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重访》――林海雪原寻迹(下)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5月10日 19:03 来源:CCTV.com

  《林海雪原寻迹》

  下 集

  【演播室】主持人:

  在上一集节目中,我给大家介绍了老一辈纪录电影工作者徐肖冰,在1946年冬天跟随剿匪部队拍摄的纪录影片《活捉谢文东》。那一段背景,在曲波撰写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也有详细的描述。作为小分队的对手,谢文东是受国民党委任的另一伙政治土匪,他和座山雕、许大马棒一样,在小说中共同构架了反派人物形象,正因为有了这些形象,才使小说更加生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曾轰动一时。到现在为止,由不同的出版社一次又一次再版,后来还不断有人把它改编成影视和戏剧作品搬上银幕和舞台,其中有些经典片段可以说是脍炙人口。

  【画面】故事影片《林海雪原》片段

  【演播室】主持人:

  杨子荣对上了土匪的黑话后,取得了座山雕的信任,为他完成特殊使命打下了基础。那么他为什么必须化装成土匪打入匪穴呢?在曲波笔下,威虎山不仅山高坡陡,有绝崖危石相依凭,此外还有人工构筑的五个梅花大寨和九群二十七地堡,更有天然石洞中的威虎厅,易守难攻。对威虎山上的匪徒如若硬打,势必付出巨大代价。所以只可智取不能强攻。那么,现实中的林海雪原上到底有没有威虎山?它究竟是什么样呢?

  【画面】威虎山风景区 摄制组跟随老乡上山 记者主观镜头 影视资料

  【解说大意】


  我们摄制组在向导的带领下,去寻找当年座山雕盘踞的威虎山。

  在冰雪路面上走了一个多小时后,向导告诉我们这儿就是威虎山了。

  我们小心翼翼地往山上爬,这里除了皑皑白雪和原始森林几乎什么都看不到了,这使得威虎山越来越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诱使我们急于去探访它,一赌它的庐山真面目。上威虎山的路虽然不算太远却很难走,山道崎岖、雪也很大,想必当年的雪比今天还要大得多。

  【画面】摄制组爬山 雪地上狍子的血 狼的脚印

  【同期声大意】

  (这是血吗?) 这是血。(这是咬的什么?你们分析会是什么?)狗把狍子吃掉了。(山上都有什么动物?)主要是野猪、狍子、黑熊都有。

  【画面】摄制组在没膝的雪地里行走 岗哨 山顶上一览众山小

  【解说大意】

  其实踏雪登山我们是有思想准备的,却没想到这里的雪会如此之大,攀登会如此的艰难。连向导都是凭着感觉走,因为根本就看不到路。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大家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听说到这儿才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我们的向导老景今年52岁了,在海林一带林区工作就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他说快二十年了这么大的雪上山还是头一回呢。


  看着身旁这按照小说中的描述建造的哨所,回头望着我们上山的足迹,不难想象当年土匪只要在此处安插一个人一条枪,就足以阻挡几十人攻山,身临其境让我们更加理解了当年小分队为什么要智取威虎山的道理。

  听说翻过前面的石崖就到威虎厅了,在这儿我们还看到了景区修建的九群二十七地堡。向导告诉我们,这里原本就没有什么五个梅花大寨和九群二十七地堡,这些东西都是为开发威虎山的旅游,按照电影里的场景修建的。

  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经过了将近四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登上了威虎山的山顶。

  【同期声大意】景万祥: 向导

  (威虎厅在什么位置?)威虎厅就在这个位置。(这儿呀!)对,就这儿。这个是在几十年前用木克楞搭的,而且那边有两个山尖,用石头砬子间壁起来的一个威虎厅。(两山之间搭一个木棚子,这就是威虎厅?)对对对,座山雕就在这儿。现在露出来的这些木桩子就是原来的,原来的那个搭的座山雕的棚,所谓的柱脚吧。(不是那种山洞?)不是什么山洞,不存在山洞,哪有那么大的山洞?这是不存在的事。

  【画面】一圈风化了的木桩子 威虎山上的森林 险峰

  【解说大意】

  我们所看到的威虎厅,仅仅剩下这些残存的一圈木桩子,看上去不过几十平方米,最多能容纳二三十号人。与小说和电影中描写的威虎厅大相径庭,这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如此一个木棚子,能容得下座山雕自诩为一个旅的大股土匪么?


