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道德观察,我有一个朋友啊,平时特别爱看武侠小说,看来看去,他总结了一条规律,这个武侠小说里边的人啊,都是一出生就怀着深仇大恨,而且呢,一生都围绕着这个仇恨打打杀杀,但是一到结尾,不是跟这个仇人成了朋友,就是和仇家结了姻缘。武侠小说啊是人编出来的,可以尽着兴的让这个情节跌宕起伏,让人物的结局特别圆满,可是生活当中人和人之间一旦要结了仇还想化解,那就没有这么容易了。来自台湾的黄清津女士,在她76岁那年遭遇了一场车祸,肇事的司机当场就逃逸了,跟黄奶奶厮守了53年的老伴被撞得五脏破裂,还没来得及抢救就死了,黄奶奶的小女儿也受了重伤,可想而知,一个年近80的老人,面对这么一场灾难,那该有多大的仇恨,黄奶奶该如何,面对这个仇恨呢?
解说:1998年9月18日下午5点,来自台湾的邓永澍、黄清津夫妇,及女儿和孙子正驾车走在从九寨沟返回成都的路上,车子行驶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中,邓老先生此时却像赶时间一样,催促他的孙子把车开得快一点,然而,恰恰就是这句话,使他们将面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黄女士:结果他一上了车,他就叫催促这个孙子,快一点开,快一点开,我说为什么呢,我说慢一点嘛,不急嘛。
解说:当车子行驶到石达关附近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迎面驶来的一辆东风卡车在与他们相遇时突然转动方向盘,直直地冲撞过来。
黄女士:我的前面,突然出现一个大石头,所以我一踩急刹车,刹车一单边(音译),把方向盘一扯 就扯过去了。
解说:这一撞,把黄清津给吓呆了,她最担心的是坐在副驾驶位上的老伴,邓永澍当时已经是八十多岁的人了,他怎么能承受这样的撞击呢!
![]() | |
黄女士:我一看他都不吭气了,我说你怎么样,我说你哪里不舒服,我就在(问),他就不讲话了,那我也不知道他已经把这个五脏撞烂了。
解说:正当大家惊惶失措为邓老先生担心的时候,一个让所有人更惊呆的情形出现了,肇事司机在试图将车子退开的时候,由于过度惊慌,再一次撞向黄清津的车子。
黄震:当时我想把车退开,退开,谁知道方向盘,已经撞死了结果又撞了一下。
黄女士:这一撞呢,整个的人就五脏都破裂了,我不知道,我就问他,我说你哪里痛,他说都不痛,他说就是喘不上气来,他说你把我的裤带解开,裤带一解开,他那个肚子一下子就变得更大了。
解说:处在恐惧中的黄清津感到束手无策,车子撞坏无法行驶,女儿满脸是血,老伴奄奄一息,车祸地点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天色又渐渐晚了,没有来往车辆,七十六岁的黄清津感到孤独无助,她甚至没有来得及寻找肇事司机,急忙下车试图拦车抢救老伴和女儿。
黄女士:把这个车拦下来,我说,他不肯,那么我就说,赶快地救我的老先生,我说出了车祸,我感谢他,我求他。
解说:在黄清津地恳求下,邓永澍和女儿很快被好心的司机,送到了60里外的茂县医院并报了案,但是当他们到医院的时候,邓老先生已经无法进行抢救了。
医生:这儿来了后看到,马上就,我们医护人员用担架马上抬起,抬到放射科的时候,准备照片,这个病人不能照片了,再做照片可能照片的过程当中,已经就不行了。
解说:一边是抢救无效的老伴,一边是受伤的女儿,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黄清津也晕了过去,她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
![]() | |
黄女士:我那个时候就自己已经都不想活了,就想跟他走,等到我醒过来的时候,哎呀,我不能走啊,老先生躺在那个床上,已经断气了。
解说:仅仅几天的时间,黄清津的头发全白了,她的精神也到了崩溃的边缘,当茂县交警大队告诉他司机逃逸下落不明的时候,她把所有的怨恨都积聚在肇事司机身上。
交警:当时我们把情况也给她做了通报,就是现场的情况和这个驾驶员没看到的情况,她当时心里头很不舒服,就说驾驶员不应该逃离这个地方,有什么事情应该面对。
解说:黄清津要求公安部门一定要抓获肇事司机,事情引起四川省公安厅的高度重视,公安部门立即成立了由成都、松藩、茂县、新都四地组成的抓捕小组,但是经过十几天地排查跟踪,都没有发现肇事司机黄震的踪影。
