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频道 > 科教片之窗 > 正文

学者曹蔚鸿
——《科教片之窗》栏目人物之八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2日 17:37)

  电视栏目当然不是做学问的地方,但一个栏目,尤其是科教频道里一个主打的科普栏目里,有几个真正具备“学问有蕴”的编导,倒不失为一桩极富意义的事。你想,现在的科普节目几乎无所不包:自然社会、天文地理、粒子基因等等。哪一门里面不都藏着一大堆学问,如果我们的编导自身不具备厚实的科学功底,科学素质,尤其不具备对科学事物敏锐的分析解读能力,怎么可能把那些深奥的科学理论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观众呢。在我们栏目里这样的编导不在少数,而曹蔚鸿就是我们栏目里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兼有“学者风范”的编导之一。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后又入医科院读研究生的他,生性好静善思考,栏目里开会,他一般先是静静地坐着、听着,偶尔蹦出几句有分量的话,总是能让诸位琢磨半天。当然他的话多半是针对自己做的节目的分析和相关背景的提供。但终归《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命调控》,《分子选民》,《生物芯片》等一类片子还是让不少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更为困难的是对一系列科学概念进行艺术通俗化的表述,如果没有他在旁边给你指指点点的“解说”,你还真难一下子把它看懂。6月份播出的《工业设计》节目,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可他却游刃有余,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他的学问功底较深,喜爱读书,外语基础尤其扎实。能极快浏览国外一些最新的信息资料,与专家能够很容易地进行细腻的沟通。钻研起来有时候还真能达到忘我的地步。

  但有时候陷得太深,却并不是一件好事,总感觉要说的东西太多,什么都重要,什么都想讲,在讲述中又比较追求“学术规范”化的语言。这就导致每期节目里“知识信息”容量太满,而表示方法又不够通俗和贴近时下观众的实际欣赏水平,这样也就势必影响了节目的收视率。比如:《工业设计》节目里,塑料模具的原理和设计当然是整个工业设计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对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知道你产品设计的优劣就足以了,何必再知道模具的来龙去脉呢?”观众的欣赏要求与“道理”本身的落差导致了爱做学问的曹蔚鸿干了不少费力不讨好的事。

  学问深的人,往往悟性高。凭着曹蔚鸿以往的战绩、学问素养以及对电视艺术规律的把握能力,他会很快调整过来,并以出色的作品来回答观众和同仁。他的下一步新作将是很好看的,就冲这片名——《六月.黑鹰行动》就够吸引人的,我们静静地期待着。

  非 莫

  《科教片之窗》栏目

  2004年7月22日星期四

责编:戴昕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