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道德观察。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深圳的母子两代医生的故事。儿子十几年来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到深圳的各个医院去劝说那些危重病人捐出角膜,贡献给眼病患者。传统的道德观念讲究的是“全尸”,这种做法会受到质疑;但在现代医学上,这却是很受推崇的。妈妈毕竟是个医生,很能接受现代医学观念,对儿子非常理解,常常在暗中支持儿子。可是她却在病危时却给儿子出了一道难题,她让儿子把她的角膜移植给病人。这个儿子会怎么做呢?
解说:2005年9月17日早晨7点,初秋的深圳在晨光熹微中迎来了忙碌的一天。眼科医生姚晓明一夜未眠,他刚刚与两个弟弟一起看着妈妈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悲痛中的姚晓明没有马上去料理妈妈的后事,而是又一次给他的一个同事打了一个电话。
姚晓明:委托我的同事来摘取妈妈的眼球。
其实在前一天晚上,姚晓明的妈妈病危的时候,这位同事就接到过姚晓明的电话。
元凤波:9月16号的晚上,姚博士给我打电话,说阿姨可能不行了,可能你要做好准备。
解说:按照医学上的要求,摘取死者眼球,必须在6至12个小时内完成,摘取的越早,尸体中的病菌对眼球的侵害越小。作为一个眼科的医学博士,姚晓明自然知道摘取眼球的最佳时机,可是他为什么要摘取自己妈妈的眼球呢?是他强行要求妈妈的,还是妈妈自己的选择?
姚晓明:我理解母亲她要求我完成她的遗嘱,应该是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我来亲自的摘取她的角膜,或者是眼球,第二个呢,把这个角膜由我来移植到病人的眼睛里。
解说:让自己的儿子摘取角膜并移植给病人,这是一个少见的遗嘱。姚晓明的妈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遗嘱呢?这要从姚晓明在深圳筹建眼库说起。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深圳眼科医院工作的姚晓明常常为缺少角膜资源感到苦恼,他开始做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就是劝说危重病人把角膜捐出来,贡献给眼病患者。劝捐初期,响应者了了无己。姚晓明本人随身带着一枚卡片,上面写着,一旦出现意外,自愿将自己的角膜捐献出来。
1999年的6月13日,一位来自湖南的大学女教师叫向春梅第一个捐出她的角膜,引起很大反响,这也启发了姚晓明,他想建一个眼库。
![]() | |
姚晓明:我就决定要建这个眼库,当时给红十字会,还有我们医院的这些领导,还有卫生局的这些领导,给他们请示了以后,觉得很也必要,而且深圳这个地方也适合这样一个立法的土壤,那时候我们酝酿为我们深圳来建一部全国的器官捐献移植方面的法规,所以在2000年的元旦,我们就正式的开始起动眼库的建设的项目。
解说:这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最大的困难依然是角膜资源。2000年6月的一天,姚晓明突然接到一家老人的电话,说他的老伴要去世了,请他去准备摘取她的角膜。姚晓明取完之后才知道,捐献者生前是妈妈的朋友,她正是接受了妈妈的建议才捐献角膜的。
姚晓明:那时候我才知道这个情况,母亲并没有,好像喊口号那样支持啊,她是在默默地支持我,用她的行动来劝说别人,当然她最后也身体力行。
解说:姚晓明的妈妈丁剑芬生前在一家企业的医务室工作,干了一辈子医生,老伴早在1980年就去世了,她离休后独自一人闲来无事,又被返聘回单位,继续从事医务工作。她了解到儿子筹建眼库的事以后,不仅常常替儿子做劝捐员,还成为儿子的资料员。