交警:这个就根据他车牌照翻了时候的这个交通(事故)车辆的机动车档案,查彻下来这个车子是他们姐姐的,也跟他们姐姐取得联系,他们姐姐就不知道他们弟弟到哪里去了。
![]() | |
解说:这边公安机关在全力追捕逃逸司机黄震,而另一边黄清津回到成都料理老伴的后事,相伴53年的伴侣突然走了,黄津清感到一种从没有过的孤独,她无法入睡,更无法排解对老伴的思念。
黄清津的好友:这两三个月的阶段吧,她经常到我那儿去,去嘛一个是,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一个是倾诉她的,一些这种情绪啦。
解说:黄清津和邓永澍1946年结婚,1948年去了台湾,1980年老俩口思念故土,回大陆省亲,邓永澍是四川人,俩人回四川之后决定定居下来,他们在成都的二环路附近购置了房产,准备安度晚年,俩人感情笃厚,几乎形影不离。
黄女士:我们结婚他一直都在,什么东西都在容忍我,从来不喊我的名字,都是用亲爱的,写信也都是这样,你的另一半,都是这样,他这么一下一走我都抓瞎了。
解说:想到这些,黄女士更无法原谅肇事司机,再加上对老伴的思念,她不断地给公安机关施加压力。
交警:那么当时呢,这个黄清津老太太到我们办公室来的时候呢,的确这个情绪非常激动,按她自己的说法,她就恨不得这个肇事者,抓来要杀了他,怎么、怎么这之类的,这个比较过激的语言。
解说:两个月后,由于要将邓老先生的骨灰运回台湾,黄女士不得不暂时离开成都,此时,肇事司机还是没有下落,黄清津带着深深的仇怨离开了,她把这份仇怨藏在心里,折磨着自己。
黄女士:我那个时候什么都不想了,我已经瘦到四十几公斤了,瘦到四十几公斤,回去以后就是,也不吃也不喝,就想到抓死他,晚上白天都是这样,抓到他我就先杀他,杀了,我自己再自杀。
![]() | |
解说:肇事司机黄震,当时正归心似箭地开车从成都,往九寨沟的姐姐家奔驰,出事之后,年仅二十二的黄震一下子变得六神无主,极度地恐惧,让他无法想象将来会面临什么样的惩罚。
黄震:我心里一害怕吧,我就想跑,我说我把人撞死了,一定判很多很多年了,一定是死罪。
解说:出事地点旁边就是陡峭的山坡,黄震一头扎进山里,拼命地跑了起来,内心的恐惧使他不顾一切地朝山的深处跑去,黄震蜷缩在一棵树下躲了一夜,恐惧使他再也迈不动脚步,第二天,黄震跑到一个寺院里躲了起来,此时的他忐忑不安,既害怕警方的追捕,又担心家人为此着急。
记者:那你在寺庙里面做什么呢?
黄震:帮寺庙里干杂活。
解说:因为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黄震的家人也被吓住了,他们联系不到黄震,再加上了解到黄女士的情绪,一家人急忙从松藩赶到成都到黄女士的家中赔罪。
黄震的家属:黄奶奶呢,肯定当时也非常气愤,我们给她买的土特产,那些买了提去,提到屋里去,她提起全部甩出来了的。
解说:正当一家人为黄震的事情担惊受怕的时候,黄震终于忍不住给姐姐打了个电话,这个时候他才知道,大家正在四处找他,姐姐们也劝导他到公安机关自首。
黄震的姐姐:我说你这么躲也躲不过,本身也是你自己出了车祸了,你本来就很对不起人家了,是不是,再(加上)你如果再跑的话,我说咋个做。
解说:在逃亡的三个月里,黄震的心里也忍受着各种煎熬,他本来想出家躲避事情,但是听到姐姐的劝说,再想想自己内心的痛苦,一番挣扎后,他终于找到了当地公安部门自首。
黄震:本来心里还在害怕嘛,最后我想跑是跑不了的现在,对不对,做(错)了事,应该承认自己的错误。
解说:四川省台湾办公室将这一消息通知了远在台湾的黄女士,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一直声称要报仇的黄女士,听到这个消息后竟然要求从轻处理黄震。
交警:(她说)这孩子还是比较年轻,今后的路很长,只要他这个认罪态度好,这个投案自首以后呢,希望从法律的角度,如果能够从轻处理,给予从轻处理。
解说:黄清津女士前后态度地转变,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大家都在诧异她的行为无法理解她的决定,这三个月里,黄女士一直在和自己做斗争,她不知道真正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情,但是当她回忆到老伴的临终遗言时,瞬间豁然开朗。
![]() | |
黄女士:临终的时候,他什么话都没有留,他只给我留了两句话,他说不要救了,他说不能救了,他说资助贫困的学生,节省丧葬费资助贫困的学生,他只留了这么两句话。
