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高分孩子的成长经历,凸显家庭教育的特殊魅力”,《当代教育》栏目将推出系列节目《高分的背后》, 节目的具体内容及播出时间,请关注《当代教育》近期节目预告。
1、“放任”成就全才(刘小溪:2002年天津市文科第一名)
2002年,刘小溪以天津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她掌握英语、德语、西班牙语和日语四门外语,获得过美术、手风琴、英语、化学等诸多竞赛的奖项,还是经验丰富的主持人和辩论赛辨手,堪称“全才”。她的父母都是大专学历,但是父亲坚持二十多年自学日语的学习态度影响并激发了她学习外语的兴趣。父母在“是否住校”、“是否接受保送”、“是否留学”等重大问题上,都让孩子自己做主、自己选择,从而培养了小溪自立自强的性格。当孩子在国外遭遇车祸时,父亲反思并矫正了“放任教育”,及时融入责任教育,最后成就了自信、活泼、多才多艺的刘小溪。
2、成功源自身心健康(汤帅奇:2003年长沙市理科第一名)
汤帅奇从小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在他5岁时父母离异了,他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是宁乡县医院的护士,因为无人照看,小帅奇就经常在医院值班室做作业,母亲值夜班时,他就睡在医院。慢慢地,母亲发现孩子怕见陌生人、不爱说话,似乎有些自闭的倾向,她就鼓励孩子登台表演,带帅奇到有孩子的同事家里去串门,让孩子变得开朗起来。离异后父亲一直没来看望孩子,父子关系逐渐冷漠,为了让孩子不因离异失去父爱,母亲动员汤帅奇主动去看望父亲,在母亲的鼓励下,汤帅奇克服心理上的排斥情绪,坚持每个暑假都去看望父亲,父子感情慢慢融洽了,帅奇也由此变得宽容。初三时帅奇因体育不及格,评三好时受挫,母亲就先从自己做起,报名参加单位的拔河比赛,还坚持每个星期天带着儿子去爬山,让儿子结交爱运动的同学,最后儿子成为篮球队和排球队队长,体育健将。在单亲家庭长大的汤帅奇却养成了健全的人格,他凭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信、健康的心态,以662分的成绩成为全市理科状元,进入北大元培实验班。
3、好习惯是成功的“敲门砖”(潘伟明:2001年黑龙江省文科第一名)
潘伟明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若生在别人家不一定成为状元,别的孩子若生在我家一定会是状元”。小时候的她总是不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妈妈知道问题所在是“不专心”后,非但不强迫女儿学习,反而叫她放学后尽情去玩,只是课外作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她养成了专心致志的好习惯,考试、答题的速度也大大提高。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母亲随时都在有意识培养她的各种习惯,这些好习惯为她后来的高考胜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爱创造了奇迹(孙宏伟:吉林省1998年理科第一名 现清华博士)
孙宏伟出生在吉林省辉南县,母亲是售货员,父亲是长途客运司机。四岁时,他脊柱受伤,面临终身瘫痪的威胁,母亲在医生的指导下,把他绑在硬板床上整整半年,吃喝拉撒全由母亲伺候,整天盯着天花板的日子让孩子烦躁不安,母亲就给他念故事书,教他识字。这段读书的日子开启了他学习的大门,后来他学习一直拔尖,得益于他比别的孩子更有韧性,更能吃苦耐劳。有一次母亲卖布时,宏伟很快算出几米布多少钱,母亲就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让孩子运算,如计算工资、帮爸爸上车卖票,生活中的问题他算得越来越快,他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高。有一次他到父亲车队去玩,有个司机正在擦拭发动机,趁那人接电话的时候,他竟好奇地把发动机的零件都拆了下来。父亲虽然生气,但是看到孩子好奇的眼光,就耐心给他讲解发动机构造,并让他根据构造再装回去。父亲保护了他的兴趣,几年后,他获得了全省物理竞赛的一等奖。后来母亲下岗,父亲只能加倍干活挣钱,别人不去的危险线路他都去,寒假他和父亲一起跑长途,遇到车陷雪地的危险,他深切体会到父母亲的艰辛,努力学习回报父母成为他学习最强烈的动力。
5、磨难也是一种成长的动力
苑振超是鞍山一中高三实验班的学生,他是辽宁省优秀学生干部和“十佳学生”。在他两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祁桂云靠收废品的微薄收入承担起养育他和哥哥的重担,而且他的哥哥还是个弱智的孩子。面对苦难的生活,母亲用坚强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影响和教育儿子,使苑振超成长为一个品学兼优、自强自立的少年。不在儿子面前掉眼泪,是祁桂云的一个生活原则,无论多么艰难,祁桂云从来不对儿子说些“活不下去”之类的话。苦难还迫使祁桂云注重培养儿子的自立能力。有一次,家里刷墙,祁桂云就让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去市场买涂料,怎么分辨质量、怎么讲价,她交代得清清楚楚。她觉得,生活虽然贫困,但孩子的精神不能贫困。苑振超上小学三年级时,有一天哭着向祁桂云说:“同学们说我:你家那么穷,你长大了也会像你妈妈一样收破烂。”祁桂云告诉儿子说:每份工作都是谋生的手段,只要人活得堂堂正正就不会自卑。渐渐地,祁桂云在苑振超身上看到了她所希望看到的优良品格,坚强乐观、勇于拼搏、乐于助人。回报母亲成为苑振超最大的学习动力,他的成绩一向优异,是一中公认的能进北大、清华的尖子生。
责编: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