姚晓明:我母亲给我留了很多报纸,到现在我还珍藏着,母亲剪下来的,看的报纸上,有捐献角膜的呀,特别是有关我的这方面的报道,她就给它剪下来,保存起来,然后过一段时间就给我,就说明她非常关注这个事。
那时角膜捐献是很有争议的事情,深圳电视台曾经把它作为一个话题,邀请姚晓明与观众一起讨论,出乎姚晓明意料的是,他在观众席上看见了妈妈,而且第一次听到妈妈宣称她的遗愿。
(资料)丁剑芬:我很感动,觉得人死了以后就成了灰,这个灰是啥意思呢,所以我就觉得支持他,我必须有行动,于是我要死了以后,也是同样地献出角膜给盲人,给需要的人重见光明。
解说:虽然妈妈是个医生,对自己的事业非常支持,但妈妈当众说出她死后要捐献角膜,还是让姚晓明觉得惊讶。
姚晓明:她讲这个话,当时心里顿时起了一阵酸楚,总觉得这个人就这么快,生命就那么短暂,你看妈妈那时候差不多也70了,有时候就想,不希望这一天会来……再一个就一个人的常理来说,她那个时候如果提出这个反对意见的话,那好像,即便她不同意,是不是别人觉得,你跟你儿子怎么意见都相左,我当时仅仅是把她当作随便说说而已,仅仅是如此。
解说:可是此后发生的一些事情,让姚晓明逐渐认识到,妈妈对角膜移植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她要捐出角膜的愿望,是认真的,严肃的。
2004年4月,丁剑芬查出了乙腺肿瘤,很快扩散,需要手术。就在手术的前一天晚上,姚晓明的三弟姚晓波发现了妈妈的一个秘密。
![]() | |
姚晓波:动手术前一天,她就写下了,就是坐到那儿写了,写的时候呢,就看我进来了,她就把写的条塞在下面,塞到枕头下面以后,大概是她离开了,离开了以后我就趁她不注意,我就在枕头下面,我就发现了,就是这个东西。
(姚晓波念):生前我口头表态,死后角膜捐献给盲人,供他们重见光明,实现我的意愿,角膜捐献人,丁剑芬。
姚晓明:然后弟弟发现以后,就说写这个东西干吗,要拿走,你别乱说。她说,意思就是说了就要做的,到时候就让小明来做这个事,这是她对我弟弟这样嘱托。
妈妈的遗嘱引起亲友的一些反对,尤其是远在北京的姨妈,她虽然支持姐姐自己的决定,但在感情上还是不愿接受。
丁剑芳:感情上很难受,不想让姐姐这样,苦了一辈了,老了别再这么折腾了。可是姐姐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也只好尊重。
妈妈的另一些亲属却把不满记在姚晓明头上。
姚晓明:有一个亲戚给我打电话说,说晓明你就别搞这些事了吧,你看,他当然也不好直接地说,是不是我想出什么风头,或者拿母亲来做秀,我想他的潜台词就是这个意思,说你别折腾了,你搞这些东西干吗,人家也不缺你妈这两个角膜,听你说是几百万,两三百万的角膜盲,你这两片有什么用?
解说:为了替姚晓明开脱,丁剑芬在身体状况好的时候,给亲戚们打电话说,这不关晓明的事,是她自己要求捐的。
![]() | |
病魔无情,妈妈在经过手术和多次化疗之后,身体一天天虚弱下去。2005年8月26日,妈妈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要求深圳红十字会与她签下了捐献角膜协议书。
签完协议后,妈妈还问了姚晓明一个非常专业的医学问题,人死后只取角膜为什么就不利于移植,而要摘取整个眼球呢?。
姚晓明:我就告诉她,取了角膜以后跟外界接触了嘛,如果你当时取角膜的环境不是太好,不符合无菌手术要求的话,很容易污染,那么移植到病人的眼睛里,引起眼内病变,那就失败了……全部取下来,取下来以后有利于把它转到我们深圳眼库,然后再做进一步的处理。
姚晓明的解释激发了妈妈的更大兴趣,她接着问儿子一个人的眼球最多能救治几个病人。
姚晓明:我就说,那可能十个左右吧……那我就用一个笔和纸我给她画下来,我说我们中间可以给一位病人,周边的一部分(角膜)也可以分成好几个部分,移植给另外的病人。
儿子的解释让丁剑芬老人做出最后的决定,死后让儿子取走她的两个眼球,而不是只取两片小小的角膜。对于妈妈的决定,姚晓明该怎么办呢?
