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节目内容

树的困惑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13日 17:08


  这是一片令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土地,正是它的美丽,把内蒙古和草原缠绕在一起。内蒙古也有森林,而令人不解的是,在这里的森林与草原的角逐中,树并没有占上风,今天在内蒙古的形象舞台上,草依然扮演着主角。

  明朝的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一个叫鄂尔多斯的游牧部落,将成吉思汗的灵寝迁到内蒙古中部,并守卫在这里,直到后来,这片土地就被称为鄂尔多斯。在今天离成吉思汗陵墓不远的地方,有一片树林,它历经了四十年的风风雨雨,却始终长不高,人们习惯地称它们为“小老树”。


  “小老树”的存在,在内蒙中西部不是什么新鲜事,在离鄂尔多斯几百公里外的四子王旗也同样生长着“小老树”。(农民采访)它们的树龄虽然没有鄂尔多斯的树龄长,但也有近三十年了,树高只有三米左右,树干只有人的胳膊粗细。难道它们真的命当如此天生就是一副“小老头”的形象吗?

  “小老树”其实和内蒙古其他地区的树在品种上没有多大的区别,鄂尔多斯的小老树实际上是些叫小叶杨的杨树,而四子王旗的小老树则大多是普普通通的榆树。杨树和榆树在我国分布很广,尤其在北方地区几乎随处可见。杨树和榆树的生长速度都很快,成活率也很高,一般在三至五年就可以长到五米以上,榆树虽然生长的速度要慢一些,可五至八年也能长到五米高矮。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控制着这些“小老树”的生长发育呢?

  李敬忠教授是内蒙古畜牧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他所研究的项目与树木没有丝毫的关系,可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引起了他对“小老树”的关注。

  树被风刮倒本来应该是很平常的事儿,但恰恰这棵树已经长了很多年,而那阵肇事的风在内蒙地区也只能算是普普通通的夜风,这个奇怪的现象使李教授对“小老树”产生了兴趣,因为在科学工作者的眼里只有规律而没有巧合,难道“小老树”真的像它的外表一样脆弱吗?借着出差的机会,李教授试图在一些旗、县的气象和水利部门寻找答案。

  植物生长的先决条件无非是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肥沃的土壤和足够的水分,树也是一样。从资料上来看,内蒙古地区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都属于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区,冬季有来自于西伯利亚的西北风,夏秋两季主要有来自于太平洋的东南风,一年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阳光的照射之下,可以说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阳光十分充足。

  但是这里毕竟离海洋比遥较远,南面又横亘着秦岭和燕山山脉,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很难跨越这一道道屏障。受来自于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这一地区冬春两季漫长而寒冷,大部分地区冬季要持续在五个月以上,这里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生长在这里的树木长期处于一种类似于冬眠的状态之中。

  那么,是温度阻止了树木生长的脚步吗?在与内蒙古处于同一纬度的吉林、黑龙江和新疆等地区,气候条件与内蒙古基本相同,有的地方甚至常年被冰雪覆盖,而在这些地方,森林覆盖率都很高,有的还是我国的主要林区。可见温度并不是内蒙古树木正常生长的绊脚石。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质维持着植物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内蒙古地区的土壤类型多样,有黑土、栗钙土、棕钙土、漠钙土和大面积的沙漠。李教授发现,在小老树生长的地方,土壤类型基本属于栗钙土,栗钙土与其它的土壤有很大的区别,土质粗糙、含沙量大,有机质含量稀少。

  在他对生长小老树的地区的土层进行测量的时候,在小老树树根下面表土层的不深处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土层,在这个土层中几乎没有树根的发育。试验人员对这里的土层进行了分析化验,发现其中的钙元素的含量高达百分之六十。也就是说这个土层就是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解决的难题:钙积层。

  钙积层是一种不可利用的土壤成分,它主要存在于一些含钙比较丰富的土壤中。钙积层埋藏的深浅,与当地的降雨量的大小有很大关系。来自于天空的降水,使土壤中的钙元素随着雨水向土壤的下面淋溶沉积,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积累,这些钙物质往往在土壤的下面形成一层厚厚的非常坚硬的钙积层,水向下渗透越少,钙积层离地表越近。

  这个土层就像铜墙铁壁一样阻挡了树木的根系向下发育,树根遇到钙积层后,只能向水平方向发展,处于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对快速生长的树木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这里长出一批营养不良、貌似小老头的树也是正常的。看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内蒙古的局部地区降水稀少。


  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的水分供给,主要依靠自然降水来完成。在国际上,降雨量的计量单位是以毫米来计算的,而在这里,农牧民普遍用手指的宽度来衡量雨量的大小,“一指”就是雨量只能湿润一指厚度的土壤,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超过两指以上的降雨很少。降雨是在冷暖空气的作用下形成的,形成降雨的水分一方面来自于地面植物的水分蒸发,另一方面则依靠远方海洋富含水分的暖湿空气。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逐渐变暖和干旱,我国森林的面积在气候和人为的干扰下越来越小,涵养水分强的天然森林遭到砍伐,能够向内蒙古地区输送水分的植被资源日渐萎缩,当地的降雨主要还得依靠从大海方向吹来的暖湿空气。

  内蒙古处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离海洋更远,来自于海洋的季风和暖湿气流,由于长途的跋涉和沿途层层高山的阻挡,难以到达,即使到了这一地区也是强弩之末,水分已经丧失殆尽,降雨量很小或者根本就形不成降雨。所以,水一直是内蒙地区难得的资源。

  以上的种种线索使李教授对“小老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内蒙古地区,土壤含钙成分比较高,在离地表很浅的地方形成钙积层,阻挡了植物根系的延展,能够给植物提供养料的土层又很薄,最终造成了树木向“小老树”的畸形发展。这一切看起来顺理成章,小风拔大树的怪现象似乎找到了答案。


  然而这时候,又一个问题出现在李教授的面前,那就是:在内蒙古降雨量相同的栗钙土地区,钙积层埋藏的深浅仍然有很大的差别,“小老树”的身影也是时隐时现。那么除了降水,还有什么因素能够左右钙积层在土壤中的深度呢?

  降雨量的大小决定了钙积层埋藏的深度,另一方面,地面植被的状况也与土层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内蒙古地区是全国土壤风蚀最严重的地区,春季中西部地区五级风以上的天数达到了四、五十天以上,在这个时期,来自天空的降水稀少,一旦地面上缺少植被的覆盖,风就会将地表土吹向远方。科研人员观测,三至五级风,吹走表土三毫米,八级以上的大风,能将表土吹走五毫米。在内蒙古南部的黄土高原,黄土的平均厚度就有500多米。

  这些黄土的来源一直是当地专家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土壤积累过程,其中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内蒙古地区。对于内蒙古的土地来说,地表土不断被风搬运到别的地方,使表土层越来越薄,钙积层就越来越裸露。

  适生土层的瘠薄造成了树木的营养不良,最终导致了“小老树” 现象的出现。“小老树”之迷到此似乎已经真相大白。但是,在答案的背后又浮现出另一个新的问题:内蒙古曾经是一个森林茂盛、水草肥美的地方。而鄂尔多斯的“小老树”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当地种植的。那么“小老树”到底是一直存在的现象,还是大自然为内蒙古环境日趋恶化而敲起的警钟呢?

(编辑:戴昕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