解说:原来,黄清津夫妇俩一直坚持用退休工资捐助穷困学生,十年来捐助了一千多个学生,即使在临终之前,邓老先生念念不忘地还是这些孩子们,黄女士平静下来了,她站在老伴的角度细细地将整个事情重新考虑一遍。
黄女士:我想他也不希望我,我要杀了他,我再自杀,那这个遗愿,他留的这个遗愿,谁来给他完成呢,所以我自己想想不行,我不能,我杀了他以后,老先生也回不来了。
解说:根据交通部门的责任认定,黄震要承担全部责任,阿坝州茂县法院,判处黄震有期徒刑四年,在这期间 黄女士一再恳求,给予黄震从宽处理。
黄女士:因为被告年轻,年幼无知,要求法庭呢,给予那个从轻处罚,所以非常怜惜被告,在刑期上要求从轻处罚。
解说:在法院的判决中,黄震还应该附带民事赔偿责任,黄清津女士也主动放弃了这一要求,各种的赔偿费用合计共50多万人民币,其中被撞坏的吉普车就需要赔偿30万元,这笔费用也由黄女士一人赔付。
法官:因为她这个车呢,是租的成都(某)轮胎有限公司,所以黄清津女士呢给对方就支付了30万元的赔偿金。
解说:当黄清津女士从台湾返回成都后,找到了四川省台办,提出想到监狱见黄震一面,这个要求令所有的人又震惊了一次,因为这种要求既不符合规定,又有悖常理,况且黄女士已经将近八十岁,从成都到茂县还要颠簸将近300多公里。
办公人员:(她)要亲自告诉他,她对他的希望,一个是希望他呢好好做人,第二个呢就是说希望他出狱以后,那么到她的先生的遗像跟前呢磕这么三个头,算她本人,算黄清津老太太对老先生有一个交代。
解说:经过多方交涉,四川省阿坝州监狱管理局安排黄震和黄清津女士见了面,监狱管理局的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被害人主动去探望肇事者的,他们被眼前的情景感动了,让黄震意想不到的是,黄女士不仅宽恕了他,还拿出了300块钱,让他寄给生病的母亲。
黄震:她说我以后也不再怪你了,你也别想不开,她这样说的,可是我心里总觉得,还是欠奶奶的,因为我不但把人撞死了、跑了,她没有追究我的责任,她还对我那么好。
解说:黄清津回到成都之后,收到黄震从狱中写来的一封信,信中黄震诚恳地向黄清津表示忏悔,并表明自己将好好改造。
黄女士:那么他是一直后悔得不得了,他说我要,他跟我讲,他说奶奶,我知道你这么好,爷爷这么好,他说我还跑什么,他说我应该下来先救人啊。
解说:随后,黄清津再次到监狱看望了黄震,受到鼓励后的黄震在监狱里表现得一直很优秀,他多次立功,2001年1月,黄震提前一年出狱。
狱警:后头哦,特别是通过黄女士来过后,教育了过后使他更深刻地认识了这个事件的严重性,那么更加激发他的改造积极性。
解说:黄震出狱后,立刻去成都看望黄清津,并且在邓老先生的遗像前忏悔,回到故乡以后,黄震通过各种方式积极生活,并成立了小家庭,当他带着孩子再次去看望黄清津的时候,黄清津已经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人了。
黄女士:我原谅他,对不对,我也平安了,他也平安了。
主持人:事隔八年,黄奶奶在讲述那段仇恨的时候,情绪啊还是相当激动,但是当她说到宽恕小黄的时候,整个人都平静下来了,我也平安了,他也平安了,这就是宽容,他让小黄知道错了,并且也愿意替黄奶奶继续帮助其他人,黄奶奶今年八十三了,仍然坚持着省吃俭用,把钱留给孩子们,她承担了很多本不该她承担的责任,她身体力行地告诉了我们,付出也是一种快乐,黄奶奶的责任感和付出有了回报,坏事变成了好事,有一位林女士同样有责任感,不过她的付出却由于面临着障碍无法兑现,好事可能要变成坏事了。
解说:今年4月10日,三十四岁的海南女子林丽卿因肺癌晚期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她的离去,让这个原本就不幸的家庭平添了更多的痛苦,三年前,林丽卿与丈夫离婚后独自抚养女儿,画面中的这个小女孩,就是林丽卿五岁的女儿惜惜,为了给家里节省一点开支,从林丽卿住进医院那天起,女儿惜惜就离开了海口市的幼儿园,回到乡下的外公外婆家。
两个月的住院治疗,花掉了林丽卿和父母的全部积蓄,亲戚朋友那儿,能借的也都借遍了,面对女儿的离去,已经家徒四壁的老人如何抚养这个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呢,其实在临终前,林丽卿就已经想到要安排好惜惜的未来,今年3月中旬,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已经无法救治时,林丽卿就给海口市的《南国都市报》写了一封求助信。
我觉得这封信很特殊