主持人: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医生不给自家人治病,不是说医生水平不够,看不了自家人的病,而是怕医生对自家人感情用事,耽误了治疗。丁剑芬老人当了一辈子医生,对这样的古训不会不知道,可是她为什么还要让自己的儿子给她进行角膜移植呢?这不是给儿子出难题吗?儿子推动的角膜捐助一事原本就引来不少风言风语,有人甚至对儿子的道德和良心提出质疑,妈妈为什么火上浇油呢?在道德的拷问和医学的需要面前,儿子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解说:对于丁剑芬老人立遗嘱捐角膜一事,不光亲戚朋友对姚晓明表示过不满,社会上也一直有些议论,有人说姚晓明是出风头、做秀,有人甚至说姚晓明不孝。
姚晓明:在别人看来,我劝别人捐角膜很积极啊,好像有点不遗余力,那么如果我到时候,再做自己母亲的角膜,比方说如果母亲不同意,我把她角膜取了,人家说所谓的闲话,你看他对母亲也这样。
记者:说你不孝?
姚晓明:说我不孝,或者是母亲没有同意,我强加给她的。
解说:正因为这样,姚晓明从未主动劝说妈妈捐角膜。也许是母子间的心有灵犀,妈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做好了捐献的所有准备工作,为的就是不让儿子因为要替她完成遗愿而背上不孝的罪名。
记者:如果她不留这个遗嘱,你会取吗?
![]() | |
姚晓明:如果妈妈没有表示的话,我会动员她的,当然我肯定尊重她的选择,如果母亲不同意的话,但是这种假设根本不可能。
解说:妈妈作为一个医生的品德影响了姚晓明,他对所有的病人都尽职尽责。然而在母亲捐献角膜这件事上,他虽然支持妈妈的行为,但是摘取妈妈的眼睛这件事,还是让他犹豫了。
姚晓明:我在做劝捐的过程当中,包括有些人,我在做劝捐过程当中有不少人说,你对这种人死了以后,你很感兴趣,甚至说我抑制不住内心的那种高兴,或者是兴奋,还有的就说……你看你连母亲这样一个机会都不放开,还下得了手,我想算了吧,人有的时候还是要稍微顾及一些。
解说: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医生不给自家人治病,更何况是摘取自己妈妈的眼睛呢!姚晓明决定委托他的同事元凤波来完成妈妈遗愿的第一步――摘取妈妈的眼睛,然后再由他本人完成第二步,把妈妈的角膜移植给眼病患者。
为了慎重起见,姚晓明多次郑重拜托元凤波,并不止一次地告诉同事要有思想准备。妈妈与深圳红十字会签下捐献角膜协议之后,姚晓明又郑重其事地与元凤波谈了一次。元凤波是深渊眼库的技师,是姚晓明的同事和助手,多年从事角膜的摘取和储存工作。
元凤波:他说我下不了手,我会委托你去摘取,完成这个工作,我觉得是随口说说,还是很遥远的事情……五月份以后住院了,他说这期间,星期六星期天你不要关手机,到时候我会通知你。
解说:元凤波知道事情真的要发生了,心里却打起鼓来,但毕竟丁剑芬老人还在,他还有时间调整情绪,还可以等待。
丁剑芬老人在静静地等待最后时刻的来临,她已经很难进食,癌细胞扩散到全身,疼痛在加剧,要靠吗啡才能止疼,她每天最大的幸福就是姚晓明下班后来陪她。可是有一天,一个陌生女子的出现又给她最后的幸福增添了几许悲壮。
她叫林桃,是深圳国际狮子会“光明行”的组织者之一,该协会多次组织深圳的眼科医生到一些贫穷落后的地方去做白内障手术,姚晓明是他们在几个月前就约定的专家,有一百多位白内障患者在等着姚晓明去做手术。
