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做纪录片的。”
每当说这句话的时候,自己都觉得有些惭愧。因为我知道,在“纪录”这个行列中,有许多的大人物,说到纪录片就会想起他们。他们是纪录电视的弄潮儿,获奖无数,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行一踪,都会有许多人关注。他们的作品或许就会领导今后纪录节目的潮流。而在这个行列中,也有太多的小人物,他们就是那些众多纪录片栏目中的普通的编导。他们是不起眼的,作品也可能是不引人注目的。他们每天也在为拍摄纪录片奔波,而做出的节目也就是在栏目中播出一下。而我们恰恰就是这些小人物当中的一位。
说这话一点都不是谦虚,和那些久闻大名的前辈相比,自己的确是刚踏入纪录片行列当中的学习者。所以,关于《二十五年流行语》,自己就写了下面的这些文字。
《二十五年流行语》是一部六集的系列片,通过普通人最近二十五年来生活、工作、命运的变化,来反映二十五年来时代的变迁。选题的起因是,2004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二十五个年头,当时的我手头没有合适的选题可以申报,就提出了做这个应景的节目。为了不和以往所做的大量的这个类型的节目冲突,就想着换个新颖的角度,重新挖掘这个题材。没想到报上去之后,领导马上就拍板同意了。 这倒使我有些为难,说是从新颖的角度拍摄,可这个角度又是什么呢?想来想去,就想起了,这十几年间社会上流行的口头语,什么“70年代下乡,80年代下海,90年代下岗”、“十亿人民九亿商”、“打工潮”、“出国潮”、还有近几年新出现的“SOHO一族”、“漂一族”。这么多的时髦词汇,说可以出一本词典实在夸张,但是要说做几期《见证》,还是应该绰绰有余的吧。
想法报上去之后,经过同事们的多次讨论,就确定了要做的模式:通过普通人的这十几年间的生活故事、人生经历,来反映这些流行语的内容。而这些流行语是以搜索关键词的形式出现。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在拍摄“下岗”这个词时采访的人物。
在第一集中反映了三个流行语“下海”、“下岗”、“洋插队到海归”。“下岗” 采访的人物是我们的制片人在八前曾经采访过的沈阳的一位下岗女工。当时这位女工下岗半年,刚找到了一份护嫂的工作。八年过去了,这位女工仍旧在这个岗位上工作。虽然收入有限,但是这位护嫂早已经从下岗时的彷徨、失落、痛苦和经济的窘迫中走了出来,如今也有了一处虽小但很温馨的住所,女儿也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可以说是苦尽甘来。她的要求并不高,也没有什么奢望,但是辛苦的工作换来了回报。在她的身上,你可以看到这八年时间的飞速消逝和生活的巨大变化,而这也恰恰达到了我们做这个节目的初衷。
我记得在陈晓卿老师所写的专栏中曾经看到这样的话:“中国就像一个大工地,每天都有新的样子。中国的二十年在国外恐怕要走上五十年到一百年,在这个急遂变化的社会里,做一个纪录者是多么的荣幸。”
的确,生活的脚步匆匆,人们在前行中不易察觉周遭变迁,生活改观又常常聚焦在衣食住行。锁住生活的频道;细微之处,领悟了博大精深的道理。不觉之中,触及到令人欣喜的嬗变。用流行来反映社会变迁,以小见大,在细微之处反映巨大社会变革正是这个系列节目的宗旨,小人物同样反映了大世界。
节目播出之后,有专家说用这种表达和叙述方式来讲述二十五年来社会的巨大变化,他觉得非常吸引人,非常新颖。虽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但着实也让我们激动了一把。从不奢望哪天能像大人物一样,走进获奖的殿堂,但是做小人物也要做得有些亮点,这总是可以做到的吧。
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光芒,没准哪天也像他们一样发散出些许光芒,也不错~~自己偷着乐吧,嘿嘿。
责编: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