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郊外的霞云岭,群山中隐藏着一个神秘的“蝙蝠洞”。
2001年的冬天,中国科学院动物学博士马杰,经过艰难摸索,终于在洞穴的最深处,第一次看到了罕见的大足鼠耳蝠。
令人吃惊的是,早在七十年前,美国博物学家艾伦就从它们巨大的双爪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它们可能会吃鱼。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推测。由于冬眠期的蝙蝠不会进食,要想证实它们是否会吃鱼,马杰不得不等待更合适的时机,深入调查。
2002年夏天,马杰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再次来到了群山环绕的霞云岭。
令他意外的是,一进入洞穴,黑暗中便传来了蝙蝠独特的嘈杂声波。
他的到来,在洞穴中引起了一阵剧烈骚动,大量的蝙蝠都在空中急速飞舞。
这里仅仅才是洞穴的第一层,但从蝙蝠们诡异的身影可以看出,它们正是马杰寻找的对象——大足鼠耳蝠。
看来这个空旷的大厅正是它们夏季的栖息地。
与冬天第一次看到大足鼠耳蝠不同,这一次,他的目的就是要设法揭开七十年来,人们关于它们是否会吃鱼的所有猜测。
七十年前,艾伦曾经在大足鼠耳蝠的体内,发现了昆虫的残肢。那么,它们巨大的爪子会不会专门用来捕捉昆虫的呢?
比如体形巨大的蛾子,或是身披坚甲的甲虫。
在霞云岭,为了弄清山谷中的昆虫种类,寻找与大足鼠耳蝠相匹配的食物。和大致数量,马杰乘着夜色,在室外架起白布,用强烈的灯光来招徕山谷中的昆虫。
这一夜,马杰和助手一起,总共搜集到了二十多种不同的昆虫,不幸的是,其中体形较大昆虫,只占不足百分之五的比例,数量非常少。
如果数以千计的大足鼠耳蝠,都以体形巨大的昆虫为食,那么,它们众多的数量恐怕就成了问题,也许它们根本就找不到足够养活自己的食物。
在中国科学院资料室,迷惑的马杰不得不寻求文献的帮助,如果能够查找到与大足鼠耳蝠结构类似的蝙蝠,知道它们如何使用巨大的爪子,或许会对揭开大足鼠耳蝠的谜题有所帮助。
这是墨西哥西部的一座小岛,科学家在一次考察中,从地面的石缝里,找到了罕见的“索诺拉鼠耳蝠”。尤为特别的是,它们还在蝙蝠生活的地方,发现了许多带着腥味的鱼鳞和鱼骨。原来,这种蝙蝠还有一个奇特的行为:它们会吃鱼。
不仅如此,在南美的北部丛林中,人们还拍到了另一种类似的会吃鱼的蝙蝠。
它的名字叫“墨西哥兔唇蝠”。与索诺拉鼠耳蝠一样,它们用来捕鱼的爪子巨大而又尖利;脚掌很小,脚趾很长;胫骨与普通蝙蝠有着明显区别,不仅长,而且与翼膜之间的结合点非常高,据说,这是它们在捕鱼时降低水中阻力的关键所在。
令马杰困惑的是,中国的大足鼠耳蝠与远在美洲的食鱼蝙蝠,除了爪子相似之外,它们的其它特征,甚至生活环境,都有天壤之别;再加上七十年来,还从未找到它们吃鱼的证据;所以,它们究竟会不会吃鱼,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在霞云岭的山谷中,有一座很小的水库,这里不仅四面环山,十分幽静,而且一年四季从不干涸。
据当地人介绍,虽然没人刻意在水库中养鱼,但是附近的村民每次在这里撒网,都能捞出很多的鱼。
马杰相信,如果大足鼠耳蝠会吃鱼,这个水库应该就是它们天然的狩猎场。
另外由于蝙蝠的双眼,仅仅能感觉到较强的光线变化,所看到的影像非常模糊。在漆黑的夜晚,它们的所有活动,靠的都是人耳无法听到的高频声波——超声,通过聆听声波遇到物体后反射的回声,它们就能得出物体的方位和质感等等复杂的信息。
那么,大足鼠耳蝠会不会利用这种奇特的回声定位机制,依靠超声来探测水中的鱼群呢?
