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编导札记

和细胞分子“较真儿”

央视国际 2004年01月02日 10:15

  编者按:

  从科普节目《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到《分子药物》、《生物芯片》,林静、曹蔚鸿两位导演一直在科学前沿电视节目创作上苦苦探寻。他俩走的是一条崎岖、艰难、甚至是无人喝彩的路。用电视节目表现“基因”、“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蛋白质”、“DNA”、“RNA”等等这样一大堆即深奥又枯燥但的确又是我们国民需要了解的,必将对我们未来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陌生抽象概念和理论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挑战。同类题材的创作,在我们国家的电视科普节目中也不多见。放眼纵横,国内不少电视节目在说到这一块时,多是用一些司空见惯的实验室镜头、专家访谈和已成八股状态的动画来解释。

  令人欣喜的是,林静、曹蔚鸿导演在这方面进行了难能可贵的探索。如“动画”这一无法回避的手段表现,关键是看编导的精妙构思和灵活运用。在这几部片子中,他俩运用的动画造型,如:拉链、锁孔和钥匙、生动的巧克力小人、像早期地球一样虚拟变化的地球、像机器筛孔一样的通道、街道上的红绿灯、变幻当中的万家灯火等等形象地表达了需要解释的抽象的科学概念。独到的动画形象构思,加上剪接台上灵活的技巧编排,使得部分观众难以弄懂的内容变得生趣盎然,形象准确并产生余音萦绕的艺术韵味。再比如生活场景当中寓意状镜头的捕捉等等。

  尽管这些通俗形象手法的运用还不尽完美,但我们依然期待他俩的创作在来年给我们以新的惊喜。

  以下是编导林静就创作问题撰写的文章,拜读此文有便于我们更能理解她的节目。

  

《科教片之窗》栏目

  2003年12月31日

  现代医学是和每一个人都有密切关系的科学,然而又是越来越深奥的学科。我们已经制作了多年的科普片,深感对普通观众来说,现代医学最难理解的地方就在于它总是和分子打交道,而分子是看不见、摸不着、日常生活中不可能直观感受到的,因而也是最难理解的。而恰恰就是这些最难理解的内容,也是我们认为观众最需要了解的内容。只有了解了这些最重要的内容,观众才能理解我们吃到肚子里的药是怎样起作用的,也才能知道任何一种药物、甚至是食物,都既有对人体有利的一面,也有对人体不利的一面。我们认为,要把现代医学的片子做好,就必须在观众最难理解的地方有所突破。其实这也是我们每拍一部新片子、学习新的科学内容时的经历。我们拍摄的《分子》系列就是希望在这方面作些尝试。

  分子的世界和我们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似乎毫不相干,所以,我们碰到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事情就是找到某种比喻,能让观众产生联想,从而达到理解生命分子的目的。当我们逐渐深入了解其中的原理的时候,感觉到分子之间,尤其是生命体系中的分子之间的关系其实和人们日常生活当中许多事件都有许多可比性。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类比的职业――各类经纪人。各种各样的中介机构,无论是房地产业的、金融业的,还是流通业的,他们的社会职能和生命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类分子――酶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用中间人来比喻酶,可能有助于理解酶的功能。

  做片子是一个视觉创作的过程,实现这样的比喻,不仅要有经纪人的特征画面,还要有和科学原理相吻合的描述性画面来帮助说明片中的科学原理。由于分子不可能拍到,很自然地要用电脑动画来表现。在这方面也我们也做了大量努力,克服许多困难,设计、制作了大量会意性的动画,希望能和日程生活中的形象相互联系和补充,共同建立抽象分子之间的形象关系。

  所以,当片中交替出现我们设计的各种细胞、分子动画和工厂中齿轮和经济生活中企业的镜头时,这不仅是我们的设计,更是重要的内容。我们希望这样的安排能有助于观众更深入而更直观地理解分子的世界,并对生命世界的活动机制有所了解。

  尽管在设计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从完成片上看依然有很多问题,还是很难看懂。我们也从中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我们希望在以后的片子里能对科学的本质作更通俗的表现,把我们感受到的科学与大家分享。(编导:林静 2003年12月31日)

(编辑:戴昕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