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大家好,欢迎收看法治视界。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位已年逾花甲的老人孟美娥,按说62岁的她本应该安享晚年了,但是前不久她却因为触犯刑律而锒铛入狱,而且她还是“二进宫”。让我们看看她是因为什么走上歧途的呢?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眼前这个满头白发的老年妇女已经是“二进宫”的惯骗了,她的名字叫孟美娥,今年62岁,去年10月10日才刑满释放的她不到一年又一次的因涉嫌诈骗被警方逮捕,羁押在杭州市看守所。面对记者的镜头,孟美娥一幅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对于自己的诈骗行为,她虽然没有否认但是却毫无愧疚之意。
孟:我承认我犯罪了,你们判就好了,对不对。我承认是不对,但是我没有逃掉,我想尽办法要还。
警方告诉我们,孟美娥诈骗的金额都不是很大,最高的一笔也就在一万左右,但是由于孟美娥的诈骗对象家境普遍都不好,血汗钱的被骗对这些家庭来讲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在警方的帮助下,我们走访了其中一户受害人家,这是江城路上的一家小型的裁缝店,女老板姓吴,临海人,8年前,她带着丈夫与两个女儿来到杭州打工,而这个还不到十平方米的空间便成为了他们生活以及维持生计的地方。在这里,吴女士开起了裁缝铺,丈夫则在店旁边摆了几张桌子,做起了小吃生意,而一家四口晚上睡觉的地方便是裁缝铺上那临时搭建起来的小阁楼。
由于店铺的位置不好,即使吴女士与丈夫每天忙忙碌碌,小店的生意也只能说是一般,所赚的钱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而自从大女儿去年考上大学,每年的一万多元学费,更是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捉襟见肘,为此,吴女士到处借钱,欠下了一屁股债。不过她怎么也没想到,这样一个窘迫的家境,竟然也被人处心积虑地瞄上了,而这个人就是孟美娥。
吴女士是在去年认识孟美娥的,那是2004年11月的一天傍晚,有一个穿着讲究的老太太来到了裁缝店,和吴女士拉起了家常。
吴:第一次看见她是她在我这里洗衣服,烫衣服开始的,人打扮得很好,一个富贵太太一样。
孟美娥告诉吴女士,自己是上海人,在四季青上班,住在裁缝店附近的杂货店里,而杂货店的老板则是她的哥哥,由于孟美娥能说会道,一来二去,吴女士和她很快便熟络起来,还互相以姐妹相称。
吴:每天到我这里坐一趟,不是做衣服就是坐在这里聊天,谈着我们就熟悉了。
由于经常串门,对于吴女士一家的经济条件孟美娥自然是非常的清楚,吴女士也没少向孟美娥抱怨过自己窘迫的家境,而相比较起来,孟美娥的家庭条件似乎就优越的很。
她头发吹得好好的,衣服都穿得很好的,金项链、金戒指都带的,她拿来一张照片,说这个是我的女儿,三十几岁了,嫁到美国了。
一开始在吴女士的印象里,孟美娥真是个热心的人,经常来到裁缝店帮忙照顾着生意,而今年2月,她又跑过来和吴女士说,她远在美国洛杉矶的女儿要开一家公司了,而且做的还是服装生意,正好适合吴女士的本行。
孟:我说我女儿在美国,你这么辛苦还是去美国打工算了,就这样子我问她借了钱,对她说要给她办手续什么的。
记者:吴女士说你可以把她弄到美国去,是吗?
孟:对,我是说过这些话。
吴:开服装公司,她说自己女儿在美国,叫我到那边管理管理,她女儿公司的车工要我管,说三千美金一个月的工资。
主持人:
吴女士用心经营着这个小小的裁缝铺,赚的全是辛苦钱,孟美娥给她提供的这个出国打工的机会,对她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一直希望改变现状的吴女士自然会动心了,吴女士会相信眼前的这个贵人太太吗?
一个月三千美元,折合人民币那可是两万多元,这是一笔多么可观的收入,吴女士听了,自然是满心欢喜,可是她马上又打起了退堂鼓,因为这出国可是要一大笔费用,家里这么穷,哪还有这么多钱呢?正当她心里忐忑之时,孟美娥又在身边旁敲侧击起来,让吴女士感到吃惊的是,关于钱的问题孟美娥竟然已经帮她设计好了。
吴:我和她说过我女儿读书的时候,我借了一万元,她就说我这里熟悉的人多,叫我借一借,她说到期了就把钱还给我,叫我问人家借再借给她,我这个人挺老实的,反正挺听话的,想想后还真的问人家借给了她。
经不住出国的诱惑和孟美娥三番五次的劝说,吴女士咬咬牙向街坊邻居借了8000多元,交给了孟美娥。可吴女士哪里知道孟美娥和她的女儿其实早就断绝了关系,如今女儿在哪里她都不知道,帮助出国更是无从说起。
孟:就是二十年没联系了。
记:那你怎么知道女儿去美国了?
孟:去的事情我知道,后来我就不知道了,不联系了。
可怜的吴女士一切都被蒙在鼓里,直到今年7月,她才开始觉得有点不对劲,不仅出国的事情毫无着落,要求归还的钱也被孟美娥一拖再拖。为了要回这笔钱,吴女士拿着借条没少找过孟美娥,但是孟美娥总是以各种接口推脱,为了能让吴女士安心,她甚至还假扮起了她女儿的声音。
吴:假扮她女儿的声音,就说阿姨阿姨,腔做起来了。她电话过来说钱从上海寄过来了,明天就会寄到,我说上海寄出来,应该两三天就会到。她就说明天没有,后来没有,还要等三天还是没有,最后说名字写错了,退回去了。
记:你有没有帮他们办过出国手续呢?
