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遐思
------《科教片之窗》栏目年终总结侧记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23日 15:14
京郊昌平的地铁培训中心算是一处难得的僻静之处。《科教片之窗》栏目在03年的年终岁末之时开着几辆汽车一驶入中心大院,大伙儿就手忙脚乱地往会议室抬设备、装机器,没来得及端茶倒水,大家便进入了事先设定的程序:(1)观摩外来作品和自家的作品;(2)有针对性的研讨;(3)初步拟定明年的选题。看来,这是一次“拧干了水分”的,实打实的创作研讨。
一.别人的节目自己的感悟
首先观摩的是四川国际电视节上几部获奖作品。作品《热带歌特》,大家认为片子是一部全新的叙事方式,把“人”与“动物”放在一个平等、互动、互助的方式上来叙述,带有一种深藏不露的人对自然、环境、动植物的哲学思考。大家认为片子摄像不错,大量的移动镜头和在夜色里的植物绿叶拍摄给人以很深的印象。作品《娃娃脸杀手》,大家认为片子成功地借鉴了好莱坞故事片的模式,把一个动物与人的故事讲得悬念险象环生,动效配合极佳,可以说是一个把动物拍活了的范本。《极地救险》角度切入新颖,拍摄角度与剪接一张一弛的配合,使得片子充满了吸引力。针对人家的优秀作品反思我们自己的创作,会议场上一番热烈探讨,得出如下结论:电视片的选题十分重要,尽量做到独创新颖。但如果不是惟一的时候,得特别在意“对问题的切入”和“情节”(细节)的把握。想必在明年《之窗》节目的创作当中,这几个关键因素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改观。
除了国际上的优秀节目,我们也探讨了电视圈内同行们创作的几档节目,话题依然回归到“选题”、“悬念”、“情节”等上面来。大家对照同行们的科普节目,提出了我们节目需要改进的具体点:
(1)故事情节和科学过程(科学家)细节的反映要更扎实、更有吸引力,这是未来节目吸引眼球的良方。
(2)片名起的要吸引人,切忌“太长”和“过于平实、过于专业”,让人看到片名就想要看片子内容。
(3)现在的节目在出片名之前都希望有一个序,然而这个序不宜过长(目前节目普遍存在过长现象),一定要迅速出片名。“点题”和“主要人物(哪怕悬念式的出现)”一定要快,节目成功关键看开篇是否能抓住观众,这也是收视率统计的核心因素。
二.自己的节目自己的板子
大家是月内第二次集体看自己的节目了。主要看的是《生物芯片——认识生命的“火箭”》、《眼视光学》、《城市里的风》、《天鹅》(“之窗”52′版与“发现之旅”版)和《树的困惑》。对这几部片子大家集中起来的意见归纳为:
《天鹅》可以说是一部可以与“Discovery”媲美的节目。《之窗》52′参赛版与《发现之旅》版各具特色,不能简单地说谁好谁坏,孰高孰低。从整体感觉上讲:《之窗》52′版“天鹅”像一部华丽的歌剧,叙事角度以“物”天鹅为主,解说词优美,对动物关注且有耐心看下去的人,可以说是难得的享受。而《发现之旅》版则更像是一出工体时尚歌手极具煽动性的露天演出,它们各具风格。应该说《之窗》都允许并提倡类似的叙事角度的片子存在(郭宝通、莫骄 语);
有人认为,“发现之旅”版的《天鹅》更接近电视。从片名《寻找白色精灵》来看就相当吸引人,片子从“人”的角度——栏目摄像师刘宁如何跟踪、接近、寻求拍摄天鹅的骨架和线索出发与切入,很抓人,一环扣一环抓着你往前走,这样的角度和风格可以提倡(李东风、曹鹤 语);
《之窗》52′版是正餐,《发现之旅》版更像快餐(程晔 语);
节目的构思、切入与通篇的布局一定要注意栏目的定位(海潮明 语);
《之窗》52′版尾部如果有些回顾性的解说和天鹅一生闪回的镜头效果会更好。《发现之旅》版从“人”的角度切入未尝不可,如果从生态员老张的的角度切入,讲他为什么几十年如一日这么关注、热爱天鹅的?他如何从陌生,甚至从过去无知的猎杀动物到如今这么孜孜以求地观察和保护天鹅,这里边内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果挖掘了这些因素,片子将会更好看(王宇、林静 语)。
针对两集《生物芯片》,虽然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部下了功夫的精品之作,但仍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编导林静先谈自己的创作感言:自己觉得这是一个好题材,事关医学领域里一场“质”的革命。自己有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对“生物芯片”经历了由不知到熟悉,由熟悉到热爱这样一个过程。但热爱了就容易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可能由此而把知识层面的东西讲深了。希望栏目的人直来直去,不留情面地评价片子,有助于自己今后创作的进步。
这样一番情真意切的拳拳之语,激起了栏目内诸位兄弟姐妹的一通“板儿砖砍杀”。
