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没有用吗?
央视国际 2003年08月04日 15:58
巴 丹(向幼姝)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销量目前最保守估计,也有900万册。这本书让哲学走出象牙塔,成为最热门的卖点。
如何向一个人解释什么是哲学,是一件很难的事。如何告诉一个人哲学有什么用处,更是一件无法做到的事。
比如陆天明近期开始“找补”的哲学书,也许是读至无书处,才会去读。但哲学绝不是哲学家的事,关于宇宙,关于人生,人总是逃不出哲学的天空。
如果在一个人的书单中找不到一本哲学书籍,这无论如何是一种缺憾。
关于哲学是什么,有很多答案,但从来没有一个答案让大家都满意。哲学到底要求证什么呢?也许,它是对宇宙,对历史,对生命的根本意义的追寻,是我们一切事物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实际上,一个人可以不做什么“家”,但必须是一个哲学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更光辉更灿烂的生命,在于更深刻更完美地表达自我,给生命以勇气、信念和智慧。比如,从一座建筑物上,你可以发现建筑家的哲学思想。表面是钢筋混凝土,瓷砖马赛克,背后则是对人和自然、人和人、“有”和“无”、“虚”和“实”、“远”和“近”等诸多关系的理解和安排。于是,建筑也就有了“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自由派”“雕塑派”“感性主义”“粗野主义”等等。
再说,哲学有什么用处。很多人不喜欢读哲学,是因为看不到哲学的实用价值。
哲学对于个体生活的意义是因人而异的。人的心灵要有归宿,要有支撑,它有时候是无形的。而这种无形的精神之用,往往比物质的实用之更有用。一般说来,个体生活实践的层次越高、思考的层次越高,哲学就越为他所需要,对他就越有用;相反,当个体的生活实践和思维层次越低、越狭隘,哲学就越不为他所需要,对他就越不直接有用。在人类历史上,越是伟大的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甚至包括大艺术家、大军事家、大企业家等等,他们都非常关注哲学,他们的在具体学科或事业上的成就往往有着鲜明的哲学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