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书城专访

感觉陆天明

央视国际 2003年06月10日 15:57


  虽然从事电视编导工作,但我看电视的时间并不多,更很少看长篇的连续剧。但和许多人一样,我确实是从电视剧《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中知道陆天明的。故事中弥漫的正义感吸引我一集集看下去。后来看书,开始对陆天明这位作家感兴趣。想,他应该是一个耿直的人吧。

  终于有机会和陆天明面对面。

  陆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为了拍摄地点的选择,陆老师带我们参观了他的房间。装修并不豪华,顶多是中档,但简洁大方,色彩协调。最壮观的地方应该是书房。占据了整整半个房间的书架上都是书,一排一列整整齐齐,这里就是他的工作间。我们自然选择了书房作为拍摄地点。陆老师说:从新疆调到北京,每次搬家搬得最多的就是书,书在我家中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像生命线一样的东西。

  “写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心中有话要说,写自己想说的话”,陆天明说,“每写一本书前我都要到生活中去找感觉,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熟悉的人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遇到了什么新的苦闷,做了什么新的事情,社会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要找到心的感觉。:可能作家的神经比一般人敏锐吧,他们的责任感也更重一些。:因为我是为他们说话,如果我找不到这种感觉,我就是说胡话了,这非常重要。关于我创作新作品,我不会局限在某个领域。是写当代的,希望能全景表现当代人的一种人性的巨变。说到创作,什么是主旋律,我不能自己规定,我觉得是激动我的,我就有责任去告诉读者,我们怎么活着,我们应当怎么活着,作品写出来让社会去评价。”

  三句话不离本行。谈到书,温雅厚道的陆天明滔滔不绝:“写书的人更要读书。因为生活发生了变化,生活在前进,我怎么理解生活,怎么跟上生活,怎么从生活中发掘出最值得表现的东西、最需要表现的东西,我需要借助于工具。这工具就是书。当写不出来时,找不到表达方式时,我会有一种绝望感。所以要看书,要吸取别人的智慧,借鉴别人的感觉。”

  牛顿说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那么,书就是作家脚下的巨人。

  陆天明的父亲是个商人,回忆起自己的文学之路,陆天明从父亲讲起:有一次,当时我很小,大概是小学三年级,我写了一篇作文,说我要当个作家,父亲看了非常高兴,说,我儿子要当作家了。不幸的是,10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小时候,也没和父亲有什么沟通。长到20岁,才看到父亲18、19岁时在昆明报纸上发表的小说和诗歌,才知道原来父亲也很爱文学,但生活没给他机会,也没给他时间……

  陆天明从小就是一个勤奋、能吃苦的人。

  他说自己的青年时是这样的:16-17岁,我正得肺结核,在上海养病。冬天的上海很冷,自来水一会儿都要结冰,在那样的情况下我坚持洗冷水澡锻炼自己的意志。当时我在街道团委工作,自己家没有设备,就借街道办事处的浴缸来用。母亲一个人要养活我们兄妹四人,全家住在一个13平米的小屋子里,只有一张床,生活窘迫,当然不可能给我们买书,于是我就去图书馆看书。上海图书馆离当时我家很远,妈妈给我5分钱当路费,但我走去走回,不坐车。节约下5分钱干嘛?回来时肚子很饿,买一块桃酥饼,边走边吃。回到家时全家都睡了,我再把留下的泡饭(上海人叫咸泡饭)吃了,然后赶紧睡觉。这样坚持了很长时间。到最后感动得图书馆工作人员把我吸收为他们的工作人员。

  虽说现在不用步行去图书馆了,当年艰苦的经历使陆天明养成了晨跑的好习惯。天亮起床,早上要跑3000米以上,已经坚持几十年了。

  儿子陆川(电影《寻枪》的导演)是陆家的保密人物,尤其对媒体,陆天明显得小心翼翼,在儿子的下部作品没出来之前,全家人对此闭口不谈。好在我们是一个教育栏目,聊到家庭教育,陆天明还是破例谈了他的儿子。他告诉我们:家里会经常开会,开会讨论什么呢?大家有作品相互交流,很坦诚的给对方指出不足,不会顾及面子啊什么的,大家都把第一印象讲出来,但是最后怎么做还是自己作主。

  陆天明是北京作家中最早一批使用电脑的,但在他家不许玩电子游戏,所以儿子从来没有玩电子游戏成瘾的时候。他观点是对儿子要管,反对让小孩子自由发展,理由是太小的孩子怎么能自由发展呢。告诉他怎么做,但也不能强制,到了一定时候再放手。看来陆川的启蒙老师很严厉。可是面对望子成龙的父亲,谁又能说严厉有错呢?

  当然平平常常过日子的时候,父子情深在家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回到亲情上来,老子永远是老子,儿子永远是儿子……”陆天明开怀大笑。做父亲的自豪和得意全写在这位作家的脸上。(刘喜来/文)

(编辑:刘曼毅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