元惠卿:她是用一个病程记录纸来写的,感觉可能她的心情是非常急迫地想帮她的女儿找一个人来帮助她上学。
解说:林丽卿的这封求助信,深深地打动了《南国都市报》的记者元惠卿和她的同事,按照信中的地址,元惠卿当天就来到了医院看望林丽卿,随后又来到林丽卿乡下的父母家,去看望让林丽卿一直放心不下的女儿惜惜,在林丽卿的父母家里,元惠卿看到了林丽卿写给两位老人的一封信。
元惠卿:这封信她就谈到了说,她经过再三考虑希望还是惜惜送给一个人来养,有一个人家,这样子就说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家庭有父母,让她成长以后不至于有自卑感和心里不平衡。
解说:林丽卿的父母都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很不好,他们深知自己照顾不了惜惜多久,也非常理解女儿做地这个决定,但是一想到要把自家的骨肉送给别人,两位老人还是很舍不得。
2005年4月7日,《南国都市报》在显要位置刊发了林丽卿要为女儿寻找新家庭的报道,绝症母亲临终托孤的新闻经媒体连续报道后,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热心读者打来电话表示愿意收养小惜惜,帮助林丽卿完成这个特殊的心愿,看到女儿的事情有了眉目,林丽卿做出了一个让大家都没有想到的决定,放弃治疗,出院回家。
元惠卿说,出院回家的那天她在林丽卿的脸上看到了一丝久违的微笑,在出院后的第三天,也就是2005年的4月10日,林丽卿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惜惜:当外婆看到我妈妈死哭了老半天,明天、后天,还没好呢,今天才开始好玩了,人一说妈妈死她就哭。
解说:对于妈妈地离去,只有五岁半的惜惜,显然还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林丽卿去世后,一些好心人到民政部门准备办理收养惜惜的手续时,却突然被告知惜惜目前不能被领养,民政部门在经过核实后发现,惜惜还有生父,只不过是多年没有联系而已,而她的生父能不能找到,是不是真的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惜惜,这些情况都还不知道,所以帮助惜惜找到她的亲生父亲,就成了所有关心惜惜命运的好心人的当务之急。
元惠卿:如果这个我们找到她的父亲,如果他的父亲没有抚养能力,这个孩子就可以被收养,好心的人就可以收养这个孩子。
解说:据最先采访林丽卿的《南国都市报》记者元惠卿介绍,在林丽卿去世后,家人除了知道孩子生父名叫李强和他大概住在西安两条信息外,对他的具体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都一无所知,为了帮助惜惜寻找父亲,海南、陕西两地报纸紧急寻亲,但是一篇篇报道却如石沉大海,没有收到任何回音,就在这一切都似乎失去希望的时候,《南国都市报》记者元惠卿突然想起林丽卿生前曾经跟她提过的一个人,杨女士,那么林丽卿会不会把孩子生父李强的情况告诉她呢,在知情人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她,其实林丽卿在临终前曾经托付杨女士帮忙照顾自己的女儿。
杨女士:她当时她已经没有写字的这种能力了,她说,是吧,她告诉我,她说,杨姐你记一下他们家的地址,他父母家里面这个电话,还有这个人的名字都是些谁,然后是希望我打电话跟他们沟通,告诉她的现状以及她的孩子的抚养的问题,希望呢李强呢负起这个父亲的责任,一个是给孩子每个月寄生活费和教育费,让孩子能上学。
解说:杨女士告诉我们,根据林丽卿提供的电话,她曾经给李强西安的老家打过电话,但是当我们跟杨女士一起,再次拨打李强家电话希望通过他的家人打听李强的具体位置时,电话却怎么也无法拨通。
对不起,您拨的号码不存在,请查证再拨。
记者:以前打通过吗?这电话。
杨女士:打通过啊,当时,那个老头子呢他也承认这个孩子是他们家的,曾经到西安来过。
解说:按照杨女士提供的地址和相关信息,我们的记者赶到了西安市的蓝田县,为了进一步核实情况,我们又找到了李强父亲家所在村的村干部。
村干部:有这样一家人,有,李志辉这是李小强他父亲,李社强是他大哥,李日强是他小哥,好像在他的家庭里面有李小强这个人,有,有是吧。
