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利爪之谜之一:神奇的利爪野兽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07日 10:10)
这是七十年前的一个夜晚。在中国的福州,美国博物学家艾伦,被眼前的古怪动物难住了。这是一个浑身透露着诡异气息的神秘生物:它的眼睛极细小,牙齿却十分突兀、尖利。
尤为奇怪的是,这只小小的野兽,居然长着一双巨大的爪子,弯屈如钩、锋利无比。曾为哈佛大学博物馆馆长的艾伦,也对它怪异的长相感到惊讶。
在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由西向东横亘着一座巨大的山脉——太行山。北京房山区的霞云岭乡就位于山脉的北部边沿,群山中至今留传着许多有关动物的神奇传说。
2001年的冬天,为了搜寻未知的蝙蝠种群,中国科学院年轻的动物学博士马杰来到这里。
一个月前,这里下过一场大雪,如今,在山谷中的积雪仍有二十厘米厚,空气寒冷而又刺骨。
根据老乡指引的路线,经过整整一上午的跋涉,中午,马杰来到了一座高大的山崖前。
这是一座由巨大石块构成的山崖。蝙蝠洞应该就在这里,可山崖上除了一道围栏,却看不见洞穴的影子。
当他穿过围栏,一个黑乎乎的洞口立刻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一进入洞口,一股潮湿而又闷热的气浪扑面而来。这里即看不到石钟乳,也找不到任何现成的路径,只有从天而降的巨大石块杂乱地堆在眼前。
四周全然是死一般的寂静,根本看不到蝙蝠的踪影。
前方的空间越来越窄,中期潮湿而又闷热,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
两小时过去了,
在洞穴的第五层,顺着手电的光束,一只冬眠的蝙蝠忽然间出现在马杰面前,他的心头不禁为之一震,全身的疲惫立刻没了踪影。
根据掌握的知识,他发现这是一种被称为“马铁菊头蝠”的常见蝙蝠,像花瓣一样的鼻子正是它的标志性特征。
在这一发现的鼓舞下,马杰又深入到了洞穴的第六层。在这里,他又有了新的发现。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不远处,居然还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蝙蝠,名叫“中华鼠耳蝠”。
至此,马杰已在黑暗中摸索了三个小时,虽然发现了三种不同的蝙蝠,但是,它们却全都是常见的种类,而且总数只有十来只,非常之少。
那么,传说中数量惊人的蝙蝠是否真的存在呢?
在霞云岭,落日的余晖已经染红了大地。
时间越来越紧迫,如果还不尽快撤离,就意味着马杰他们将不得不在夜间冒险下山。
他在发现蝙蝠的地方一一做了记号,打算顺着原路尽快撤离。
就在这时,他忽然闻到了一股特殊的刺鼻气味。循着手电的光束,前方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幽深的洞口。
刺鼻的气味正是来自这里。可里边黑乎乎的根本看不到头,四周的岩壁更像是吸满水的毛巾,不停地滴水。马杰决心再做最后一次努力。
这是马杰从未见过的惊人场景。与其它冬眠的蝙蝠不同,它们似乎更容易被惊扰,空中到处回荡着他们摄人的奇特声波。
一阵惊喜之后,马杰发现,就在七八米高的洞顶,还有许多他们的同伴正在酣然大睡——层层叠叠地挤做一堆,毛茸茸令人不寒而栗。
攀着湿滑的岩壁,马杰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爬到了最高处。
这一次,他终于看清了它们的面目。
令他意外的是,尽管处在冬眠期,这种蝙蝠却有着极其罕见的攻击性。它们不仅长着吓人的面孔,浑身上下还充满了诡异的气息。
这会不会是从未发现的新物种呢?
