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也就是中国在南极建成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后的第四年,又一个紧迫的现实摆在了中国的南极科学考察者的面前:1959年12月1号签订的《南极条约》因为其有效期为三十年,在有效期后面临着各种条款的修改,这也直接涉及到中国在南极大陆的利益问题。 而从科学考察上考虑,我国的长城站处在南极圈外。随着我国南极事业的开展也需要一个南极圈以内的考察站,以便能够深入南极大陆内地向四周辐射性展开科学考察。国家海洋局决定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建立我国的第二个科学考察站:中山站。 担负此次建站任务的“极地”号是一艘不具备破冰能力的万吨级运输船,它能否安全穿越南极的浮冰区,将人员及3000多吨建站物资运抵拉斯曼丘陵,成为此次建站的关键。 从广西出发的极地号很快顺利穿越过赤道,进入南纬60度附近的浮冰区。大家担心的事情却早早降临了。极地号撞上浮冰,船体被撞出一个 极地号有惊无险穿越过浮冰区靠近了南极大陆,在学术上这些与大陆连接在一起的冰层被称作陆原冰,它平均厚度达一到 船只抛锚后,大家立即投入紧张的卸运物资准备工作,尽量想弥补在陆原冰区被浪费掉的20天。而此时一个奇特的现象引起了气象学家的注意。大大小小的浮冰在水面上打转,运动。正当大家要转移的时候,突然,又一个意外发生了!在船左舷的前方,发出像原子弹爆炸一样的巨响,溅起一个蘑菇云似的冰柱,大量的冰山突然塌落,一场罕见的冰崩再次将考察队员置于生死边缘。短短几分钟内,150多米长的极地号已经被冰崩所造成的大面积浮冰及冰山所包围。而此时冰崩并未停止,大量的冰山继续从上百米高的冰盖上坍塌下来,不断涌来的浮冰和冰山时刻威胁着极地号和全体船员。与此同时,在一公里以外的苏联站用高频电话传来通知:当天晚上还有
责编:徐颖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