不久之后,马杰带着先进的超声探测器,来到了蝙蝠洞。
这是一种非常灵敏的仪器,能轻易探测到蝙蝠所发出的所有声波,只要把它们收录下来,再放慢十倍,就能转换成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
只要这种奇特超声,能顺利穿透水面,就有可能帮助它们探测到深水中的鱼群,会吃鱼也就不足为怪了。
令人失望的是,在中国科学院声学所,马杰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大足鼠耳蝠发出的超声能量十分有限,它们进入到水下的距离仅有浅浅的三毫米。
要想探测到生活在深水中的鱼群,三毫米简直就是微不足道的数字。显然,飞行中的大足鼠耳蝠,不可能用它来探测深水中的鱼群,要想找到最终的答案,还得另寻出路。
2002年的八月,马杰想到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又一次来到了群山中的蝙蝠洞。
他要在这里搜寻大足鼠耳蝠留下的粪便,希望从中找到揭开谜团的新线索。
通过细致观察,马杰惊喜地发现,洞穴中的四种蝙蝠,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地盘,它们从不混居,收集样品的理想地点应该就在大足鼠耳蝠栖息地的下方。
在这里,他很快注意到许多褐色的颗粒,摸上去黏糊湖的,还很新鲜。
它们所处的位置正好就在大足鼠耳蝠的下方,而且数量非常多,所以不可能是另外三种数量极少的蝙蝠留下的。
要想证实大足鼠耳蝠究竟吃了什么,这些珍贵的样品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回到北京之后,带着刚采到的样本,马杰立刻开始了研究工作。
当第一粒样品在酒精中慢慢化开,其中的细节便逐渐地显露出来了。
这是一个尚未完全消化的排泄物,正是最理想的检测对象。
样品看上去,显得十分凌乱,许多褐色的残片都毫无规律的挤在一起,分辨起来十分困难。
马杰重新调整了显微镜,里边似乎并没有鱼鳞和鱼骨的特征,而是一个个布满网络的奇特残留物,非常之薄,细细的纹路宛如叶脉一般,清晰可见。
从这些特征可以断定,它们不是鱼的残留物,而是昆虫的翅膀。
仅仅一件样品发现了昆虫,还不能得出最终的答案,因为它很可能只是一个偶然的巧合。不幸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样品中,他却仍然只看到了昆虫的残留物。
实验结果及最初的判断——给它下了一个结论,它是吃虫子的。
事隔七十年,马杰竟然和当年的艾伦一样,仅仅找到了大足鼠耳蝠吃昆虫的证据。
不同的是,随后的深入分析,才真正让他感到了沮丧:原来样品中的残肢显示,被大足鼠耳蝠当作美餐的昆虫,居然全都是体型很小的虫子。这是一个无法接受的结果。
不仅如此,与大足鼠耳蝠生活在同一个洞穴中的,还有另外三种常见的吃虫蝙蝠。根据,动物的生存准则,只要在同一区域内生活着不同的种群,它们必然会在食物上存在差异,这不仅是物种间规避恶性竞争,争取生存机会的必然选择,也是进化论所得出的一个经典原则。
然而粪便中的证据却显示:大足鼠耳蝠与同一洞穴的其它蝙蝠,竟然捕食类似的食物,这就成了明显的悖论。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样品中的昆虫,并不足以解释那双巨大而又尖利的爪子。一切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所有的疑问仍有待于更为合理的解释。
2002年9月,就在研究工作陷入绝境的时候,马杰与一支中外国专家组成的考察队一起到了广西的桂林。
这一次的考察,不仅让马杰了解到更多有关蝙蝠的知识,还认识了一位世界知名的蝙蝠专家琼斯。
在一次闲聊中,马杰发现,这位来自英国的蝙蝠专家,居然也对大足鼠耳蝠的双爪有着浓厚兴趣。当他听说了马杰的研究结果之后,认为还是不能解释大足鼠耳蝠为何会有那样一双利爪。并且建议他继续研究下去。
马杰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对大足鼠耳蝠的所有困惑,居然在同行中得到了同样的回应。
马杰隐隐感到这种神秘生物的背后,一定还隐藏着尚未知晓的秘密。除非找到更多的证据,否则,关于它们的所有结论都无法真正令人信服。
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蝙蝠。早在七十年前,就有人根据它们奇特的双爪,推测它们可能是一种诡异的会吃鱼的野兽。
然而,2002年八月,蝙蝠专家马杰从地的粪便中,仅仅证明了大足鼠耳蝠会捕食昆虫,而且是区区几毫米的细小虫子。
这是一个难以接受的结果。难道它们巨大的爪子是蝙蝠进化留下的败笔?
责编: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