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阅读和沙发上的“土豆”
央视国际 2003年08月14日 14:57
巴 丹(向幼姝)
自从电视诞生以来,读书与看电视,就构成矛盾,甚至有些势不两立,水火不容。在电视与书籍争夺眼球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电视似乎占了上风。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人一天的闲暇时间中,看电视为3小时零6分钟,读书看报听广播共约半小时。但事实是,书越出越多,出版业仍被视为最赢利的行业,全国一年出版图书14万种,图书总码洋连年递增。尽管面临来自电视、网络等媒介的挑战,对于许多人来说,阅读仍然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一种活动,大约25%的成年读者和20%的小读者认为,读书能带给他们电视和计算机所不能给予的东西。对于读书人来说,阅读同样历久弥新。
所以,各种媒体并非可以互相替代,你死我活,也并非对眼球简单地瓜分,而是以自己传播方式的独特性和传播内容的相融性吸引公众更多的注意,激发人们对信息的需要,令人们的媒体接触面普遍加大,媒体接触时间普遍加长,创造出一个信息时代。
据《2000年中国城市青少年消费形态报告》显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媒体是电视。80.9%的中学生表示电视是他们所接触的主要媒体形式之一。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有1.14个小时;周末看电视的时间则上升到1.98个小时。
有人特别鄙薄读图阅读方式。其实,人类早期的文明,正是以图的方式建立的。尤其中国的象形文字到今天的汉字,更是由图到文的演绎史。当代影视方式在新的高度上确立了新的读图方式,这又让许多传统的读书人非常郁闷。不仅中国有这样的人,美国也有。一位美国人就感叹:电视把孩子们变成了沙发上的“土豆”。因为电视产生了被动阅读,使孩子成为接收的机器。
此观点看似有理,实际经不起推敲。电视图文并茂,声画多方刺激人的感官,孩子可以参与电视的情景与设问,孩子完全可以不当接收机。如果没有看客置身其中的心动,看书比看电视更被动。如果说某些孩子是沙发上的“土豆”,我们可以设想,在没发明电视之前,也一定有更多的“土豆”,只不过他们在田里晒太阳。总有一些人是“土豆”—不因为电视他们才变成了“土豆”。现在,这些“土豆”从田里移到了电视机前,他们通过电视得到了比他们在田里多得多的信息,这已经使他们的知识构成和生存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土豆”毕竟是“土豆”。其实,没有人定量研究过,“土豆”在人群中的比重,有多少不是“土豆”的人由于电视机变成了“土豆”,但我一直相信,电视对人类信息传播功不可没。
蒸汽机最初发明出来的时候,据说英国一些医学权威预言:人类的心脏承受不起太高的速度,时速超过每小时60公里,人们就会患心脏病。现在人们在太空遨游,这个说法不攻自破。
电视机和网络发明出来了,又有不少人担心,人们的眼球承受不了。看屏幕不舒服。可是,过去那么多书生近视眼,人们也没有归咎于纸张呀。
对于许多对读文方式厌倦的人,电视等读图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弥补。特别是对于文盲而言,电视无疑给他们打开了世界的一面窗。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读图方式与读文方式的不同,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对人的思维会有不同方式的介入。
我们需要的不是单一的阅读模式,而是复合型阅读,多重阅读,互动阅读,立体阅读。每一种阅读方式有其适合的人群,每一个人,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以互补。我们试图建立一种立体阅读的理念。也许,可以认为,立体阅读就是借助于纸介、广播、电视、网络多种媒体,整合它们的优势,形成对信息综合处理的最佳方式,构建更个性化、更快捷、更有效、更准确、更具有权威性的交流信息、情感、思想的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