解说:村长的话向我们证实,这位李强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人,为了能让李强的父母打消顾虑,提供出李强的具体地址,村干部建议先由他们出面做做工作,力求争取李强家人的理解和配合 。终于,李强的父母同意接受采访,我们的记者原本以为他们会很配合地提供出李强现在所处的具体位置,可是李强父母的态度却突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李强的爸爸:这个孩子我不认识,这个情况我也不知道,一无所知,重名重姓多了,我糊涂 不知道,一句话,再没别的,你再解释我也是一句话,不知道,糊涂了,因为我上年纪了,记不清了,完了,谢谢,对不起,对不起。
解说:经过与李强父母近一天的耐心交谈,记者得知两位老人原来之所以一直不肯说出儿子的下落,是担心儿子李强是不是犯了什么罪,经过当地派出所的民警出面解释,李强的父母才最终放下顾虑,把李强的电话号码告诉了我们。
李强的爸爸:孩子的妈现在死掉了,死掉了,这个孩子就无人照管了,那就必须这个,由我们小强来进行照管,不能给社会遗留负担,留下负担。
解说:得到李强的联系方式后,我们在他的父母家里拨打了他的电话,但是始终无法打通,两位老人表示,如果儿子近期再打电话给家里,他们会让儿子主动跟我们取得联系,并争取劝说儿子到海南去看望惜惜,得到了老人的支持后,我们的记者决定返回海口等待李强的出现,虽然李强暂时还没有出现,但是眼下让惜惜重返幼儿园,继续接受教育的事情也不应该再耽搁了,经过多方联系,当地一家民办学校的幼儿园表示愿意接收惜惜。
幼儿园园长:如果她的父亲找到了的话,那当然我们替这个小孩感到高兴,因为呢,这个小孩子在这里学习,我们各个方面的情感都可以给她,惟一的不能给她那就是亲情。
解说:在孩子的入学问题解决后,大家最希望的就是孩子的生父李强能够早日出现,因为让孩子能够回到亲生父亲的身边,在每个人看来都是最理想的结局,这天中午,惜惜的生父李强突然出现了。
李强:我从广州过来,第一个我要去看看她母亲的遗像,去坟上去看看,然后呢看看小孩的生活情况,那我下一步做出决定和安排,我想主要还是给小孩一个很好的一个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具体安排呢,下一步的安排呢,我想去看完了以后,我就下一步就做这个老婆的思想工作,然后尽量把孩子接到我的身边去。
解说:征得李强的同意,我们决定第二天陪他一起去给林丽卿祭坟,然后再一起到幼儿园看望惜惜,就在我们为小惜惜终于找到亲生父亲感到庆幸的时候,不料风波又起,第二天我们的车刚行驶到半路,李强却突然要求下车,不想再去看望惜惜,李强的态度转变得如此突然,完全出乎了我们的预料,当天晚上,李强再次来到我们住的宾馆,他告诉我们,经过认真的考虑,他还是不能把惜惜带回广东自己现在的家。
李强:我就从现实出发,我(把孩子)领回广东,我跟老婆分手了,一回去就分手了,那小孩还(能)得到关爱吗,那都分手了,我的老婆都没有了,那我下一个孩子,三个孩子来等着我要饭吃,我回去要工作,我回来还要照顾孩子,这样还会有关爱吗?
解说:和记者一番交谈之后,李强为惜惜留下五千元的生活费就不辞而别了,虽然目前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惜惜已经进入幼儿园接受正规的教育,但是如果惜惜的亲生父亲不愿意接受她,而她又不能够被别的家庭合法地收养,那么哪里才是惜惜真正的家呢!
主持人:让惜惜有个好的归宿,是她的妈妈临终前最后的愿望,但是这个愿望现在看起来,难以实现,因为在法律上,惜惜的生父李强必须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现在呢,他又不愿意抚养,这就造成了一种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一边是惜惜确实需要一个家,另外一边呢,很多好心人愿意收养惜惜,这个时候她的父亲恰恰成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我觉着这位父亲不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不然他根本就不会出现,也不会临走还把钱留下,所以,其实是惜惜的父亲的心理有障碍,父亲需要一个家,我们理解,可孩子也需要一个家,父亲理解吗!要说父亲的家和孩子的家,哪个更重要,我说不好,我只知道没有父亲或者没有孩子的家都不完整。
责编:西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