林桃:跟他定最后启程时间,因为他是手术主要负责人,当时他就特别的狂躁,因为前夕我跟他谈得很好,他答应了,但是他好像很不耐烦,这个时候他就说,我答应你去光明行,可是我又想多陪陪我妈妈,我妈妈没有几天了生命,我当时心里就格噔一下。
那是林桃第一次来看丁剑芬老人,她听姚晓明说老人已经是癌症晚期,而且刚刚签过角膜捐献的协议书。
林桃:我当时觉得妈妈很伟大,从那一刻,姚妈妈真的,在我心目中一下子高大了很多,因为我觉得中国人,如果是谈这个眼角膜,我自己到现在我都做不到,我觉得蛮惭愧,那一刻我知道了。
![]() | |
解说:看到丁剑芬老人瘦弱的身体和对姚晓明感情上的依赖,林桃几乎不忍心开口说让姚晓明跟她去参加“光明行”的活动,可是她又不能不把姚晓明从妈妈身边带走,她陷入两难的困境之中,可是丁剑芬老人已经看出有事,主动让姚晓明去。
林桃:妈妈当时也很爽快,笑着说,去吧,去吧,晓明的事重要,我不要紧。
姚晓明:我看得出来,她是忍着巨大的痛苦,她很不希望我走的,因为我听我的家人说,我一走她就开始念叨,我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回来,老问,但是我每次去的时候,她从来不说,你再陪我几天吧,她说你赶快去吧,那走了以后她就把这个思念转达给我的弟弟,转达给我的家人了。
解说:在丁剑芬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刻,姚晓明断续参加了三次“光明行”活动,多则5、6天,少则2、3天,每次日程都排得满满的。
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内,姚晓明创造了多项奇迹,他做的最快的一例白内障手术只用了2分零4秒;曾在17个小时内完成88个手术,成功率100%;还创造了用一个死者角膜让8个病人受益的国内最高纪录。
9月12日,姚晓明又一次到甘肃参加“光明行”活动,出发前他发现妈妈的状况很不好。他最怕妈妈去世的时候他不在身边,那样他就不能保证按医学上的规定在病人去世后6到12小时内摘去眼睛或角膜。
姚晓明:做完了一两百个白内障,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我是根本没有心思,我去了以后马上回来。
姚晓明是在9月15日下午返回深圳的,第二天晚上,妈妈就生命垂危。姚晓明一边把妈妈送到医院抢救,一边拨通了元凤波的电话。
![]() | |
同时,姚晓明还告诉护士,马上通知需要角膜移植的那6个病人,尽快做好角膜移植的术前准备。
主持人:看到这里,我相信观众和我的心情一样七上八下。妈妈就要离开人世,儿子首先想到的不是料理妈妈的后事,而是要在医学规定的时间内取出妈妈的眼球。按照传统的道德观念,姚晓明肯定是不孝的。可姚晓明是按照妈妈的要求这样做的,是为了实现妈妈的遗愿才这样做的,这还能说是不孝吗?妈妈要求姚晓明亲手来摘取她的眼球,姚晓明却委托了他的同事,这是姚晓明的最后决定吗?摘取妈妈眼球的,究竟会是谁呢?让我们明天继续观察。
《妈妈是盏灯》(下)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道德观察。昨天我们看到姚晓明在抢救妈妈的同时,打电话叫来了他的同事元凤波,准备给妈妈摘取眼球。当时我看到这里,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但愿这位妈妈还能被抢救过来,让摘取眼球这件事无限期地拖延下去,让姚晓明和元凤波的心灵远离痛苦的折磨,最好能找到别的医学方法来代替角膜移植这种残酷的事情,再也不要惊扰那些刚刚停止了生命的灵魂,让丁剑芬老人也能带着完整的眼睛进入天堂。姚晓明和元凤波能把我的愿望变成现实吗?