有人认为:镜头要尽量实地多拍,原创性强一点。这种大量用资料加计算机动画和非线技巧编辑的方式不宜提倡(郭宝通 语);
因为内容较深,镜头剪接技巧不宜过多、过花哨,寓意状镜头也不宜太多,以免观众看了后不知所云(刘宁 语);
节目标题没取好,太长、太抽象(程晔 语);
节目想法不错,看得出下功夫了,但难以看懂,从5分钟时起我们就难以看懂了(张文田、曹鹤 语);
开篇5分钟,若能从人们日常生活、日常需要入手,(比如医治疾病)来设计事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从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计算机芯片)来引入生物芯片,反而会更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莫骄、郭宝通、刘宁、程晔 语)。
归纳起来的意见是:这类高科技题材,科学前瞻性题材的节目在《科教片之窗》仍然要选,仍然要下功夫去做,不然何以代表我们央视这样一个科教片的展示窗口。但如何解决这类题材创作的通俗性,如何从艰深的知识面层位上拔出来,鲜活地把知识传递给观众是当务之急。有几条改进这类题材创作的路不得不走:
(1).尽量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入手来引发高科技事件和概念;
(2).尽量找实景拍,原创性地拍摄而不要去找或尽量少找资料,尤其是国外的资料穿插片中;
(3).动画要更实一点;
(4).单集片子中知识的输出要少和单纯一些,不要搞大知识量的密集覆盖和密集轰炸;
(5).解说词上,切记用一个陌生抽象的概念去解释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应更通俗些,更贴近生活些。
这样一块块“板儿砖”直来直去的抡来,林静全都笑纳,大伙纷纷感叹道:这样的研讨活动——爽、痛快!对创作很有帮助。
而对《眼视光学》这个节目评价,恰恰觉得走了另一个极端。反映出编导对片子表达的科学内容钻研不深,摸得不细。编导对节目所表述的科学内容最好是既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这种自由的境界会带来节目的好看、耐看。
关于系列片《城市里的风》,大家在肯定编导程晔这些年创作进步的同时,也在指出片子的不足。如:本片若把科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角度讲细讲深一点,片中要拿掉那几个国外资料的镜头,多一些居住生活在高楼里的人群对“风”的切身感受,片子将更为精彩。大伙一致肯定的是该片摄像的水准,评价是:构图有新意,用光很讲究,广角镜的运用恰到好处。
研讨会上,你一言我一语,直抒己见,八面来风,自己掌舵,气氛之热烈,高见之广泛,为近期创作研讨活动之少见,充分显示栏目里的各位对过去创作的认真梳理和对来年创作的殷切期盼。程晔导演甚至放言:每一部片子投拍前要有这样一场集体研讨该多好啊!
三.来年的耕耘和改进
作为老牌的中国科教片展示窗口,来年“之窗”的路该怎么走?通过讨论,大伙心气更高,干劲也更足了。首先注意改进过去节目的一些弱项,如:过去有不少节目入题太慢;叙事方式有呆板之嫌;说教味太浓;片名取得专业味浓、直白,不吸引人;细节设置不细,抓不住人。鉴于此,通过大家的讨论,也经过栏目管理层的再三切磋,确定04年创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努力方向。具体是:
(一).以五套重点选题作为突破口,带活整个栏目的选题。04年1月份首先推出“自然秘事”系列,随后将陆续推出“生命”系列、“室内环境保护”系列等等。
(二).加强前期策划,对认定的每一个选题,以自荐和栏目指定相结合的原则,指派合适得力的导演参与创作。制片人、主编坚持每片介入前期策划,问片子卖点,主要人和主要事,怎么打动人。问音乐、动效和摄像的想法。
总之把事关节目创作的每一个细节都想深想细。
(三).进一步加强节目中“人文关怀”因素的注入,多从科学家及相关主要人员是怎么研究的?研究当中的心理感悟,甚至曲折碰壁等等去找节目的卖点。重视节目的“情节”设置,无论是有趣的故事情节,还是科学魅力所展示的“情节”,悬念“情节”等等在《科教片之窗》的节目创作中都应该紧紧抓住。从某中意义上讲,“情节”就是“细节”,而“细节”才是当今电视节目吸引观众的核心因素。
两天的创作研讨大伙似乎都意犹未尽,到了开饭时间仍在激烈交锋。餐桌旁,房间里大伙仍在延续会议上的议题。当然晚宴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精美的菜肴,热辣的老酒,又激发了大伙的一阵谈兴。曲目繁多的卡拉OK,引得平常忙碌的创作人员纷纷抢话筒一展歌喉,连培训中心的接待人员都在感叹:中央台的这帮人开会时是真开会,真说事;玩起来的时候也真放得开,真尽兴。有了这股劲头,何愁干不出好节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