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频道 > 2007年度三农人物推介活动 > 正文
主持人:谢谢。接下来我们请出中央党校副教育长王瑞璞先生,他的演讲题目是《十七大精神最新解读》。
王瑞璞:十七大刚刚结束,今天我们讨论农业问题。首先我讲一下理论基础,这要从基本认识讲起,我们国家改革三十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最伟大的理论成果。在我们国家社会建设当中,社会认识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建国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以毛泽东思想为主导的。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之下,我们建立了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这为建设今天的社会主义特色道路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我们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其次才是特色。如果理论上不清晰,我们容易走很多弯路,甚至造成严重的失败;第二个阶段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我们在理论上回答了什么问题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根本问题,我们社会主义理论升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了,用邓小平的原话来讲,“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得到共同富裕”。什么是社会主义,第一生产力发展,第二是社会公平,第三是共同富裕,这就叫社会主义。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要回答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既要发展生产力,要解放思想,推进发展,不发展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或者党的工作战略转移,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早的提出者是毛泽东,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建国前夕就提出来了。城市中心工作是什么?经济建设,这个很清晰。第八次党的代表大会正确分析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市场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概括,十六大的概括和党的八大的概括,几乎一个字都不差。所以这个阶段我们提出的是正确的。后来随着发展和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发展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的任务,有哲学语言来说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历史的起点,但又是历史的简单重复和升华。用邓小平的话来讲,叫扭住这个东西不放。十七大报告关于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怎么讲的呢,叫牢牢扭住不放。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靠发展。要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还要开放。这是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初级阶段的党的路线,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道路。
我们形成道路之后,理论体系也形成了,我们的理论也在不断地演进。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回答了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个时期是我们最辉煌的时期,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城乡不协调,地区不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人和自然不协调,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不协调,不协调这些矛盾,矛盾尖锐化就容易导致社会动荡。所以要求我们在理论上进一步的升华,这就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什么问题,回答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这是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发展的一个高度。从毛泽东时代开始,到党的十六大,又经过十七大,我们的理论严谨就是相继地回答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又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这种历史发展过程,正是历史和逻辑的一致,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是我跟同志们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讲一下实践起点。我们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这些改革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但我们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城乡差距在越拉越大。改革之前城乡差距是1:2.8,改革初期,农村城市改革尚未起动,城乡差别明显所,变成1:2.5,现在城乡差别是1:3.6,如果加上城市的各项补贴,6:1,这就叫城乡不协调。我们建设新农村要解决这个矛盾,这个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起点和实践根据。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首先是市场,中央讲新农村讲一句话,第一个是生产发展,第二个乡村文明、整洁。现在最严重的问题是粮食问题,近日经济工作特别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长鸣。我们国家粮食问题不是越来越好,而是趋于紧张,全世界粮食储备下降50%,粮价暴涨80%。肉类上涨已经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什么叫做粮食安全,每年必须有一万亿斤的粮食产量,根据现在的产量,达到一万亿斤必须有18亿亩耕地,这是我们国家的警戒线,对我们的最大威胁是这个。如果我们国家的粮食出了问题,无粮则难,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性问题。粮食是安全,要保持经济的占有量,还要保持20%,也就是两千亿斤的粮食储备,如果没这个做底线,我们心里就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