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手工艺纪实
央视国际 (2005年02月03日 10:21)
在京城百工坊的国礼中心,摆放着国宝大师张同陆先生精心制作的一件景泰蓝艺术品。
北京《京城百工坊》拍卖有限公司 副经理 金志泉
这件作品是我们拍卖公司准备春天拍卖的一件作品。它叫“夔龙纹双耳尊”,它充分体现了西周时期的纹饰特征,这种夔龙纹饰再加上先代这种纯正的景泰蓝色,体现了西周时期的特征以及景泰蓝的特有的特色。
从这件完成的艺术品上,人们很难看出制作它的手工艺过程有多么复杂。实际上,保留这个手艺和保留一件艺术品有着同样的价值!
在《京城百工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设计独特、风格迥然的民间工艺品,还可以了解到各种手工艺制作的全过程。“百工”一词源于春秋时期的《考工记》。自元起至明清,历代在京建都的皇家,对御用工艺品的制造都设有专门机构。在元代称“工部”,在明代称“少府监”,在清代称“造办处”,在民间对其统称为“百工坊”。 如今的《京城百工坊》为弘扬中华历史文化,继承祖先一脉相传的民族技艺,特聘请国宝大师,以百工绝技,留传世之作。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自元代从阿拉伯半岛传入我国,历经元、明、清至今已经延续了上千年,它是把古代制铜的技艺和烧制彩瓷的技艺完美结合的过程。历代帝王就是在这个过程里,用无数工艺大师们繁琐精细的手工技艺,追求着永恒的人间美丽。实际上,创作一个景泰蓝就是让紫铜的坚韧与瓷的色彩在火的煅烧中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景泰蓝工艺堪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制胎就是将紫铜板按照图纸剪出各种不同形状,然后将其各部位衔接上,经高温焊接后便成为器皿造型的铜胎。据说在明代宣德年间,宣德皇帝非常重视铜器的制造,在铸炼方面,宣德已到达绝顶。景泰为宣德之子,景泰在幼年期间耳濡目染,只是没有能力再在制铜的技艺中有所突破,就在铜器的颜色方面另辟蹊径,景泰一直琢磨如何在铜胎的表面附着上色彩,让铜的威严同时具有彩瓷的时尚。
景泰蓝一开始并不叫景泰蓝而叫珐琅器。珐琅实际上就是一种石料,当它们与一些金属氧化物混合后就成为有颜色的石料。这就是珐琅石磨成的各种颜色的粉末。最初传入我国的珐琅器的主要颜色是蓝色。当明代的帝王宣德和他的儿子景泰热衷于珐琅器的时候,珐琅器就被后人尊称为景泰蓝了。但是,珐琅并不是油彩而是一种石头的粉末。那么这种像彩色沙子一样的珐琅粉,怎么能与铜器结合在一起呢?
如果说瓷器上的色彩是将颜料附着在瓷料表面上的,那么景泰蓝上的色彩则是靠铜丝勾勒出一个个图案造型,然后再将各种珐琅釉的粉末填充在其中的结果。用铜丝在铜胎上的造型过程叫景泰蓝的“掐丝”工艺。
这就是在景泰蓝上掐出图案的铜丝带。
这是一根一根的丝,摽在一起一共是8根。掰完以后是单根的。
所谓“掐丝”就是将细铜丝掐弯、剪断,做出一个造型。不同的掐丝工具可以掐出不同的造型。
我们现在看到的不是一个普通的龙的图纸,而是设计铜丝如何“掐捏”组合成龙的工程图。“掐丝”就是依照这个图纸将一根细长的铜丝,掰成一个个双线线条,然后在双线内填充各种色彩的珐琅釉。
图纸是大师给画的,我们就照着这个图纸,用丝一点一点掰成这样。
由于每根铜丝的直径只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掐丝,一般是将8根铜丝粘在一起进行掐捏。每次掐捏的造型只是整体设计图上的一小块。所有的小造型最后拼在一起时要与原设计图一模一样。在明代,中国的皇帝让祖先对铜的“掐捏”达到了极致。
你要掰的不一样,粘上去也不一样,粘上去也不像。这是凤脑袋,这块就在这儿;这是凤脑袋,这是凤嘴。