解说:接到姚晓明的电话,元凤波第一时间来到医院。虽然姚晓明已经委托过元凤波多次,元凤波也做好了心理准备,愿意替姚晓明分担这份痛苦,但事实真的来临的时候,他还是觉得这是一份生命不承受之重。
元凤波:我就开车赶到医院里,我就准备好了机械,开着救护车就赶到了联合医院去,我在上电梯的时候,我就很紧张,有种很伤感的感觉……当时感觉头皮有点发麻。
病房里的景象更让元凤波觉得难受,太残忍,他甚至认为自己就不该来。
元凤波:上楼梯进到病房的时候,看到姚博士还有他的弟弟,还有亲戚朋友在那儿,都是很悲痛的……我进去以后,我就定了定,先稳了稳神,看到阿姨躺在那儿,感觉心里很不是滋味。
悲痛中的姚晓明发现了元凤波的情绪波动,就抑制住悲痛,过来安慰元凤波。
元凤波:姚博士说你不要紧张,也不要担心,你看看你准备准备开始做这个手术吧。
姚晓明:我看他给我母亲三鞠躬之后,戴手套的时候,我就发现他的手在抖,我告诉他你要镇静,你不要着急,我说没有关系,你就像对待其他人一样。
解说:元凤波也想这样,可是他很难做到。躺在他面前的是同事的妈妈,是他曾经非常熟悉的丁阿姨。在丁阿姨体温尚存的时候来摘取她的眼睛,这对元凤波是个巨大的挑战。他努力想把一幅崭新的手套戴好,可是他的手实在抖得厉害,根本戴不进去,最后在姚晓明的帮助下才戴上,可是他的手依然在抖。
元凤波:准备好器械以后,我准备下手的时候,铺好了那些手术巾,下手的时候我的手在抖的,抖,姚博士说,你的手怎么老哆嗦,我说姚博士,我当时就哭了,我说不是我哆嗦,真的,我以前没有这种经历,我干了这么多年,没有这种情况,这是我面对的第一个是我熟悉的人。
![]() | |
解说:姚晓明之所以让元凤波来做这件事,是因为他相信元凤波的能力。遇上有人捐献角膜,他们俩经常一同出去执行任务,元凤波技术非常熟练,一般情况下,两个眼睛他只用两三分钟就取下来,取两片角膜最多只用5、6分钟。可是这次,姚晓明在旁边看得有点着急了。
姚晓明:我说你怎么回事,我说你现在需要的是冷静,赶快把它取下来,万一你那个手在那儿抖得时候,把妈妈的角膜搞坏的话,也会影响手术效果。
解说:病房里只剩下姚晓明和元凤波,其他人都不忍心看这悲壮的场面,出去了。元凤波也曾提出让姚晓明到外面回避一下,可是姚晓明坚持留在病房里帮助元凤波。
元凤波:因为我们习惯的情况下,都是在取角膜的时候,希望家属回避,当时要姚博士说,不,我要看着我妈妈。当时那时候我更紧张,那种感觉就是,我下不去手。
解说:也许是真的担心弄坏了丁阿姨的角膜对不起她老人家,元凤波镇定下来,稳定情绪,准备手术,可是当他俯身与丁阿姨面对面的时候,他竟然头脑中一片茫然,不知道该从哪里下第一刀。姚晓明更着急了。
姚晓明:好像他心跳的声音我都体会得到,就是特别紧张……那我说,你这样,你用镊子夹住母亲肌肉的一个段,剪刀这样下去,这样下去,我就告诉他。后来我看他抖得太厉害了,我说这样,你慢慢地做,我就到窗前去,我担心是不是我在那儿他很紧张,我就扭转过身去,我就对着窗外,默默地在那儿流泪。
姚晓明特别希望在他看着窗外的时候元凤波把妈妈的两只眼睛全部取出来,尽早结束痛苦,他最想听到的是元凤波告诉他,好了,取完了。
姚晓明:过了几分钟,他还没有说好了,他没有说这个话,我就觉得奇怪,我忍不住我又转过身来,我一看,一只眼球还没有取下来,我说你怎么回事,我说你冷静一点好不好。在这个时候我特别想,我自己上去,我特别想替代他……
姚晓明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让元凤波慢慢去做。
