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当代教育 > 正文

[当代教育] 春节特别节目《情暖佳节》

央视国际 (2005年02月04日 13:41)

  从初三(2月12日)到初十一(2月19日),连续八天,《当代教育》栏目将联合《家庭》栏目,共同打造八期50分钟的专题节目《情暖佳节》。《家庭》栏目把镜头聚焦到8位观众耳熟能详的笑星的家庭,记录下春节前他们忙碌的身影,透视名人们和家庭成员间既平凡又特殊的情感关系。《当代教育》栏目则是围绕“牵挂”这一主题,把目光对准8个普通人,讲述他们各自的故事。这8个人之中,有扎根山区执教的老教师,有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有把盲子培养成钢琴演奏家的母亲。在又一个新春佳节到来前,他们有的牵挂着家乡父老,有的牵挂着亲人,有的牵挂着自己未尽的事业,有的正面临着选择,他们都期待着这一个佳节,能了却自己心中的那一份寄托与愿望!

  2月12日:春节特别节目《情暖佳节》第1集“郝雨回家”

  一曲校园说唱歌曲《大学自习室》让郝雨风靡校园流行歌曲网络,大学刚毕业那时,他打算选择以此为业,父亲让他慎重权衡。经过反复思索,为了让自己今后的生活储备更充实,郝雨决定报考中国戏曲研究院说唱专业的研究生。在北京几个月的独立生活,让他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不容易,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父母的宽容与无私、亲情的温暖与力量,他决定今年春节回家陪伴父母好好地度过。

  2月13日:春节特别节目《情暖佳节》第2集“孙岩和他的妈妈”

  孙岩是先天性白内障患者,3岁时手术的失败彻底把他推向黑暗,在母亲沙彦华的悉心抚养下,他5岁走上钢琴之路,19岁被免试保送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深造,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招收的第一个盲人大学生。今年1月,21岁的孙岩作为年龄最小的参赛者,在妈妈的陪同下前往日本,参加首届国际残疾人钢琴比赛,结果夺取了金牌。新春佳节,孙岩和妈妈回首往事,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2月14日:春节特别节目《情暖佳节》第3集“藏族学生过新年”

  丹增兄妹是北京西藏中学高中部的学生今年农历春节正好和藏历新年是同一天,兄妹二人计划在学校组织一次活动。别看只是唱唱歌跳跳舞,但组织和排练的过程还真遇到不少麻烦,好在最后大家群策群力,终于使活动如期开展,除夕夜一直到大年初一,丹增兄妹和他们的西藏班同学们却沉浸在欢笑喜庆当中。

  2月15日:春节特别节目《情暖佳节》第4集“小叮当的春节生活”

  小叮当是他家乡当地的一位资深小演员,在其母亲的培养下,他参加过许多演出,获得过大大小小的多种奖励,今年的他,将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选拔,为了能够被选上,他积极准备,认真、刻苦地排练,最终小叮当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呢?请关注《小叮当的春节生活》。

  2月16日:春节特别节目《情暖佳节》第5集“牵挂”

  单亲母亲吴章鸿让儿子四岁开始练习钢琴,儿子吴纯小学毕业就通过了湖北省钢琴业余九级考试,15岁前往乌克兰奥德萨音乐学院留学。在母子分别的七年里,每个春节吴章鸿都是一人度过,今年春节,因儿子前去德国攻读钢琴演奏家博士学位,她依然将是一人,虽然儿子不在身边,但吴章鸿说她不孤独,因为有儿子寄来的许多贺卡,还有一封封情真意切的邮件,还有对儿子的那份甜蜜的牵挂,让她对未来充满希望。

  2月17日:春节特别节目《情暖佳节》第6集“春节印象”

  宋彬是中央美术学院大三的学生,自18岁来京求学后,连续五年的春节,她都是一个人在北京度过的,今年春节,她将作为一个“家长”,与几十名来京考学的外地学生一起过年,给他们鼓劲加油,希望他们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推开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的大门。

  2月18日:春节特别节目《情暖佳节》第7集“故乡情”

  焦波是《人民日报》记者,连续多年以来,每次春节回家,他都要用DV拍摄记录下自己与父母团聚以及父母辛苦劳作的镜头,给自己留下珍贵的回忆。三年前,父母分别去世,从那时起他也再没有回家乡过年,因为他怕故乡的一切勾起自己伤心的回忆,可今年春节,他决定回家,决定去找回与父母团聚的那份温情。

  2月19日:春节特别节目《情暖佳节》第8集“李嘉盈的心愿”

  李嘉盈的家在黑龙江佳木斯附近,家庭经济拮据,父亲是一名煤矿退休工人,母亲没有工作。2002年大学毕业后,她只身来到北京寻求发展,先后做过英语培训班老师、家教推销员,目前在北京边找工作边考研。与家人共同过了25个团圆年的她,决定今年不回家过年了,托妹妹给父母捎带礼物,传递问候与祝福。

责编:英子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