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痛与嬗变——《科教片之窗》栏目创作研讨会散记
央视国际 2003年11月18日 15:39
秋风秋雨,清风清波,怀柔雁栖湖畔的国家审计署培训中心第六会议室里一次畅所欲言,场面热烈的创作研讨会正在如期举行。
看片、议论、争执……切磋、对话、交流……尽管程序和形式与往常的创作总结没什么两样,但内容涉猎的广泛与商榷交锋的深入确实少见。尽管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天,很多问题大家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与会的所有创作人员都觉得这次的创作研讨活动所议论的话题,触摸到了目前科普节目创作的脉络,刺到了创作问题的痛处。开阔了我们的创作视野,也渐渐明晰了节目目前的位置、生存环境以及今后该努力的方向。
一.我们视野中的科普节目与观众视野中我们的栏目
通过激烈的讨论,大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再也不能向以前那样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栏目是自己的栏目,作为栏目中每一分子的个人对栏目,尤其是对像《科教片之窗》这样以单个15分钟专题节目构成的栏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说栏目是我们的饭碗,那么观众确确实实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样一种鲜明的观众意识迫使栏目中的每一个创作者在自己的智能结构、知识体系、或者通俗说的眼界当中来一个重新的调整和弥补:不仅仅是不停地汲取影视艺术最新的原理和理论;借鉴各栏目与各种科普节目的创作经验;也不仅仅是学习、采访了解自己特定选题中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恶补自己在某一个知识链条中的缺环,以便顺顺当当地把自己手里这档节目拍下来,审查通过播出来。而是要痛下决心,时刻想着《科教片之窗》栏目在十套所处的位置,想着自己栏目的收视率以及决定栏目生死存亡的《中央电视台节目综合评价体系方案》,想着目前林林总总的科普节目创作趋势。这样一个眼界的拓展或者说创作者智能结构的弥补,不再只是栏目制片人、主编的事,而应该使栏目中每一个创作者明白和把握的事。
过去,《科教片之窗》搁在一套时,大环境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毕竟一套是一个综合频道,容纳了新闻、综艺、娱乐、经济等诸多类型的节目,而正经的科普类节目不过只有4个左右,样式类型又大相径庭。不管你《科教片之窗》栏目以何种层次和形式出现,总会拥有一部分特定的观众群,也总会有一点与别的栏目不同的“个性”。而现在放到了十套,频道环境完全不同了。这是个专业化的科教频道,在上榜的30多个节目中,正正经经的科学教育类节目就占了20多个。节目内容几乎涵盖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节目形式有谈话类的;有纪实类的;有非虚构纪实类的;有纯粹专题类的;有专题加新闻杂志类的;还有竞猜类的等等。基本上目前电视主流节目的类型科教频道都有了,那《科教片之窗》栏目和里边的节目到底走哪条路子,才能有自己的“个性”和卖点,节目究竟何以取胜?
这个问题如警钟一般提出对栏目中的每一个人都极有好处,它让每一个栏目的创作者都明白:自己的节目究竟要拍成哪种类型?与十套其他科普节目比较,我们靠什么吸引和稳住观众。这一点,栏目摄像兼制片的海潮明深有感触。他说:“我们栏目到十套后,我对十套里其他栏目节目看的也多了,了解也广了。原来的那种其他栏目节目与己无关的想法一扫光,现在真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危机感。”不知是哪位大师说过: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在这次创作研讨活动当中,这个问题如此鲜明地烙在了各位创作者心里,这算是收获之一。
收获之二是对我们栏目和节目收视率排位和具体操作环境有了更为系统理性和清醒的认识。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在十套上榜的30多个栏目当中,《科教片之窗》栏目始终处在中偏下的位置,也就是在最后一个集团军中徘徊挣扎。这里边有客观原因:一是栏目刚从一套调整到十套播出,还来不及形成固定的收视群;二是节目本身太短,播出周期又太疏;三是台里对这档节目的处置随意性太强,播出时间上一会儿一变,也难以吸引住稳定的收视群;四是厂里某些特定的、约定俗成的某些规则又不利于本栏目的生长和拓展。大家一致分析,这些客观原因我们一时也难以改变,也不是我们一个栏目能够解决的。但对内在的原因,也就是我们创作和管理上的主观原因,应该说我们是能够控制和掌握的。比如:在传统科教片整体风格样式上的创新;变“枯燥的灌输”为“通俗、生动、有趣味”的平等叙说与交流。在科学道理的阐述当中增加细节、破疑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想法思考和怎样研究的细节等等,一句话,就是增加科学演释过程本身魅力;在片名、包装形式上再多下工夫,尤其注意节目开头前三分钟要牢牢地抓住观众。
