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频道 > 科教片之窗 > 正文

田野的希望 
——《科教片之窗》栏目年中创作研讨会散记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1日 09:39)

  一写下这标题就觉得够俗的,科教频道里的一档纯科普栏目,跟“田野”沾边吗?有多大“希望”?还得把人家使用过无数遍的标题拿来贴在自己创作研讨会的题头上合适吗?

  可恰恰我们看中的是田野的开阔和八面来风;看中的是田野上生生不息的挣扎和阴暗交错的万象以及挡不住的春天,这不恰恰是一档栏目生存与发展、一群电视科普人开拓创新的重要源泉吗?要不您瞧,怎么在田野上笑得这么灿烂呢?


  6月11日《科教片之窗》栏目半年度的创作研讨会依然是在京郊如期召开,依旧是熟悉的住宿楼房和小型会议室,但会议的观摩和研讨确是耳目一新,全是挤出水分真刀真枪地实干。

  说是“挤出水分”,是指一上来没有什么寒暄客套就直接观摩2004年上半年栏目播出的所有节目;“真刀真枪”是指大家直面“自己人”的节目毫不留情,好话少说,挑刺和逆耳之言居多。这是基于几个月来中央电视台收视份额下降,大部分栏目和节目收视率下降的大环境;以及5月以来《科教片之窗》栏目收视率的低迷状况等因素的。

  大家七嘴八舌直指栏目近期播出的一些节目:

  《室内环境与健康》选题不错,抓住了当前人民生活中的热点,但做的不细,不深入;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科学道理剖析的也不深入;画面内容里的重复镜头太多,好的标题没有做出好的文章。

  《现代工业设计》选题应该科普,但表述不够通俗;涉及产品的“艰涩”过程,比如某产品的塑料模具设计过程太多,而这些对一般观众来说又没有吸引力。编导尽管在镜头的拍摄和组接上力争求生动、求流畅,但整段的电视表达并不“通俗鲜活”,因而导致可看性下降,收视率迅速下滑。

  《核安全》尽管是命题的“定点作文”,但主题游移不定,观众定位不明确;没有把核电中那些最吸引人的、最需要进行科普的、最能与安全意识挂钩的东西拎出来做生动形象地表述。因而,该片看起来更像一部一般的专题片。

  即使对去年获奖的《树的困惑》,大伙也没少抡“板儿砖”:节目虽然找到了表述内蒙古生态环境恶化的载体——小老树,但其叙述方式仍嫌老套,尤其是镜头语言表现不到位。

  这种一针见血的评述,这种不留情面直对节目的剖析,是我们《科教片之窗》栏目一贯的作风。不管你是身居要职的老导演,还是初学乍到的新编导,大家都是一视同仁,就片论片。奉承话、你好我好这类话少说,逆耳忠言多讲。这种良好的创作研讨气氛比会议室外的气温还“酷热”。

  对从《发现之旅》拿来改编的“寻找墓穴的主人”一片,大家也发表了议论。归结起来有几点:(1)选题独特。一般来说带有悬念破谜色彩的考古类题材容易取悦观众。(2)叙事方式让观众爱看。现代化的表述方式讲究“悬念、追踪、破谜”,“层层剥笋”式的叙述评说事物。有时候看似清水一片,却偏偏又搅起泥沙阵阵。尽管某些镜头看起来是重复使用,却是人为地故意“设的扣”,以引起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恰恰揣摩到了观众的欣赏心理,赢得了很好的收视率。而正是这样的一种叙述方式也是我们《科教片之窗》栏目目前所欠缺的。

  针对这样一种实际情况和忧患意识,大伙纷纷当起了栏目的高参,提出了目前着重要改进的几个方面:(1)加强选题与节目策划的力度。把选题的注意力调整到“贴近生活的医疗保健等新奇特方面的题材来”。(2)改变叙述方式。更多地讲故事,讲细节,讲精彩的科学活动中人物内心的科学情怀。细节里也要更多地关注“疑与释疑”、“平淡与起伏”、“曲折地破译”等好看的要素。

  如此这般的议论和形成共识的过程整整持续了一天半,以至于大伙在饭桌上还余兴犹存。看来两天多的栏目创作研讨活动,虽然时间较短,但大家都有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非 莫

  《科教片之窗》栏目

  2004年7月19日星期一

责编:戴昕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