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冷漠中消逝―《最后的五天五夜》采访手记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06日 10:32)
当我拿到这个选题的时候,一点没有像以往的那种兴奋,只有前所未有的平静。因为它给我的是心灵的震撼,而这种震撼让我出奇地的冷静。这次采访中要面对的是一个让人十分难过的话题――消逝的生命,一个在冷漠中消逝的生命。
当我背着行囊,来到张衡生生前呆过的地方,看到点点滴滴张衡生留下的痕迹时,我的心里很痛。一个生命在五天五夜的挣扎后,黯然地离开了人世间。难道是生命的脆弱吗?不是,生命是如此的坚强,足足漫长的五天,才无奈中离去;生命是如此之轻,轻的令人无法相信;生命又是时如此之重,让心里有一种难言的悲痛。
我们拍片子时,路边聚集了几十名来往的路人。我和他们攀谈起来,他们不停地回忆当时是如何看到张衡生死之前的情形,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知道些。更有很多人看到了可怜的张衡生,也许是炫耀。但是我真的不能接受一些人脸上都洋溢着得意的笑容,得意自己知道事情的经过。我的心真的被刺痛了。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在一片文章,其中写到,侵略者杀害中国人时,围观者很多是中国人,而他们是麻木的,甚至是欢呼的。现在在我面前的这些人又何尝不是麻木的。他们的冷漠真的让人心痛,更让人心痛的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冷漠与麻木正在侵蚀他们的心灵。“哀莫大于心死”,一群冷漠的人们。
我们谨小慎微的调查着事情的真相,采访和事件相关的部门。民政所所长说,“死了也找我(似乎尽职尽责)”;交通干警说,“我们只管路上的这一块(意思是路下的我们不管,而张衡生正躺在路的下面)”;派出所的人们说,“我真的尽到了责任(难道就是沟通吗)”。我采访的时候,张衡生已经死去一个多月,一个多月后,得到的他们的回答应然是推卸。而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一些领导却说,“我们正在进行选举,看来下一界是无望了”,在他们看来,乌纱远比生命重要。
后期编辑时,我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无法再现张衡生生前在路边生活。但是这些是不能省去的。最后我反复的用了一段画面(路边的路标;车来车往;月亮),来反映当时张衡生就是躺在漫长的黑夜中挣扎。期待别人的救援,生命的前途也如黑夜。
在片子结尾的时候,我本不想用殡仪馆的画面,似乎实在是太残忍,但是我想用此来刺痛观众的心灵。
在片子的最后,我用了一些相关人员的一些采访,其实不是要让他们如何如何地出丑,也并不是所谓的曝光,而是让大家警醒,冷漠侵蚀是如此的可怕。事情之后冷漠是否随着张衡生地死一同死去。
片子做完之后已经是夜里的3点多了,我自己在看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片子是在刺激,刺激冷漠的神经和麻木的心灵,如果能够达到这种效果,也许这也是对张衡生之死的一种安慰。
张衡生死于何种原因?谁又是害死张衡生的“凶手”?如果真的要在道德的法庭宣判,给我一个宣判的权利的话,我只能说没有任何人,但又是他们每一个和张衡生接触过或是没有接触但是向他们求救的每一个人,也许他们真的很委屈,其实他们每个人再次审视自己审视事情的经过,他们会发现是隐藏在他们心中的冷漠。可怕的冷漠,可怕的魔鬼,是它杀死了张衡生,一个年轻的生命。这时我想没有一个人再会叫委屈。
我久久的想,冷漠为何如此的疯长?
(编导:曹治冶)
责编:西寻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