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团队档案

两个难题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02日 09:33


  45年前的1958年5月1日,中国的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这就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4个月以后,1958年9月2日,电视台正式开播。在这样一个有纪念性的日子,该如何重温这段中国电视事业走过的的艰辛历程,该怎样向人们讲述这段故事呢?

  刚接到这样一个选题,最初的两个星期都觉得很为难。一个是纪念电视台45周年这样一个选题有点太大了,不知应该从哪里入手。而且这么多年,台里也做了很多类似的节目,该说的好像也都说过了,如果做一个45年的大回眸,首先是不会很有看点,再一个是肯定比不过台里以前做过的节目。


  在影资部翻了一天的资料,发现有关电视台建台初期的资料几乎没有,这又让我心里凉了半截。于是我换了一个思路,既然电视台的没有,凡是和电视有关的就都翻出来看看,于是我找到了第一次日本工业展览会的资料,在这次展览会上许多中国人第一次见到了电视机;接着我又找到了60年代初的一次中国自己举办的工业展览会的资料,在这次展会上有中国自己生产的北京牌电视机的影像,还看见了中国自己研制的摄像机;最后,我想电视台是5月1日开始试播的,那一天是五一劳动节,游行的资料里会不会提到电视台呢?于是调出来一看,果然有几个镜头,一支代表电视台的队伍抬着电视设备模型第一次走过了天安门广场。

  这三段资料让我产生了信心,也许可以只讲电视台开播前后的故事,讲讲最初电视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讲讲第一代电视工作者是怎样走进电视台,为了第一天的试播究竟发生过哪些故事。

  内容定下来了,又一个难题摆在我面前。我要采访的几乎都是第一代电视工作者,他们把一辈子都献给了电视事业,可以说都是电视工作各个行当的专家。采访他们给我这个毕业才2年多的年轻编导很大的压力。他们会不会不好接触?会不会挑我的毛病?采访或者编辑过程中要是有做的不专业的地方会不会很丢人?这些问题每天都在我脑子里转,不过最终还是要硬着头皮去联系。

  我第一个采访的是沈力老师,约在了一个咖啡厅门口。在采访的前几天,我偶尔路过这个咖啡厅,觉得很安静,也许采访沈力老师可以在这里。于是,我就和咖啡店的老板通了一个电话,没想到他一听说采访沈力,立刻就同意了。而且平时不在店里的他们,采访那一天也很早就来了,就是想和沈力拍张合影。


  采访那天,我提前了20多分钟就到了咖啡厅的门口。几分钟以后,沈力老师也到了。她穿了一件很漂亮的红色中式上装,还画了淡妆。见到我一个人守着一堆设备站在门口,立刻弯身要帮我拿三角架,我当时简直有些不知所措,想想现在有些影视明星的派头,他们应该无地自容了。我赶紧抢过沈力老师手中的三角架,对于一位70岁的老人我怎么能让她帮我拿呢。这时候摄像何雄鹰也到了,他接过了三角架,于是我想拿装灯的箱子,但由于刚才的紧张和意外还没有退去,所以箱子的拉杆被我拉断了,实在很丢人。

  采访结束以后已经是中午了,我决定请沈力老师吃饭,她带我到新302的食堂吃饭,也只点了几个很便宜的菜。平时有睡午觉习惯的沈力老师,一边吃饭一边给我们的节目出主意,提建议,想办法,都忘了午睡的时间,但我能看出折腾了多半天以后她脸上的倦容,对于第一代电视工作者的敬意在我心里油然而生,我最初的忧虑也消失了一大半。

  紧接着对李华、曾文济、徐增祺几位老师的采访也很顺利,而且他们都十分热情,也非常配合,这让我的顾虑完全消失了。


  最后一个采访的是执导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黄一鹤。联系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了,一直在剧组住。于是,我们的采访地点也就安排在他住的宾馆房间里。一进门,就看见床头堆着一袋子的药,紧接着黄老师进来了,很疲倦的样子,嘴上还起了泡,他说为了节目的事很着急,上火了。

  在采访之前闲谈的过程中,他说我要采访的内容他已经说过无数遍了,他还说电视台每年新来的年轻导演有很多,但是能做出成绩的很少,所以做节目一定要用心,要有新意,有突破。虽然如此,但在他向我讲述已经说了无数遍的那段故事的时候,依然充满感情,认真的就像第一次被采访一样。

  在采访结束后,黄老师这段话让我思考了很长时间。这几天的采访经历也让我深感老一代的电视工作者的敬业精神,感到他们对电视事业浓浓的感情,以及对我们新一代电视工作者寄予的希望。(张玮)

  2003.9.25

(编辑:纪东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