孟:哪里去办手续呀,本来我对她说办不好了办不好了,把钱还给你好了,我是这样想的当时。
记:你是说从来没有他们办过?
孟:办什么,女儿都没碰到过,联系不到,她住哪我都不知道。
主持人:
八千元钱对吴女士而言可是几个月的工资,她一次次去找孟美娥却见不着人的踪影,自然不会放弃,于是便找到了孟美娥口中的哥哥,可就是这一找,吴女士知道了另一位和自己有着相似遭遇的人。
8月末的一天,吴女士又准备找孟美娥要钱,却发现她不见了踪影。由于孟美娥曾经告诉过吴女士自己住在附近的杂货店,于是吴女士便来到了店里,找她所谓的哥哥要钱,可是后面的事实却让吴女士大吃一惊,这个杂货店老板哪是孟美娥的哥哥,他也是一个受害者,曾经被孟美娥骗去了四万多元。
这就是孟美娥所住的杂货店,在他人面前穿金戴银,衣着光鲜的她自从去年出狱以来就住在杂货店里面的这张小床上。杂货店的老板姓陈,和老伴一块在这里开了十来年的店,他们和孟美娥非亲非故,为什么会收留她住在自己这里呢?而他们被骗的钱又是怎么回事呢?
陈:她就和我讲你的钱如果不还你,你们待我这么好,年纪又大,我做牛做马也要还债。
陈大爷告诉我们,原来,孟美娥的第二次坐牢就是因为她诈骗了陈大爷的四万元钱,虽然因此她进了监狱,但是钱却依然没有归还,四万元对于陈大爷来说可是好几年的心血,为了这笔钱他可不能放过孟美娥。所以当孟美娥去年年底出狱的时候,陈大爷便把她接到了家中,而孟美娥也向他们保证,一定好好工作,赚钱还债。
陈:她说她在四季青上班,600元一个月,卖服装的。每个月给个一两百还我,就住到我这里来。
但事实上,孟美娥到底有没有在四季青上班呢。
警方:同样的方式,说有个女儿在美国,骗取别人信任来骗人钱财。
每天早上告别了陈大爷夫妇后,孟美娥的工作就在附近社区的一家麻将馆里开始了,她在那里从早泡到了晚,和那些牌友夸下海口,一会说介绍工作,一会说办理护照。
吴:她有一张纸,里面说孟老太你有20万美金,有没有取到,好像是这样写的。
记:把这东西拿过来给你看为什么?
吴:她就说我不相信她,拿过来要我相信,后来我一看就相信了,觉得她真有钱,开始我也不相信。
就如同裁缝店的吴女士一样,很多人都相信了孟美娥的花言巧语,甚至连孟美娥常去打麻将的茶室老板也被骗了,老板的儿子为了去美国,连工作都辞了。不过仅仅凭着口头上的说辞当然不能够骗到这么多人,事后,在孟美娥的住处,警方还找到了一些所谓的美国来的信件,国外汇款单等等,而这些都是孟美娥的行骗道具。
孟:这个房东陈某第一次是他告我的,出来之后,我想坐牢也坐过了,没事了,我衣服什么的财产都在他这里,我出来之后,陈某让我还钱,他说法院判决了,三万元一定要还,没办法他逼我,我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的还钱给他。
据警方初步统计,被孟美娥诈骗的受害者不下十人,被骗金额达数万元,不过对于这样的事实,按照孟美娥的话来说,全是因为要还陈大爷的钱而不得不做的。
那么,真如孟美娥所说的一样,她诈骗来的钱都还给了陈大爷吗?
陈:没还,还的话也不会被送派出所了。
记:欠你的钱一点也没还吗?
陈:一点都没还。
今年9月,接到吴女士报案的杭州市紫阳派出所以涉嫌诈骗罪将孟美娥逮捕,等待她的必定是法律的惩罚。
吴:我这么可怜,一元两元的赚钱,要骗我的人我想想很少,可没想到她这种人真没有良心。
连线:
孟美娥再次被逮捕了,只是前两次的牢狱生涯似乎没有改变过她。一位花甲老人本该颐养天年了,却因犯罪第三次被逮捕。这次我们的心情很复杂,那么现在孟美娥的情况怎么样呢?让我们来连线杭州电视台《警界41》的记者黄海洪,了解一下有关的情况。
黄海洪您好。
1、孟美娥这次有没有受到法律制裁呢?
2、她对自己的罪行有没有认识呢?
3、孟美娥与女儿断绝了联系,自己又没有经济来源,她在生活上是没有保障的,那么如何避免她刑满释放后重蹈覆辙呢?
谢谢您黄海洪。自己一辈子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心血钱就这么被骗了去,着实让人心疼。其实吴女士也好,张大伯也好,本来都是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孟美娥正是利用他们当时心理的弱点,使他们盲目相信她的花言巧语,心甘情愿地掏出钱来。由此看来骗子大多是利用受害人的几种心理来实施诈骗的,我们来了解一下.
字幕版:
利用对方的好心借钱;
金钱或利益的诱惑;
贪图小便宜的心理;
心存侥幸的心理;
利用对方盲目自信、自以为是的心理;
主持人:
近几年,老年人犯罪这种不和谐的社会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这给老年人的“夕阳”蒙上了一层阴影。在片中我们看到,孟美娥总是强调着自己的困难,年纪大了,没有收入,身体不好等等,但这绝对不能成为她就可以诈骗他人钱财的理由。老年人在生活中有困难,可以去寻求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帮助,这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有明文规定。我们的社会推崇尊老敬老,关心老年人是全社会的责任,但老年人自身也要遵纪守法。我们希望这类的案件将来越少越好。好,谢谢收看本期法治视界,明天见。
责编:西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