?人的皮肤非常神奇,你可别小看皮肤厚度只有1。4毫米,但是它的表面积却有1.8平方米左右,在每平方厘米的皮肤上,分布的汗腺不少于39条,手掌上的汗腺最多,每一平方厘米有373条,这些汗腺就是人体的散热器。
当人体遇到高温和剧烈运动,皮肤就会通过汗腺出汗散热,因为汗水在蒸发的时候,会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从而维持人体体温的稳定,因此,人体出汗是抵御环境高温的有效手段。
在高温车间,你会看到工人的汗水流得特别多,这是人体通过皮肤出汗和汗水蒸发来调节人体的温度,只要人的体温能够保持正常,那么,人的细胞组织就不会受到高温的伤害,所以,人具有比其它生物更强的耐高温能力。
在自然界,人类记录到的最高气温是摄氏63度。中国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吐鲁番盆地,是摄氏48度,应该说这些气象上的高温记录距离人体耐高温能力差得很远,不知是何原因,只要一到夏天,医生就不断提醒人们要预防高温中暑,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还是来看看人是怎么中暑的吧,这一天,又是艳阳高照,在植物研究所工作的小陈到温室里来上班了。
同期声:
师傅,师傅,我又迟到了,这天怎么这么热,今天不是摄氏26度吗?我们这里怎么这么热,我们这里怎么三十一度。
师傅,师傅,我做什么?你去浇水吧。办公室来电,说今天有外宾,你把几盆石竹花,牵牛花,搬进去吧,这跑腿的事总是我做。师傅,我走了,师傅,我回来了,师傅, 这几盆花种得真好,他们都说好,您在哪里呢?我有点不舒服,怎么啦?您哪里不舒服,闷热。我们到医院去吧,您好像发烧了,走吧。师傅,您有点不舒服,师傅,我用毛巾给你敷一下,别着急,医生马上就来了。没事儿,我给您倒杯水吧。师傅,先喝点藿香正气水吧!
江师父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
小陈送花去了,江师父开始给植物浇水。在相对封闭的温室里,给植物浇水缓解了旱情,也增加了空气中的湿度。
人体不仅对温度敏感,也对空气湿度反应灵敏。当气温超过摄氏30度、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人就会感到天气闷热,浑身汗水无法排出体外,情况严重时,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神志不清,以及昏厥、休克等中暑症状。
一旦发现有人中暑,要把病人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要用湿毛巾冷敷病人的头部。
要给病人饮用淡盐水,服用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水等解暑的药物,如果病人高烧超过40度,并伴有昏厥、休克现象,要立即送进医院抢救,否则就会危及生命。
采访张院长谈:
现在统计重症中暑病人死亡率,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七十,而五十岁以上的病人,可能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五十,这个死亡率就比较高了,关键在于及时地发现病人,把病人及时送到医院,在医院及时地把病人的体温,降下来 同时积极地尽快地治疗并发症,时保护好脏器的功能,到最好的治疗目的。
看来中暑危险,离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并不遥远,不过,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引起这次中暑的气温并不高,为什么人体的中暑温度与人体耐高温的能力有着如此悬殊的反差呢?
要知道在人体耐高温试验,科学家总是选择在干燥的空气中进行,这样的环境有利于人体排汗降温。
温室的小环境恰恰与科学家的耐高温试验环境相反,它的保温设计,使室内的通风透气较差,于是,当室外只有摄氏26度时,温室的温度升高到了摄氏30度,空气相对湿度更是达到了80%,远远超过了人体皮肤感觉清爽的40%左右的相对湿度。
夏日的温室变得潮湿闷热,在这样的小气候环境中,由于空气相对湿度大,汗液难以蒸发,人体的热量不能自由散发,那么,体温就会迅速升高,人体的热平衡机能发生了紊乱,因此,老江中暑了。
小陈虽然和江师父一样,都在高温中工作,但是他们处在的小气候环境不同,从悬挂在温室外的温湿度计上可以看到,室外的温度只有26度,空气相对湿度只有45度,这样的环境有利于人体的皮肤散热、降温。
空气相对湿度的改变,影响人体的耐高温能力。科学家发现人体耐高温的能力与空气湿度成反比关系,当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0%、气温在摄氏31度时,人就会中暑。
空气相对湿度在50%的时候,气温要超过人体的表面温度,达到38度以上,才会出现中暑现象。
如果空气相对湿度在30%的时候,气温要超过40度,才有中暑的危险。
人体耐高温的能力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人类耐高温的能力受空气湿度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要加强中暑的意识。
为了让您平安度夏,我们的防暑专家特意请您注意如下事项:
注意收听、收看当地的天气预报,在高温高湿的天气里,一定要采取降温防暑的措施。
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暴饮,要喝温开水,不宜喝生水和凉水。
在饮食上,要多吃苦味菜和瓜类,它们有利尿消炎、清热解毒、清心消暑的药用价值,是夏季防暑的上乘食品。
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避开在炎热的中午饭前后,到室外下活动,
在室内要加强通风透气,保持空气新鲜。
夏天引起的高温中暑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只要我们认真听取专家的防暑建议,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享受夏天带给我们的快乐。请在下周同一时间继续收看《夏日的忠告》下集,如何防止紫外线辐射对你的伤害。
《科教片之窗》栏目供稿
责编: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