在黑暗中,当马杰把它与先前发现的几种蝙蝠对比时,立刻注意到它们还有一个更加奇特的地方。就是它长着一对奇特的爪子。
随后的测量结果非常惊人:它们的爪子居然比其它蝙蝠足足大出了一倍。它们的脚掌非常小,脚趾粗壮有力,长长的指甲更以不可思议的弧度弯曲着,活像一副锋利的铁钩。
对于研究动物多年的马杰也很难想象世上还有如此怪异的蝙蝠。
他惟一能做的就是对它们的体形特征进行一一记录,不放过任何重要的细节。因为在长期的研究中,人类已经搜集了几乎所有已知动物的重要数据,只要得到了这种蝙蝠的相关资料,就有可能通过检索,确定它们是不是新物种。
回到北京之后,带着所有的数据,马杰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在这里浩如烟海的文献中,保存着世界上几乎所有已知动物的资料。
一部出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哺乳动物专著,吸引住了马杰的目光。书中记述了一段美国博物学家艾伦在中国的经历。
那是1936年,为了调查亚洲野生动物资源,曾为哈佛大学博物馆馆长的艾伦辗转来到了福州。这一天,一位协助调查的中国教员给他带来了一件奇怪的标本。
艾伦很快就发现,这是一只十分特别的蝙蝠:它不仅面目狰狞;而且,还长着一双巨大的爪子,在此之前,艾伦还从未见过如此怪异的结构,为此,他给这种蝙蝠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大足鼠耳蝠”。
马杰在北京发现的蝙蝠与艾伦描述的特征一模一样,应该就是“大足鼠耳蝠”,并不是什么新物种。
然而,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一块罕见的蝙蝠化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透过精确的年代测定,人们发现,这只蝙蝠的年龄居然已高达一千二百多万年。
那是一个属于恐龙的蛮荒时代。
灾难中得以幸存的蝙蝠,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发展成仅次于啮齿类动物的第二大哺乳动物,据估计,它们的种类足有一千多种。
在它们成功生存的背后,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个适用于所有动物的进化原则:它们身上的每一个特殊器官,都必然会有独特的功能与之对应。就像宽大有力的翅膀,对应着强大的飞行能力一样。
令马杰疑惑的是:它的双爪比其它蝙蝠足足大出了一倍,如此罕见的古怪结构究竟意味着什么?
马杰发现,一般的蝙蝠在休息时,它们的身体都与岩壁完全垂直,仅仅依靠细小的爪子就能轻易负担起全身的重量。
然而,与它们体重相当的大足鼠耳蝠却十分特殊。它不喜欢呆在水平的洞顶,而是偏爱明显倾斜的岩壁。休息时,更是手脚并用,根本不像其它蝙蝠仅用后爪悬挂。也就是说,如果仅仅为了攀附,它的双爪根本没必要长那么大,这巨大的爪子不可能是专门为悬挂预备的。
当然,还有第二种可能,就是它的食物。
遗憾的是,在黑暗的洞穴中,冬眠的蝙蝠根本不需要进食,搜寻线索的任何努力都只能是徒劳。
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经过反复的查找,马杰的目光再次落在了艾伦的文献上。
当时,爱伦不仅给这种蝙蝠取了名字,还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胆推测:大足鼠耳蝠与普通蝙蝠完全不同,它们不是以昆虫为食,而是一种罕见的、会用双爪捕鱼的奇特蝙蝠。
问题是蝙蝠身上的毛发没有丝毫的防水能力,一旦扎入水中,它们将会丢掉性命。
作为博物学家,爱伦当然清楚自己的紧要工作正是搜寻它们吃鱼的直接证据。
要想证实蝙蝠有没有吃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到它们的肠道和胃中去寻找,看看有没有留下鱼的线索。
结果很快出来了:胃中的黑色物质,全都是昆虫的残肢,连一丁点鱼的踪迹都没有。
令马杰百思不解的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艾伦仍然坚持自己的推测,认为大足鼠耳蝠可能会吃鱼。
满肚子都是昆虫的蝙蝠又怎么可能会吃鱼呢?它们巨大的爪子会不会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功能?
《科教片之窗》栏目供稿
责编:戴昕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