![]() | |
元凤波:我就怕时间长了对阿姨这种,侵犯她吧,我怕冒犯阿姨,我越想快完成,心里悲痛,越难完成。
解说:又是几分钟过去了,元凤波的情绪稍稍稳定了一点,他左手用钳子夹住了眼眶,右手迅速切割,终于取出了一只眼球,放进一只早就准备好的玻璃器皿中。再要取第二只时,泪水已经模糊了他的眼睛,看不清楚丁阿姨的面孔。
姚晓明还要催他,这时才发现元凤波的口罩已经全被泪水和汗水湿透了,便拍了拍元凤波的肩膀,表示歉意,同时也是示意他要坚强,要挺住。
姚晓明:我说小元你别担心,我说没有关系的,我说你现在已经取下来了,那么你再冷静一点,再镇静一点,然后我这样,我看你完成第二只眼所有的步骤。然后我说你夹住这个地方,剪这个地方,把这个部位提起来,然后把它剪了,这样好像我看到他手抖动的幅度才稳定下来。
解说:元凤波几乎就要哭出声来,但他知道这时候他不能,他一哭,姚晓明会哭得更厉害,取眼球的事情可能就会被破坏。他再次强忍着悲痛,屏住呼吸,终于把第二只眼球也摘取出来。
元凤波:整个过程我按照平常的话,取这两个角膜,我用十几分钟,那一天我用了有三十几分钟,半个多小时,才完成这个工作,完成的时候有点,心里都想哭。
姚晓明:他取完眼球以后,放在那个保存罐里的时候,那时候我再也抑制不住了,那我真的是失声痛哭了。
解说:哭声传到了病房外,姚晓明的两个弟弟和其他一些亲友一直等在外面,他们也跟着哭起来,整座医院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然而,姚晓明毕竟是医生,他很快收住了哭声,他要接着做完元凤波没有完成的工作。
元凤波:取完眼球之后呢,姚博士就跟我说了,他说你让我完成妈妈遗容的手术,因为取出眼球以后有一些塌陷,姚博士来完成这个整形手术。
姚晓明:母亲那个时候空空的两个眼窝嘛,也不好看,所以我那时候,我就说那只有让我来了,我把妈妈两个眼窝用棉球堵上,然后放上眼片,把妈妈的遗容整理好以后,我的心里才稍微地平静一点。
解说:姚晓明给妈妈黑洞洞的两个眼眶装上两只假眼,仔细整理了妈妈的头发、面部、四肢、衣服,当妈妈恢复了安详、平静的状态后,姚晓明深情地俯在妈妈的脸上,轻轻地亲吻了一下妈妈的额头。
元凤波:姚博做完了之后,亲了亲妈妈,说了一声,妈妈你放心走吧,我和小元已经完成你的心愿了。我当时也哭了,就哭了,现在想想也难受……看着姚博士,当他亲吻他妈妈的时候,我真的很感动。一般人很少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对自己的妈妈,捐献了角膜,在妈妈身上做手术,我觉得这是个比较伟大的一个事情。
主持人:这的确是一件伟大的事情,这位妈妈也是一个伟大的妈妈。妈妈和儿子的这种行为,都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如果他们母子俩不是医生,没有高尚的品德,想不出也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情。然而对于姚晓明,摘取眼球,只是完成了妈妈遗愿的第一步,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把妈妈的角膜成功地移植给眼病患者,让他们尽早见到光明。第一步委托了同事,第二步,姚晓明想按照妈妈的遗愿,亲自完成,可是他能做到吗?
