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片《分子药物》解读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10日 12:54
编者按: 一辈子与“药物”没有打过交道的人恐怕没有,从孩提时代起对“药物”这么关心的人却也很少,林静和曹蔚鸿两位编导恰恰就是这样两位对“药物”数十年来追踪关心的人。
作为《科教片之窗》栏目两位骨干编导,他们俩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一位是学生物的,一位是学医的)以及过硬的艺术根底。他们经过近一年的酝酿,先后推出了《癌基因》、《生物芯片》和《分子药物》等三个系列的“前瞻性”科普片。这三套片子,猛一看还挺难懂,但的的确确是个“耐读”和“有用”的精品。就知识内容来说,节目已经跨入了“分子”水平——很先进了,就艺术水准来说,节目已经迈上了佳作的层次。
下面的文字是两位编导为节目收视提供的一个背景和衬底,至于发生在节目拍摄当中有趣和两位编导的“来龙去脉”,请注意收看下期内容。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生活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越来越普遍,发病的年龄也越来越早。一旦发病,很多人就把治疗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药物身上。然而没有多少人知道被我们吃进肚子里的药物在我们身体里都干了些什么。
本片编导之一的曹蔚鸿,从事过多年神经生理生化的科研,并在德国做过药物机理方面的研究,现在从事科普节目的制作;另一位编导林静,也从事了多年科普创作。我们深知当今的每一种西药都是分子级别的药物,它们最终都是在我们身体里每个细胞的分子上发挥作用的。由于分子药物只有短短一百年的历史,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还处在发展中,科学家们在设计和制作分子药物的过程中,还在不断地了解人体细胞中的各种分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和药物分子会发生怎样的相互作用。事实上,任何一种分子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又都会伴随相应的副作用。
所以,我们更需要从细胞和分子的角度认识我们的身体。这正是我们制作《分子选民-神经药物的靶子》和《分子经纪人-药物的活靶子》的初衷。比如在《分子选民-神经药物的靶子》里,我们介绍了在人体的每个神经细胞表面,总会有成千上万个来自其他神经细胞的突起搭在上面。这些叫做突触的特殊结构聚集在这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他们包围的那一个神经细胞在“动”和“静”之间做出选择。这就像投票,如果被包围的这个神经元接受“动”的投票多,它自己就会做出“动”的选择;反之他就会做出“静”选择。现代的药物往往是根据受体的特点设计制造的。
在《分子经纪人-药物的活靶子》中,我们介绍了口服药物进入身体后遇到第一个障碍是被我们消化系统中的各种酶分解。酶是一种蛋白质,也是一种很大的分子。它们广泛存在于细胞内外。在各种分子反应中,酶总是充当催化剂的角色。不管是合成酶还是分解酶,都有一个结构精巧而功能超群的活性中心。但是,优势的另一面也可能是弱势,因为酶分子最具活性的部位也是它最敏感的部位,因此也是药物分子攻击的目标,人类发明的许多药物也是针对酶的活性部位设计的。酶已经为人类造就了一个药物分子设计的新行业。(林 静 曹蔚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