  老景告诉我们,这座山原本没有名字,只因为有了早年伐木工人住的这些木棚子俗称马架子,人们根据这些马架子的排序,称这里为“四号棚”。自从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在全国唱响后,地方政府又在这里勒石立碑,人们逐渐把这里叫开了威虎山。但是住在这里的老人们仍旧把这一带叫做“四号棚”。四号棚与威虎厅及威虎山的巨大落差,不由得让我们在小说与现实之间进行了深深地思索:这里明明没有梅花大寨和九群二十七地堡的痕迹,也无法找到可以通往大山深处的暗道和石洞中的威虎厅,为什么人们还是乐于接受小说中所描写的威虎山呢?这或许是英雄的魅力让我们相信,它就在林海雪原上,就在人们的思绪里,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演播室】主持人:


  记者看到的威虎厅竟然是一个大木棚子,这和我们期待的结果相差甚远。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说曲波虚构了威虎山,只是它没有具像到某一座山。应该理解为它是林海雪原上奇峰险山的一个化身和代表。60年后的今天,威虎山已经是一座知名度较高的人文意义上的山峰,不了解牡丹江和林海一带的人,只要一提起林海雪原,人们大多会脱口说出威虎山,就像能脱口说出杨子荣和座山雕一样,它已经成为林海雪原上的品牌山。

  【画面】

  威虎山城 夹皮沟原貌 河神庙 威虎厅 林海镇

  【解说大意】

  这是当地政府在301国道旁以生活中的景物为基础按照小说《林海雪原》中的描述,修建的威虎山城。小说中描写的主要地点在城内都有复制。

  人们来到这里便可以身临其境感受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中缅怀剿匪小分队和当地群众与土匪进行殊死搏斗的献身精神。海林人用这样的方式把那段历史保留下来,让长眠在林海雪原的英雄们永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同期声大意】导游讲解

  咱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林海雪原所描述的威虎厅。威虎厅的占地面积是600平方米,这里所有的建筑都是按照林海雪原所描述的(修建的)。这里是后厅,后厅是当时座山雕起屋的卧室。他当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威猛,他穿的衣服马甲,他的坐椅都是用虎皮制作的。而且还自己报号座山雕,以显示自己的威猛。

  【解说大意】

  威虎山城的开发还引起了多家影视剧组的关注,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林海大英雄》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威虎山城也无疑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尽管真实的威虎山与文艺作品中描写的威虎山有着较大的出入,但是人们还是情愿有这样一座艺术作品中的威虎山,因为英雄情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扎下了深深地根基。

  【画面】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甘洒热血写春秋”片段

  【解说大意】

  在小说《林海雪原》中,我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活捉了土匪头子许大马棒的饲马副官胡彪,并获得了土匪之间相互联络的“先遣图”。谁获得了这张图,谁就有了调动这些先遣军的权势,杨子荣正是利用土匪头子的这种心理,假扮成土匪胡彪,带着“先遣图”只身闯进威虎山,献图给座山雕,因此取得了坐山雕的信任,并给他封官加爵。

  【画面】影视资料 杨子荣烈士纪念馆

  【解说大意】

  杨子荣摸清了匪巢的情况后送情报给战友,并利用众匪徒除夕夜开设“百鸡宴”的机会,与战友们里应外合全歼了这股匪帮并活捉了座山雕。当然,这是小说和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剧里的情节。那么,座山雕被活捉的真实经过是怎样的呢?

  在杨子荣烈士纪念馆我们看到了当年《东北日报》的一篇报道,报道中这样写道:“牡丹江分区某团战斗模范杨子荣等六同志,本月二日奉命赴蛤蟆塘一带便装侦察匪情,不辞劳苦,以机智巧妙方法,日夜搜索侦察,当布置周密后,逐于二月七日,勇敢深入匪巢,一举将蒋记东北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座山雕”张乐山以下二十五名全部活捉,创造了以少胜多歼灭顽匪的战斗范例。

  【同期声大意】申永和 杨子荣纪念馆馆长

  座山雕带领着一股顽匪躲藏到深山老林,杨子荣得到这个情报之后,主动请求化装土匪带领小部队进山搜剿座山雕这股顽匪。得到这股土匪信任后,把山地情况巧妙地送下山去。座山雕按照杨子荣提出的:咱们下山到吉林投靠国军扩充实力,待机返回牡丹江的这么个建议,座山雕把手下的25人全部集合起来,在杨子荣的带领下进入了海林以北蛤蟆塘附近我小分队的包围圈。这时候小分队一跃齐出座山雕以下25人猝不及防全部被捉。