当“掐丝”的造型完成后,先要煅烧一下。这样,8根连在一起的“铜丝”才会分开。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个个弯曲的小铜丝,最终还会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龙的造型。
这是一个龙的铜胎。在铜胎上,设计好的图案已经变成了无数单独的小铜丝段落。这时候再将每一个单独的小“铜丝”粘接在一起,最终在铜胎上复原出大师设计的整体图案。
实际上,掐丝的过程是将一个总体的造型设计不断分解和组合的过程。分解的时候,每掐出的单个铜丝不能走样;合成的时候,每单个铜丝应粘的位置也不能出错。 一根纤细柔韧的紫铜丝,在被剪开又被粘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就已经从铜的文化中“脱胎换骨”了。
当然,为了将铜丝花纹牢牢地焊接在铜胎上,还要经900摄氏度的高温煅烧。“掐丝”意味着一个景泰蓝的命运从此开始。
景泰蓝的命运是在珐琅粉的色彩被填入“掐丝”的花纹中展开的。所谓“点蓝”就是把各种珐琅釉料填充在铜丝掐捏出的花纹空隙中。
“点兰”犹如中国的绘画。只不过这种绘画的材料不是宣纸和墨彩,而是像沙子一样的琅珐粉。虽然珐琅粉的色彩种类远不如水墨细腻。但是,在不同色彩的珐琅粉之间,由于这种混合并没有产生化学上的变化,因此不同色彩的粉末在接触的边缘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境,色彩的过渡极具中国水墨画的特点。
中国画最讲究的是意境,点蓝也是如此!一件精美的景泰蓝,“精”在于制作上的精致,“美”在于点蓝的意境。在点蓝的过程中,点什么颜色,颜色之间的协调呼应,以及对整体造型的色调把握完全是一种即兴创作,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具可以复制。可以说,每一个作品都是工艺大师们一边制作一边捉摸出来的。像张同陆大师正在创作的这个龙的景泰蓝艺术品,在色调方面,张大师就是以黄色作为总的基调。
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在技艺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张大师手里的小铁铲就相当于画家手中的画笔。而且,景泰蓝的画笔不仅要点出意境,还要敲出精致。比如每次点蓝后都要轻轻敲打,让这些彩色的珐琅砂粒很紧密的填充在铜丝花纹里,还要不断用干净的棉花把渗透在砂中的水分吸净,否则烧制后的珐琅釉就会出现空隙。
所谓砂眼就是珐琅釉中出现的孔隙。出现砂眼就会整体破坏景泰蓝的色泽和精美。景泰蓝的精美离不开技艺上的完美无瑕。
经过800摄氏度的高温烧熔,粉状的珐琅釉料就熔化成平整光亮的釉面。仔细观察:第一次的点蓝经过煅烧后没有出现砂眼,但彩色的釉料和掐好的铜丝已不在一个平面上。所以需要再一次上釉。
实际上,一个景泰蓝的制作需要反复两次至三、四次的上釉熔烧。每一次上釉,都要像第一次点蓝:让珐琅粉紧密地填充,还要不断地将砂中的水分吸掉。另外反复上釉烧制,才能将釉面与铜丝持平,使景泰蓝上镶嵌的铜丝和珐琅釉完全融为一体,使彩石和紫铜共同体现人们对色彩和坚固永恒的追求。
景泰蓝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和镀金:对于平面的景泰蓝作品可以用机械磨光的方法,但对于不同造型的艺术品,就只能采取手工磨光。磨光是用粗砂石、黄石、木炭分三个阶段将凹凸不平的蓝釉磨平。
一件好的景泰蓝作品,颜色应该细腻、自然柔和。但是反复填充釉料和反复高温煅烧,必然导致景泰蓝的整体色泽变暗,或出现“砂眼”的问题。现在,《京城百工坊》正在通过数字技术,改进景泰蓝釉料,在不改变传统工艺特色的前提下,减少烧蓝次数,克服景泰蓝作品上出现砂眼,使着色更加牢固,使色彩更加绚丽。
责编:戴昕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