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号早上8点,我和我的摄像来到长春。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长春市殡仪馆,赵克柱的遗体告别仪式将在这里举行。300多人的现场处处弥漫着悲凉的气息。
赵克柱何许人也?一个普通的打工仔,来长春还不到一年,为了帮助别人抢回失窃的手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0点整追悼会开始,赵克柱躺在冰冷的花丛中,他的妈妈呆呆地坐在离他不到两米的地方,这两米是生与死的距离。那一刻我的心就是一块薄薄的玻璃,任何轻轻的触碰都会被打碎。我为赵克柱感到难过,更为眼前的这位妈妈感到难过。所有人看到这位妈妈的表情都能感觉到失去独子母亲的心情,她是麻木的,痛到了极限就是没有感觉。好多记者都围在赵克柱妈妈的周围不停地问这问那,赵克柱的妈妈始终一言不发。我能理解记者同行们对于新闻的执着,但我总觉得那一刻去采访是不合时宜的,甚至有些不人道。
赵克柱的事发生在2005年7月22日晚上7点20分左右,这是王佶告诉我的。王佶何许人也?一个16岁时父母离异四海为家的流浪青年,他是杀害赵克柱的凶手。我在长春市公安局第三看守所见到他时,他比我想象的更加成熟老练。他几乎拒绝回答我的一切提问,但我并不怪他,因为我能感受到他的恐惧和无助。面对一个不是警察的陌生人的提问,防备也许是必然的,更何况还有一台冰冷的摄像机死死盯着他。我说王佶你想过自己的未来吗?他说杀人偿命;我说王佶你想过为何会走到今天吗?他说这是命中注定;我说王佶你想对赵克柱的家人说些什么吗?他说我无话可说;我说王佶你想过自己的妈妈吗?王佶愣了一下突然低下了头。我看见他的眼眶里一下子多出了好多泪水,他好像废了好大的劲儿才没让它们流出来。我说王佶你想过自己的妈妈吗?王佶说能给我一根烟吗?王佶抽着烟眼神空洞而迷茫。他的妈妈不知道他进了看守所,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因为他的妈妈得了癌症而且已经到了晚期。为了不影响她的情绪公安机关没有通知她。
我的心特别的疼,在长春采访的四天时间里,我的眼前总有花丛中的赵克柱和铁窗内的王佶。他们原本素不相识,甚至不知道彼此的名字。他们正值青春岁月,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到头来却因为一件事改变了彼此的命运。
7点20分的长春街头,人流涌动。不久前北安路上两个青年在那个黄昏的街头搏斗的场景依然让附近的人记忆犹新,一个中年男人跟我说赵克柱在听到有一个女孩向他求救说手机被人抢跑了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追了出去。一个饭店的保安对我说王佶一手拿着抢来的手机一手拿着刀拼命地往北跑,一个附近小店的老板告诉我赵克柱在第一次追上王佶后被王佶捅了三刀。办案民警告诉我说身重三刀的赵克柱依然顽强地追出了100多米。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城市的夜空华灯初上,霓虹闪烁。赵克柱背靠一颗大树缓缓的倒了下去,他最后看到的是那城市的夜空,那夜空被万家灯火点亮,每一盏灯火的背后都是那城市百姓和谐温暖的笑容,无数个妈妈无数个爸爸无数个孩子。他们是否感觉到了那个倒下的人到底为了谁。王佶被20多人团团围住,砖头石块如雨点般砸落在他的头顶,那一刻他被黑暗吞没,一切喧闹归于平静,沾满鲜血的大树感受着英雄最后的体温。王佶的人生在夜色中渐渐黯淡。
我的采访结束了,那条追捕王佶的路在我的脚下走了三遍,一共200多米的距离承载了非凡的意义,我想生命本身可长可短,但在这长短之中那些闪光的东西已经永恒。
(编导:刘俊廷)
责编:西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