  【画面】刘恩聚喂羊

  【解说大意】

  几天后,在海林举行了公审座山雕的群众大会,这个老人当时也在现场。

  【同期声大意】刘恩聚:新民小六队村民

  通知说把座山雕拿下来了,抓住了,海林开公审大会我就去参加了。 在海林朝鲜学校的院子现搭的一个不到一米高木头板台子,板台子前边学校广场。大伙都在底下,愿意坐着坐着,不愿坐着蹲着。他(座山雕)在前台坐着,正经坐着脸朝南,朝着大伙。后边公审的还绑着六七个(土匪)跟他一起的都在那捆着,有解放军都在台底下转圈(周围)不少。这就开始审讯他,这个人我一看特殊的很,头发和胡子都是白的,额头特别大,特别扁扁的脸,后脑勺也特别大,脸窄挺特殊这么个人,一般很少见这样的人。这么审他(他)一声不吱,审完以后把那些跟他一起抓来的,牡丹江来电话往牡丹江拉,那时候也没现在这个车,那时候是平板车,就这么拉牡丹江去了。

  【画面】影视资料 杨子荣烈士纪念馆 照片

  【解说大意】

  坐山雕被活捉的历史真相,虽然没有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惊险,却丝毫无损于杨子荣的英雄形象,恰恰相反让我们看到了真实可信的杨子荣。尽管人们记忆中的历史已经不尽相同,可杨子荣却是林海雪原上实实在在的剿匪英雄,他用生命和鲜血把他和战友们的英雄群像永远镌刻在林海雪原上。

  【画面】杨子荣烈士纪念馆 人们参观

  【同期声大意】讲解员

  你们看的这个是一个半景区,叫做杏树村战斗。杏树村是在林口县五星乡,座落在板院河南岸的南山坡上。当时土匪将整个村子团团包围,杨子荣看到村子浓烟四起,他想到怕老百姓受伤,于是只身一人进村劝降。当时杨子荣面对土匪大义凛然,宣传我党我军的政策,他没有费一枪一弹劝降土匪400多名,当时杨子荣是一战成名。这个是海林的一个亮点,只是在小说林海雪原中没做记载,因为当时曲波正在养伤,他没有参加这次战斗所以没有写,其实它比活捉座山雕惊险的多,只是没有记载而已。

  【画面】杨子荣烈士纪念馆 闹枝子沟战斗油画 孙大德证件

  【解说大意】

  纪念馆里的这幅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是工作人员根据杨子荣的战友孙大德生前讲述杨子荣牺牲时那场战斗的情景创作的。

  【画面】摄制组的汽车 梨树沟村 牛爬犁

  【解说大意】

  为了寻找侦察英雄最后的踪迹,向导带我们来到闹技子沟杨子荣牺牲的地方。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在追剿顽匪丁焕章及郑三炮的战斗中不幸牺牲在这里。

  【同期声】景万祥 大石沟林场场长


  这儿就是杨子荣牺牲的地方。你看这是个窝棚几十年了,五六十年了这都塌了。土匪能住五六个人,土匪选择这个窝棚的地点非常险要而且他还能防守,在这窝棚住着就能看到下边,其它外人来都能看到。听很多老年人讲杨子荣牺牲那天,是在一早晨起来正好走到这个位置。。。。。。

  【画面】杨子荣牺牲的地方 影视资料

  【解说大意】

  顽匪丁焕章和郑三炮投宿的猎手窝棚早已经荡然无存,这里是杨子荣剿匪的最后一战。这场战斗极为出人意料,当杨子荣和他们战友们抵进土匪窝点时,杨子荣率先踹开房门,受惊吓的土匪一边喊一边摸枪,此时应该是老杨先发制人的一枪。。。。。

  【同期声】景万祥 大石沟林场场长

  刚要开枪,他的枪可能是冻了,据听讲是冻了他没等开枪卡壳了。。。。。。

  【解说大意】

  就在枪声未息的时候,我们的老杨已经倒在窝棚口的血泊中。。。。。。


  【画面】杨子荣相片 字幕:杨子荣1947年2月23日牺牲于闹技子沟 年仅31岁

  【同期声】郑秀礼:梨树沟村村民

  (大爷,杨子荣牺牲的时候你们村里去几个人?) 去四个人当时就抬下来了,杨子荣的尸体当时就抬下来了。(都有谁呢?)有一个息英才,姓息休息的息,再就是郑秀仁我大哥,还有一个姓孟的叫孟二连,还有一个姓马的叫马长来。就这四个人连咱们解放军的杨子荣排大伙抬,光指着他们四个也抬不起,太远了道也不好走。那雪大,那时候雪都这么深。从沟里抬下来搁到闹枝子沟口,然后用马耙犁,咱们村有养马的,有马耙犁这家姓赵叫赵老七,他去的马耙犁把(尸体)拉到黑牛背,再送到北站,最后转到小火车上。做的棺材装到小火车运到柴河再运到海林。(那抬尸体的人呢?)人现在都没了。

