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孜·沙地克》拍摄散记
央视国际 2003年11月10日 13:27
编导、摄像: 秦 黎
济南台在“看新疆”易地采访网上抽签时,抽到的选题是“罗布风情”。有人说这是个好选题,自然环境独特。有沙漠、有胡杨、有塔里木河;罗布人又是一个古老的部落,以打鱼、狩猎为生,生活在罗布泊一带。这个极有诱惑的题材,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一定要认真地去拍摄。
当我们怀着神秘和期盼来到新疆尉犁县,却让我们凉了半截。当地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说:“罗布人村寨修路,所有车辆两个月不得出入。我们这儿没有专门的罗布人村落,只有两位老汉,在“村寨”当托。县里还有个博物馆,你们拍一下博物馆,采访一下老汉,就是“罗布人风情”了吗”。我们有些哭笑不得。中午去县招待所吃饭时,我们在餐厅见到了一百零七岁的罗布人肉孜·沙地克。说北京来了位领导,县里安排百岁老汉在“胡杨人家”招待领导。一大盘手抓羊肉被老汉用小刀一块一块的割到嘴里,不一会儿工夫,全吃完了,然后老汉又要了一大碗“拉条子”。
我忽然意识到,这是老天安排给我们的机遇。当机立断,我决定跟老汉去“胡杨人家”。在那里我们开始了对老汉的采访。直到晚上九点,活动才结束。老汉准备从县里打的回家,我们提出用我们乘坐的采访车送老汉回家。老汉非常高兴,就这样在八月十五的那个晚上,我们来到了肉孜·沙地克老汉家。从那天晚上开始我们连续四天在老汉家拍摄。老汉对县委宣传部派来的翻译说,我们全家都很喜欢这两位记者。没有架子,很随和。这个印象对我们真实记录老汉的生活起到了很重要作用。老汉的全家都非常配合拍摄。他们自然的生活着,我们自然的记录着。
在米尔沙力村拍空镜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我们正在拍一个房屋的空镜时,这家的主人来了,看到我们在烈日下满脸是汗,二话不说,从家里拿来哈密瓜,切好了分给我们吃。这一幕让我激动了好一会儿,多么善良的人啊。
记录被拍摄对象的目的是要表现好这一题材,必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在肉孜·沙地克老汉家的拍摄,我们始终不放过每个细节。为结构故事,在拍摄中不断把握那些有意义的元素。
在老汉家四天的拍摄中,发生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吃瓜、看病、做礼拜、劳动等等,全是自然的、鲜活的素材。对我们来说,能否捕捉到那些瞬间,能否很好地用镜头语言去描绘丰富的生活场景,就是看你的拍摄功夫了。
关于拍摄:电视是靠镜头说话,纪录片更是如此。能否捕抓住细节更见功夫。
那天老汉坐在床前准备切瓜吃。我们忙把机器架上抓拍。谁也没有料到,老汉拿着刀割着吃。他用刀尖剔去瓜上的瓜子,然后插起来送到嘴里。拍摄时,我们使用了广角镜头。采取仰拍的角度,将老汉吃瓜表现得极有张力和内涵。随着老汉品味甘甜西瓜是的一声感叹,镜头摇起,背景的墙上是一面党旗。接下来镜头又跟着他摇上一块西瓜去逗女儿。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场景,但被记录了下来。随后看到的一切全是那么自然生动。这一组镜头的拍摄真过瘾。
去棉花地的拍摄更有趣。老汉不愧是县里的名人,见得多了。似乎知道我们想拍什么。他不时地喊着,不时得向远处眺望。给我们结构此片留出了闪回的空间。
其它场景的拍摄没有一处是我们事先安排的,一切都发生的那么自然、真实。去拍罗布泊沙漠时,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我们只能打开车窗拍摄。一会儿里面全是沙子。二十分钟后风平浪静。好像是罗布泊也知道我们的意图,特意为我们表现一番。
关于结构此片的索引:有了生动的素材和感人的画面,不代表就能把一部片子做好。你要给别人讲故事,得有能抓住人的语言表现力。前辈们早就说做纪录片就是讲故事。也许我们编的这个故事还不够生动,但却是按照前辈们的训导去做的。此片切忌“电视八股”的风格,刻意生硬的渲染。应着力从平淡中见生动、见真实、见感人,让人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试想:如果是我们听说有一位百岁老人,那么你最想了解和知道他什么呢?
一个百岁的罗布人,人们首先想知道他现在还能干什么?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住在米尔沙力村生活充实。他靠什么长寿?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淡的心境。百岁老人还能干什么?劳动、读书、骑自行车。老汉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一家之主、善良、富有人情味、风趣。老汉是怎样的一个罗布人?他怀念过去的生活,喜欢唱罗布人的情歌,他更能适应变化。
因此有了一个百岁罗布人怎么生活,怎么长寿,怎么健康,怎么富有人情味,是怎样的一个罗布人的故事。
其实这部片子还可以做的更长一点,还有许多有意思的事因时间所限,不能一一展开。也是个遗憾。只有留待以后慢慢充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