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频道 > 发现之旅 > 正文

从“变”到“化”的行旅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21日 16:58)

  十五年前,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简称北京科影)的一帮年轻编导就整天因为传统科教片枯燥的风格和暗淡的前景而苦闷。渐渐地,他们悟出了穷则思变的道理,尽管一时还难以说清楚子午寅卯,只能从门缝里窥“变”。但这么一窥,门外的世界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了。转瞬之间,年轻编导变成了老编导,“年龄不饶人”也成了口头禅,他们当初一定想不到“穷则思变”先让人变了。科教片呢?当然也变了,从原来的全厂一年拍几十部萎缩到十部出头,还要背上受照顾的名分。人都干什么去了?好在没下岗,拍电视去了。


  电影电视谁更好,未来的世界属于谁?这事还是让不愁吃穿的人争论去吧。事实就是事实,到了人在屋檐下的地步,还说什么呢。好在当年年轻的老编导们忽然想明白了,或许也是被逼的,穷嘛——不仅是穷途末路,兜里也穷,难道非去撞南墙不成。其实就那两句老话:“把坏事变成好事”、“变被动为主动”,还是“变”。关键是往哪儿变,怎么变?

  为什么前些年中国的科教片越来越没人看,是中国的人口素质降低了?可“Discovery(发现)频道”的节目为什么一登陆就广受观众欢迎,不光电视播得火,光盘也卖得火。显然不是观众崇洋媚外,不懂得欣赏。恰恰相反,原因正是观众的欣赏水平提高了,我们的科教节目却没跟上,还在老当益壮地卖弄当年的把式。廉颇不服,说Discovery的节目已经不是科教片了。打住,别再争了,什么是科教片,什么是纪录片,以前已经争了几百回合了,不分胜负。对观众来说,管它属于什么片种,好看就行,所以干脆就叫它“Discovery”。“Discovery”自己也没说他们属于科教片或者属于纪录片,他们自称是“非虚构类娱乐节目”。这真是大胆的称呼。对于我们来说,早就把科教片的严谨理智和纪录片的客观严肃看得天经地义了,不苟言笑的脸上总是充满使命感。如果说它们是娱乐节目,岂不是自掉身价形同儿戏,简直像受到了侮辱。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越是在高大庄严、底气十足的地界,“Discovery”所说的娱乐概念就越可能无人喝彩。

  在为数不多的掌声中,有几声就是从北京科影传出来的。过去科教节目最大的问题就是观众不买账。没人看,节目再有意义又有什么用。“Discovery”的所谓娱乐恰恰就是冲着观众去的,我们自己不是也经常说寓教于乐嘛,结果却还是寓教于教,乐早就没影了。娱乐并非就是说说笑笑、唱唱跳跳,对电视来说,其实就是好看。理论上讲,“Discovery”能做到,我们也应该能做到。再说,“Discovery”的定位还有个“非虚构类”呢。非虚构当然就是指真人真事,把真人真事拍得好看,不也正是我们一直希望的吗?

  机会来了,当北京科影成为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以后,能否让我们制作的栏目既能体现科学精神的一面,又以“好看”的面目让广大观众接受,成为考验我们是否能抓住机会的关键——《发现之旅》由此诞生。毋庸讳言,《发现之旅》在它初创阶段的确把“Discovery频道”的节目当成学习的榜样,甚至在某些方面就是模仿。看似简单,一上手才发现,依样画葫芦也并不容易,给猫脸画上王字它还是成不了老虎。重要的是能否学到真谛,并从中总结出规律。

  今天回过头来再看,当大家几乎把“娱乐”当成电视圣经一样看待时,会发现仿佛一夜之间谁都明白了要让电视好看就得讲故事。当然了,电影院靠什么赚票房?故事片;电视台靠什么拉广告?电视剧。那么纪录片、科教片为什么不能向它们靠拢呢?没人说讲故事是故事片的专利,纪录片、科教片同样可以把讲故事的手法融进去。这并非是在媚俗,电视能够占领观众的业余时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多选择性,如果把传授科学知识处理成说教,不出几秒钟就可能被遥控器毙掉。相反,如果把一段历史或一些知识性的内容故事化,先把遥控器粘住,节目的社会意义也好、教育意义也好才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于是,《发现之旅》变成了“故事之旅”——有人、有事、有过程,当然还有更关键的,就是悬念。有悬念才有发现,有过程才是旅途,这发现之旅的参与者当然是人,契机离不开事。此外,在背后真正支持着旅行的就是科学精神。

  三年前,当《发现之旅》刚开始粉墨登场时,就按照讲故事的方式尝试了一把,从追寻超新星的《深空猎星》,到破解古剑主人之谜的《王者之剑》,再到寻找世界上最早的花的《破解讨厌之谜》,居然刀刀见血。《王者之剑》临时参加了中国纪录片协会学术奖评奖,就捧回了二等奖和最佳撰稿奖。《破解讨厌之谜》则获科教影视协会科普类节目一等奖。这的确令我们有些意外,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而且不仅是纪录片界,科教片界也接受了我们。本来嘛,《发现之旅》的节目有纪实手法,有科学背景,有故事再现,很难把它界定在某一片种之中。而圈内人士一改以往验明正身的做法,也说明中国的影视观念在变,至少变得更开明、更易于接受新事物了。

  当然对于我们来说,更看重的还是观众的反应。由于《发现之旅》刚开播时播出时间极不稳定,23:30的节目经常被拖到凌晨1:00以后,又是一周才播一次、一次15分钟的小节目,所以头半年几乎难以再收视率上总结出规律来。半年之后情况就变了,观众的电话越来越多,收视率明显上扬。终于,《发现之旅》开播一年后,由于影响加大,每期节目的长度从15分钟延长到半小时。随着播出时间逐渐稳定下来,收视率也反映出观众的真实状况。让我们高兴的是,在播出的同一时间段内,《发现之旅》的收视率一直名列前茅,甚至超过一些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从观众打来的电话看,他们倒并不关心栏目的样式,不关心《发现之旅》到底属于那类节目,他们更关心的是内容。这和我们的初衷是一样的,如果观众在意的仅仅是样式,内容也就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了。

  无论从专业人士还是从观众那里,我们都看到了“变”的效果,完成了“穷则思变”这一初级目标。但显然光有“变”还不行,在别人眼里我们还只是学,所以要“化”,把学来的东西演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一步可能更为重要。从11月开始,《发现之旅》的精品节目在北京五所艺术及综合类高校巡展,尽管还有不少观众说我们是“中国的Discovery”,但也已经有人提出我们的节目和“Discovery”不一样了,甚至说比“Discovery”的某些节目更好看。通过不断地总结,我们认为《发现之旅》的节目在故事化上走得更远,更有自己独到的模式。但在题材与样式的多样化上还明显不足。对我们来说,先从老套子里钻出来是最重要的,钻出来之后,路才会越走越宽。同样在11月初举办的北京国际科教影视节目展映上,《发现之旅》制作的《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超过不少世界大台如BBC、Discovery等等送展的节目,获得探索类金奖。

  “发现之旅”的路已经一点一点变宽了。

  《发现之旅》栏目制片人

  张力

  2004年12月10日

责编:戴昕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