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编导札记

向阳院的故事

------《科教片之窗》栏目人物之七

央视国际 2004年02月24日 14:42

  编者语:在第20期网络稿件中,我们介绍了《之窗》元老级的一对编导——林静、曹蔚鸿,想必读者已经认识了他们,这一期我们接着向您讲述这一对夫妻搭档的故事。

  曾出演过电影《向阳院的故事》里红杏的林静,自1983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便来到她梦寐以求的电影厂。不过,这次干的不是故事片而是科教片,做的也不再是演员而是科教片导演。对这一转变,她很快的适应了,并如鱼得水般在这个行当里耍开了。好在最早的入门老师于秀芝是学数学的,数学的严谨和逻辑以及于老师对电影艺术的执著深深地感染了林静。加上她的勤奋和敏锐,使得她成了同一批进入电影厂的年轻导演中的佼佼者,拍出了相当高水准的电影《温室效应》(该片曾荣获文化部优秀科教片奖)。

  九十年代后转入电视圈,并与曹蔚鸿喜结良缘,从此更是如虎添翼,大有“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架势。这里很有必要提一下林静的夫君曹蔚鸿。曹蔚鸿早年一同与林静就读于北师大生物系,后入北医大读完了神经生理的硕士研究生,再后来到了德国,研习药物分子,应该说是栏目里最具“理”学色彩的导演。曹、林之配可谓珠联璧合,仅这二、三年便在栏目刮起一阵前瞻性科普电视节目的旋风,您先听听片名《快乐分子——脑啡肽》、《癌基因 抑癌基因与生命调控》、《神奇的分子——药物如何在我们身体里起作用》、《生物芯片——认识生命的“火箭”》、《分子经纪人——药物眼中的活靶子》……这您就知道了吧,这一连串的高科技节目片名,让一般人看着就眼晕。

  可谈起做这一系列节目来,林静和曹蔚鸿却感悟颇深,他俩共同的体会是:做这类节目时,对科学的理解与专家的沟通是成功的关键。比如做《脑啡肽》时,他俩阅读了十几本相关的书籍,并从网上查阅了大量材料,甚至连当年读大学的笔记都重新搬弄出来读。起初,他俩与我国神经生理学的泰斗韩济生院士谈时,人家大专家还为与这两位小年轻导演找不到共同语言而苦恼。后来,一次、二次……数次采访后,他们俩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程度连韩院士都感到惊讶。乃至于在节目里找到了卡通状的魔鬼——外来啡肽物质与天使——人脑自有的啡肽物质这两种形象的比喻时,连韩院士也啧啧称奇。吴敏教授,也是他俩采访中接触多次的著名学者,林静与曹蔚鸿的执著不但打动了这位年近九十的学者,吴教授甚至把他的同事和几个弟子也拉到了节目的前期当中来。这种对高新知识的不懈探究,使得林静、曹蔚鸿在创作这类节目时游刃有余,找到了很好的形象载体。

  比如《癌基因 抑癌基因与生命调控》中的动画——“青蛙”的设计:用“青蛙”来形象地比拟DNA,其尾巴比拟双螺旋结构,青蛙圆鼓鼓的红绿眼睛则分别比拟相对的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这些崭新、通俗的三维动画形象外加节奏明快、张弛有度的运动形式,一下子就把深奥的科学道理浅显地、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专家称赞道:这两位导演把我们想说的科学道理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了。在这一系列节目采访拍摄当中,他俩甚至去了香港,采访了著名专家杨梦书教授,人家甚至不惜放下手中的紧张实验,专门腾出两天时间来陪同这两位导演拍摄,杨梦书教授事后还喜滋滋地逢人便说:是科学的诱惑力把我和这两位青年导演连在了一块。

  当然,陷得太深,有时候也难以自拔。林静和曹蔚鸿如今也在为如何更加通俗、形象、活泼地表现他们心中的高科技而苦恼。以后的日子呀,说不准这两口子会在向阳院里折腾出什么名堂来,您就等着瞧吧!

  

非 莫

  2004年2月23日

(编辑:戴昕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