解说:9月18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本来姚晓明与两个弟弟约定,这个中秋节他们一定陪着妈妈好好过,一定给妈妈切开一个月饼,不管她能吃不能吃,哪怕只是看一看,也让她感到一家人团员的幸福。
姚晓明:妈妈中秋节之前就去世了,就永远的遗憾了。我想在这一天,我和我的家人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跟妈妈团聚,第二个就是妈妈的角膜尽可能还是早点移植,这样保证它新鲜的程度,这样成功率会高。再一个就是妈妈的死,可能看到角膜也看到妈妈了,好像觉得妈妈还活着。
解说:妈妈生前姚晓明忙于事业,很少与妈妈一起过节,想来很内疚。父亲1980年就去世了,兄弟三个一直想给妈妈再找个老伴,可是妈妈说一个人生活惯了,谢绝了。妈妈半生孤苦,却把生命最后的余光献给了姚晓明的事业,这让姚晓明既骄傲又惭愧。
妈妈的去世,让姚晓明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在这种状态下,他怎么可能用妈妈的角膜去为病人做移植手术呢?这不仅是对姚晓明医术的挑战,更是对他的精神和心理的挑战,同事和家人都替他捏把汗,他能顺利地完成妈妈的遗愿吗?
姚晓明:我说我一定要镇定住,我想母亲的眼球我没有亲自摘除,如果手术我再不能完成,那我不敢说我成罪人了,那妈妈,如果有在天之灵的话,她会埋怨我的。
![]() | |
解说:第一个接受妈妈的角膜的是一个从江西来的患者,叫曹均蓉,27岁,12岁时就患了眼病,几乎失明,为了等这一个角膜,等了15年。当然,手术前她并不知道那片角膜是主治医生妈妈的。
姚晓明前一天就提前让助手给曹均蓉做好了各项准备,曹均蓉一听说终于有角膜了,兴奋得一夜没睡着觉,第二天早早等着姚晓明来给她手术。姚晓明走进手术室时的时候,曹均蓉早已急不可耐地躺在手术台上,护士给她打过了麻药,用一块洁白的布覆盖着她的面部,把将要手术的那只眼睛露在外面。姚晓明坐到手术台前,情绪却格外冷静。
姚晓明:当时就是,已经进入一种状态了,一心想着妈妈的眼睛,病人的光明,就这样,妈妈的眼睛,病人的光明,就是这个念头不断在脑海里面滚动,所以就很镇静……特别是当我们的手术室的护士把妈妈的眼球从冰箱里面取出来的时候,我那时候心平如水,那时候特别的平静了,在那一刹那间,好像从现在开始,妈妈开始注视着我了。
解说:姚晓明做过数千例角膜移植手术,从未产生这样的感受。每次把角膜晶体送到病人的眼睛里,姚晓明都觉得他的手完成了一次输送光明的任务,但这次不同,他既要给病人送去光明,又要把妈妈的光明传递下去。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妈妈的光明,他尽可能地把妈妈的角膜按照病人的需要分割,一点也不能浪费。
姚晓明:当时把第一个病人的病变的角膜取下来,然后再把妈妈的角膜放上去的,就放上去的那一刹那间,我觉得母亲是直视着我,妈妈的角膜就像妈妈的目光一样,就直盯盯的盯着我,而且我通过显微镜和母亲的眼睛在,好像在四目相对那种感觉。
有妈妈的注视,又有平静的心态,姚晓明担心的情况没有发生,相反,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而且在手术的过程中,他对生命的理解深化了。
姚晓明:当时,就非常的奇妙,而且现在想起来,一种非常美妙的一个感觉,就想生命虽然很脆弱,但是你如果有爱心的话,会使生命坚强起来,会使生命延续下去。
解说:手术室里鸦雀无声,在场的医生、护士都小心谨慎地配合姚晓明工作,唯恐弄出一点响声影响了气氛,破坏了姚晓明的心境。
姚晓明:整个手术过程,当时我的助手邓博士也看着我,就是看担心我会支撑不了,但是我知道他在注视我,他很小心翼翼地跟我讲话,特别交心,递给我的器械也是悄然无声,悄悄地就递给我,我觉得那个手术是特别的顺利……跟平常我做手术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更快,而且更顺利。