  【画面】追悼大会现场照片

  【解说大意】

  三天后,海林人民在当时的朝鲜族小学操场上,为英雄杨子荣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同期声】柳跃荣 夹皮沟村民

  杨子荣牺牲了牺牲以后,那时候我在海林一中念书。把杨子荣烈士运到海林的朝鲜学堂在那儿开的追悼会。追悼会开完以后,多少辆汽车载着大兵前边摆着一排机关枪,啪……一直打到东山,把杨子荣埋葬了。我是海林一中的学生每年我们都去,就在海林东山山底下立了一块碑,那个是木碑用木头钉的碑。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上去扫墓。


  【画面】 影视资料 现场拍摄的场景 烈士纪念碑

  【解说大意】

  在大东北的剿匪战场上,我人民解放军献出生命的又何止是杨子荣一个,这些年轻的生命,为了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林海雪原大剿匪中,沃血林海,气贯群山。老二团后来投入到辽沈战役的主战场,带着林海雪原的雄风一路冲进共和国的功勋史册。

  【演播室】主持人:

  杨子荣这样一位有着很高知名度的先烈,有关他的身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像迷团一样困惑着我们,甚至找不到英雄的故乡。上世纪70年代初,周总理陪同美国艺术代表团团长詹姆斯观看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詹姆斯问总理:我能不能见到杨子荣的亲属?总理问身边文化部负责人是否查到了杨子荣的身世,回答是否定的。总理转过身来对詹姆斯说:“我一定会满足你的愿望”。

  【画面】 影视资料 照片

  【解说大意】

  也就是在这一年,作为英雄牺牲地的海林人民,决心查清杨子荣的真正身世。海林民政局多次派人南下北京和山东,多方寻找杨子荣的生前战友,反复调查。当时他们所知道的线索仅仅是他的战友们提供的,也极其简略,战友们不过是通过杨子荣的口音判定他可能是胶东半岛荣城或牟平一带的人,除此之外一片空白。在全国还没有解放,大部分地区掌握在国民党政府手里,为了不给家人增加麻烦,许多投身革命的人,使用的大都是化名,在偌大的胶东地区寻找一个名字未必属实的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同期声】关会元 原海林市民政局副局长

  1974年突然接到一封信,是北京的青年画家姓于的,他邮来一张照片。这个照片呢是一寸的,是从集体像裁剪下来的,通过曲波交给画家画的。

  【画面】 影视资料 照片

  【解说大意】

  当年的调查组拿着这张照片反复奔走,不断往返胶东与北京之间,可谓踏破铁鞋,历经坎坷。工夫不负有心人,海林民政局最终查证了杨子荣的真实身世。

  【同期声】关会元 原海林市民政局副局长

  那时我也亲自到山东去了,到杨子荣家,他(杨子荣)哥哥看了,但是他眼睛花了,所以又向老乡借了一副老花镜看看,我们给他看照片,没说是谁,问他你认不认识这个人,当时他一看,眼泪掉了,手拿着照片,后来他(杨子荣)嫂子过来,一看这不是小叔子吗?

  【画面】 影视资料 照片

  【解说大意】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出生于山东牟平一个叫?岬河子的小村,十几岁的时候到东北寻找闯关东的父亲,曾先后在丹东和牡丹江一带闯荡了近十二年,熟悉东北山地生活,并懂一些土匪黑话,这也是他后来剿匪时能打进匪穴的有利条件。1942年左右,他回到山东老家结婚,娶了一位勤劳贤惠的刘姓姑娘,不久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画面】 影视资料 烈士照片 林海雪原 烈士纪念碑 摄制组献花

  【解说大意】

  杨子荣为了投身革命,毅然告别了年轻的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这一走竟是他和家人的永诀。他的女儿不久夭折,妻子也积郁成疾,几年后也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杨子荣虽然只走过了短暂的31年的人生历程,但是他和他的战友们永远没有走出我们的记忆,没有走出林海雪原。无论时空怎样转换,雄奇苍茫的林海雪原,还是因为拥有了他们而熠熠生辉。昔日的青春热血换来了今日的丰饶安详,巍巍群山,连绵林海,因此也就永远融入了他们的呼吸,他们不朽的生命……

  【演播室】主持人:结束语

  老一辈纪录电影工作者徐肖冰所采访过的林海雪原上那场惊心动魄的剿匪斗争,已经随着岁月的脚步走进了历史的深处。今天,我们摄制组沿着徐老当年的路线,重访林海雪原,拂去历史尘埃,仍然为那场剿匪斗争和英雄们气吞山河的壮举感动着、激励着……

  好,今天的《重访》节目就到这里,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责编:李菁

1/1页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