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水际人生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8月08日 11:46 来源:CCTV.com

  人是离不开水的,无论是渔猎、农耕还是游牧,水都是基本的生产条件。别看地球像一个水球,实际上适合我们生活的地方并不多。

  新疆,古称西域,是中国离海最远的地方。在古代,提起西域,总是有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来自于哪儿呢?就是因为没有水的地方太多了,没有人的地方太大了,走上好几天才看到人,能不奇怪吗!2004年,由电视台和科研单位组成的一支联合考察队开进新疆,对古代的一些人文遗迹进行考察。在这个过程中,不少队员都认识到了水与游牧之间的关系。

  谁都知道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是诞生在大江大河旁边的,守着水就能活,这好像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可这也透露了一个信息。地球上最古老的文明之所以没有遍地开花,就是因为人的生命需要淡水来维持,海水里有些东西,人是享受不了的。

  在海南省的洋浦有一个渔村,村民的生计不是靠打鱼来维持的。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加工海水,一千多年的重复劳动,要的就是海水里的盐。淡水与海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海水里有大量的盐。如果把海水里的盐都提取出来,均匀地铺在陆地上,那无论是喜马拉雅山还是北京,都能抬高150米。盐是人体需要的,可多了也不行,高盐度的海水进入人的体内,会与人体细胞争夺水分,所以海水喝的越多,被渴死的可能性就越大。

  辽宁省的长海县是一个泡在海里的岛县,因为有着发达的渔业,岛上的居民都很富有。要说不如意的地方,那就是岛上缺乏淡水。海边儿上有一个造价不低的工厂,它负责把海水加工成淡水供岛上的居民饮用,上万人的日常用水,就靠着这个地下的小池子。在今天我们可以用一系列的设备把海水转化为淡水,这是一个征服自然的奇迹,而这种奇迹在古代的西域,是不会发生的。

  考察队在新疆,从一个县到另外一个县,经常要坐一天的车,难怪人们常说: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途中有时是一派生机、满眼的绿色;有时却是戈壁一片、死气沉沉。七千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的造山运动造就了新疆的山山水水。

  由于远在内陆,中国东部富含水分的暖湿空气很难到达这里,地面上的水有很多是靠高山融雪补充的,区域的降水又受地形、气温变化的影响很大,所以拥有长期稳定水源的地方并不多。水是植物生长的必须条件,在中国的东南沿海,降雨充沛、气候温暖,经常可以看到茂密的阔叶林;而在西北内陆的新疆,有许多地方或高寒、或少雨、或多风,气候环境恶劣,植被的分部自然就没那么均匀。植物多的地方,人才能更好地生存,于是在西域才出了“绿洲”这个概念。

  目前已知的新疆最早的人类也是生活在水边的,就在乌鲁木齐南面这个叫柴窝堡的小湖旁边。1984年,一个考察队悄悄地来到了这里,他们在这里忙碌了几天,而新疆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年代就此推到了一万年前。当时的考察队员在这里找到了古人类使用的一些石器。这些石器很细小,也很初级,但肯定是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

  从那儿以后,在这个地图上都找不到名字的湖泊附近,又相继发现了其它历史阶段的人文遗迹。1991年在柴窝堡湖边,发现了七座大型的土堆墓,每个直径30米,在它的周围还有69座小型墓葬。从这些墓葬中挖掘出的马骨和金器来看,住在这儿的应该是一个掌握了冶金技术的部落。这可能和后来在柴窝堡湖附近的阿拉沟墓地中发现的塞人有关,因为在三千年前这里是塞人的天下,塞人也是对金器情有独钟,他们完全有可能循着水草的味道找到了这里,并把柴窝堡湖当作游牧路线中最重要的一站。

  柴窝堡湖虽小,但在古代它有很高的战略价值,那就是这里的水和周围盐湖里的盐。人和牲畜在进行体力劳动以后都要补充适当的水分和盐分,所以无论是对中原农耕民族还是对远离大海的游牧民族来说,柴窝堡湖附近的水和盐就如同今天的石油一样重要。

  唐朝在它附近专门修筑了烽火台,以抑制日渐强大的游牧人群,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点就在这里。一旦有纷争,信息就会随着一道狼烟传向中原,最迟五天,长安城内就会知道这里发生了变故。为了更好地控制局面,唐朝还在湖的北面修筑了乌拉泊古城,以建立柴窝堡湖向北商道上的税收体系。这个古城距离今天的乌鲁木齐市仅有十公里。

  一万年前的柴窝堡湖今天还在,它造就了中国新疆最大的城市:乌鲁木齐。然而在新疆,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名城都这么幸运。大约在三千多年前,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上出现了许多小王国,楼兰就是其中之一。

  1901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丁经过了数次努力,在罗布泊的沙漠里发现了楼兰古城。这个历史上著名的城市,在汉武帝时期,还扼守着南北丝绸之路的咽喉,汉朝的大将军霍光还煞费苦心地派人刺杀了楼兰王,把楼兰国改名为鄯善。

  而后来,一片绿洲只留下了几具干尸埋在黄沙里。昔日的辉煌随着塔里木河的断流,就这么结束了。人去楼空,人都去找水了,这个国就算是亡了。水源的改变和西域的气候条件使新疆许多地方都不具备稳定的农耕生产条件,但草是顽强的,哪里有水,草就在哪里生长。古人通过牲畜间接地满足了自己的需求。这就是西域的古人需要游牧的最根本原因。

  考察队在伊犁特克斯河边,拜访了一个柯尔克孜人的部落。他们的祖先生活在今天的克拉玛依市玛纳斯湖附近。玛纳斯河下游干枯以后,这些柯尔克孜人逐渐南迁,来到了伊犁河谷。他们就像离开了罗布泊的楼兰人,这个部落的历史被水改变了。中国的西部和北部是草原分部带,是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区。东北大兴安岭以东、辽河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以及青藏高原在历史上都属于游牧经济区。然而这个界限实际上已经变了,农耕文化分布的面积大了,游牧文化分布的面积则越来越小。这是什么原因呢?

  与农耕不同,游牧就是要逐水草而迁居的。几千年来,特殊的生产方式使游牧民族和水一样,在流动中生存发展。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周期性的气候变迁,这几次变迁造成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大融合。

  当气候变冷,北方草原的水量减小,游牧人不得不南下寻找温暖肥沃的草场,天气变暖以后,农耕民族纷纷北上开垦土地,历史上的汉唐时期就是气候周期性变暖的时期。大规模的开垦土地必然会破坏大面积的天然牧场,开垦砍伐带来的是对草原生态毁灭性的打击。牧场缩小的游牧人为了维持生活,片面的追求牲畜的数量和生产规模,使草原长期处在过载的状态,草原生态系统彻底失去平衡,导致草场退化和荒漠化的加剧。

  今天的游牧人依然生活在水边,但他们比以前更谨慎。在我们的考察队走进一个山谷对这里的塞人墓地进行考察的时候,当地的哈萨克牧民正按照规定的日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入这个高山上的夏牧场。他们现在更懂得生活,更懂得水的珍贵。历史证明,水也是有性格的,在它不那么慷慨的时候,人就得让步。

  理解了这一点,再听那牧歌,总是有点儿自我安慰的味道,无奈中透着一丝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也就是为什么人能够主宰这个世界,因为他们总是能在逆境中找到生活的乐趣,他们一代一代追随着水的脚步走完一生,无论走向哪里,那儿一定是有水的地方。

  《科教片之窗》栏目供稿

责编:戴昕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