手术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做完了,比预想的提前了一个小时。病人的反映更让姚晓明如释重负。
姚晓明:做完了以后马上,那个病人就可以看到了,他说看到你的手术机械有两个角,两个镊子的两个腿,我看到了,那一时间我真是非常高兴,我就想,妈妈的遗愿真正实现了。
解说:曹均蓉激动得要坐起来,姚晓明却制止她,久久地盯着曹均蓉的那只眼睛,姚晓明觉得那是妈妈的眼睛在看着他,妈妈的眼睛在看着整个世界,妈妈的生命又在这个眼睛上延续下去。当曹均蓉从护士口中得知她用的角膜来自姚晓明的妈妈时,她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曹均蓉:我觉得这个中秋节特别有意义,因为从这天开始,我就可以重见光明了。
解说:曹均蓉格外珍惜她的“新眼睛”,她觉得因为眼睛里有了丁妈妈的角膜,就与丁妈妈在身体上有了亲缘关系,与姚晓妹成了兄妹,她不但拥有了光明,而且拥有了新生。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姚晓明又相继把妈妈的角膜分割移植给了5个病人,还没有用完,剩下的部分还可以再继续救助一到两个眼病患者。
在接受了妈妈角膜的患者中,最小的是一个只有5岁的女孩,她甚至还不知道来自丁奶奶的那片角膜对她今后的人生意味着什么,可是光明却让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和快乐。
49岁的彭平仔是江西省遂川县的人,几年前,她的左眼患上角膜白斑。
彭平仔:我想写一个字,就是看不见,我们农村要把那个针线,你要搞一下,根本就无法解决,去搞一下,我真的是好苦。
解说:中秋节前一天,她接到电话,要将姚晓明妈妈的角膜将要移植到她的眼中,彭平仔知道光明已经离她越来越近了。
彭平仔:我当时心里,我就,真的是,我跟他说,定华里面我就说不下去了,我说他怎么这么好的人,是他妈妈的角膜捐给别人,我老公就问我说,你怎么不说话了,其实我声音就是说不出来。在目前,在世界上,我可以说,见到的,听到的,他是一个最好最好最好的人。
每一个接受了姚晓明妈妈角膜的患者,都觉得与姚晓明产生了亲缘关系。
温小香:因为姚妈妈我从来没有见过,也不知道她老人家是怎么样的,现在好像跟姚博士,自从这样子,做了手术过后,跟姚博士的话,好像是比较亲切了,觉得他也没有那么严肃了。
面对妈妈角膜的受益者,姚晓明也有着同样的感受。
姚晓明:有时候检查完了以后,老是不愿意离开显微镜,老想多看一看……总觉得母亲还活着,你看这个眼睛,就是生长在别人的眼睛里,所以有时候觉得她还没有离开我们……眼睛要是能说话,妈妈这个时候就要跟我交流了,这些病人的情况现在怎么样啊?然后你们现在生活得好不好啊,儿子考上大学没有啊?
解说:9月21日,姚晓明三兄弟在亲友的帮助下,把妈妈的骨灰安葬在深圳郊区的一棵“光明树”下,这里安息着深圳市所有捐献了角膜的人,他们用无限的光明延续着有限的生命。丁剑芬是第70位。
姚晓明:(妈妈)就像一盏灯,一直照亮着我,而且从她去世后捐献的角膜,我也觉得她把光明献出去了,也等于把自己心中的灯再次的点燃。
解说:2005年12月20日,姚晓明把妈妈剩下的最后一块角膜分成两片,移植给了新来的两个眼病患者。至此,姚晓明用妈妈的角膜救助了8个病人,这是目前国内角膜移植的最高利用率,也是姚晓明本人的最高成功率。
主持人:中国是一个注重传统道德观念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自觉追求现代科学的社会。丁妈妈和姚博士在传统和科学之间做出了不同凡响的选择,重新诠释了传统道德和现代医学的丰富内容,给了人们很多有益的启发。妈妈超越传统道德观念,按照现代医学的标准,规划人生的结局;儿子同样超越传统道德观念,用现代医学的方式为妈妈超度亡灵,为眼病患者创造光明。丁妈妈和姚博士的行动为现代社会塑造了一个新的道德规范,认人们看见了以现代医学为基础的孝道是什么样子的,一个真正的医生的职业道德又该是什么样子的。
责编:西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