这两点收获是共同的,但对某一位具体的导演来说,又有相对应的具体情况。如:程晔编导的三集节目《城市里的风》系列——“街道风、楼群风、热岛环流”分期播出,前两集播出效果不错,收视率也创了本栏目在本季度的新高。到了第三集,下的功夫更大;镜头拍摄的更漂亮;动画运用也更多,审查时也觉的是三集中最精彩的一集。可是播出以后,收视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掉了下来许多。究其原因,客观上有播出时间与前后节目编排上的差异,而主观上则有整个三集节目在核心内容布局上没有层层递进。到了第三集,道理阐述与破疑解惑过程较之前两集没有更新和更进一步的说法,还是这样一板一眼地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再用事例应征问题的方式。这样就会造成观众有这样的想法:前边看到你给出的知识亮点还会眼睛一亮,越到后来,越会觉得这一套怎么又来了。如同给学生上一堂45分钟的课,尽管也许后10分钟的内容同等重要或者更加重要,但表述方式上如果没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冲动,那么学生依然有打瞌睡的可能性。
会上会下,大伙你一言我一语商讨、争论和会诊,对程晔启发很大(这种启发也是栏目共同的):节目要不断的求新求变,尤其在系列节目的创作当中,千万不要以为前一、两集节目摸出了一个套路,后边的节目就依旧照葫芦画瓢。类似的提醒和讨论也延伸到了系列节目《中国海岸线》上,编导王宇说:“过去开这样的会都是冠冕堂皇,不疼不痒地说,而这次确实不同以往,真正是下家伙,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是真正的抓节目质量。”
二.眼前的路和未来的路
作为1995年起就加入中央电视台一套(如今已入十套)的科普栏目《科教片之窗》,一直被业内认为是我国科教影视节目展示的一个窗口。两天多创作研讨活动,好多问题虽来不及细谈,但对栏目定位的共识却进一步清晰,那就是:栏目应该允许而且提倡各类题材、各种表现方法、不同风格流派的科教影视短片存在,依靠科学内在的魅力吸引和打动观众,赢得市场。
经过讨论,大伙对眼前的路——栏目的生存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电视创作在迅猛发展,即使在传统意义上不被人看好的科普栏目的创作上也日益翻新,对我们这样的“弱势”栏目挤压很厉害。该有的形式全有了:谈话式的、调侃式的、内外景结合式的、专题片式的。该涉猎的题材似乎也全涉及了:自然的、人文的、环保的、医学的等等。
2.栏目相对比较弱势的位置。每周只有15分钟短短的一期节目,被安排在一个极容易被人忽略的时段上;即使是在频道易被忽略时段上还一会儿寒假、一会儿暑假地来回变,让有心看这档节目的人“找不着北”。长此以往对栏目的固定收视群与收视率势必造成很大影响。这个影响是个“循环链”,波及到编导在创作选题时很难占得先机,在协拍条件上又很难有比较顺畅的保障。即使拍同样一档节目,我们栏目编导的付出要比别的栏目编导大出好多倍。
3.如果以上两点是一个栏目的外部生存空间,我们一时还无力扭转,但对栏目内部来讲同样面临问题:从栏目名称、包装、编排形式的固定面孔;缺乏新意和激情到播出的不少节目在选材上缺乏少有原创意味;在构思上重点和枝节不清晰;在表现手法上太陈旧,不太注重当今电视发展的鲜活元素等等。这样就导致栏目的收视率和在频道的排位始终在中下游徘徊。
这样一种残酷的现实在研讨会上被“血淋淋”地全盘端出来,既让大伙心头为之一震,也让大伙对来年的创作和整个栏目、节目在未来的提升空间有了清醒的认识:
(1) 明年起栏目必须“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求新求变,这是总目标。
(2) “新”和“变”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大胆创造性地汲取当今电视创作鲜活元素为我所用。比如:人文关怀因素——科学发现研究中科学家和参与者对问题的发现角度、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第二个层面是纪实性手法以及生动的细节描写:必须逐渐改掉以往科教节目的叙事形态,那种刻板、做作、看似逻辑严密一板一眼,实则枯燥、有科教八股的余味弥漫,不是引人入胜而是引人入睡。我们每一档节目的创作者都必须重视细节的描写,不管这个细节是纪实的还是再现的,抑或是设问悬念式的。
与会者的强烈共识是:我们的汲取是创造性的汲取,即不同于国外的《探索·发现》、《Discovery》,也不同于台内的《走进科学》、《发现之旅》、《科学调查》、《科学历程》等惯用的招数。我们的求“新”求“变”是地地道道的《科教片之窗》“原汁原味”。
经过讨论和会后切磋,明年栏目求“新”求“变”的具体操作步骤是:
(1) 从选题入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筛选一批有冲击力、能吸引观众眼球的选题。目前到位的有:自然探奇类一组;科学探案类一组;医学奥秘类一组;人文社会类一组;(所有片名暂不公开)。
(2) 从创作形态上下“刀”:拟改变《科教片之窗》现有栏目包装和名称,旗帜鲜明地亮出整体形态。
(3) 从创作上很抠细节:争取每片有一处或几处有精彩打动人、吸引人、感动人的细节,让科学细节的魅力在每一档节目中淋漓尽致地发挥。
汇聚各方思路,提升栏目品位,让明年的《科教片之窗》给您一个意外的惊喜。
《科教片之窗》栏目
2003年11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