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8日 11:21 来源:
![]() | |
――徐昌宇
第一次接到选题,听说采访对象周晓光是个“水晶女皇”,在我的想象里,“水晶女皇”一定是光彩夺目、威严显赫的人物,但这个女皇却从大山里走出,如何从草根成为女皇?这是一个谜,直到节目完成,我仍有几分惊奇与困惑。
行前,搜集了周晓光的许多资料,才知道她赖以起家的产品,准确的说法叫饰品。她所在的地方义乌,同样是一个谜:一个浙江中部既不靠海又资源贫乏的山区小县,在短短20年时间里,凭什么一跃为人口近200万、常驻外国人口5000余人的国际性商贸城市?这是一个经济上的奇迹!曾经是农家女的周晓光,就是这一奇迹的缔造者之一。
从萧山机场通往义乌的高速路上,夕阳的余光一点点消逝于缓坡丘陵,在渐浓的夜色里,灯火接次而来。进入义乌市区,几乎没有旧楼房的踪迹,一个快速发展中的现代城市安静地铺展在平地上。晚上八点出去吃饭时,我们吃惊地发现,整个城市行人稀少,仿佛一座空城。一问,才知道商贸市场下班后,生意人都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见到周晓光,她刚刚从国外赶回来,脸上带着点疲惫,亲和而朴素,完全不像一个威严的女皇,但眉眼间也显露出浙江人的精明。采访先是安排在新光公司的大会议室,但是光线和背景总是不合适。几次上楼搬运盆景后,才发现顶楼周晓光的家里居然别有洞天。整个顶楼都为周晓光大家庭的20多人居住,中间的大客厅足有几百平米,空旷地足以跑马,各种家具电器甚至台球桌和乒乓球桌也一应俱全。中间的楼梯连接着跃层楼上的卧室和花园,大吊灯悬在客厅中间,光线明亮,景深也够,于是我们把摄像器材搬到了客厅里。为了避免噪音,采访前我们要求把空调关了,当天正值寒潮南下,诺大的客厅里很快就寒气逼人,以至于带队的张老师有点瑟瑟发抖了。可是,一旦进入工作状态,大家就都忘了温度。
采访开始后,周晓光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一扫倦怠神色。而张老师的提问,也像一根火柴,恰到好处地点燃了周晓光的激情。从义乌人言必谈之的“鸡毛换糖”开始,随着采访的进行,周晓光或悲或喜,时而陷入对当年穷困景况的伤感回忆,几次落泪;时而讲到创业成功高兴处,则兴奋得手舞足蹈。其中有一个故事,在节目中略过了。当年,周晓光和丈夫结束了六年的流浪式摆摊生活后,在人生的转折处,曾经面临一个巨大的考验:是回到家乡继续种地,还是借钱到义乌市场摆摊?周晓光曾经非常担忧,怕亏了老本又要继续去流浪,但老母亲坚决支持她的行为,周晓光最终决定冒险一博。可是借钱租了摊位后,市场里也只有临时的摊位,今天摆了,还不知道明天摊位在哪里!夫妻俩为此想尽了办法,常常为此愁得睡不着觉。熬过了半年后,才得到固定摊位,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没有什么高深理论,周晓光是在实实在在的市场搏杀中一次次闯关的,敢于冒险是周晓光身上最突出的品质。2003年,周晓光一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就做出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第一个自己付钱在电视上打广告征集意见的人大代表,而对于周晓光本人,打广告是一件很平常的行为。屡屡为农民工代言,证实了周晓光的草根本色。
采访进行时,周晓光的母亲总在远处,注视着自己心爱的女儿,有时,也为我们拦住上楼来可能干扰采访的家人。到周母接受访问时,她的清晰思路让我大吃一惊,完全不像是一个年近古稀的的老人,而她讲述当年带女儿出去闯荡时的坚定神情,也与周晓光几次冒险时的坚强,如出一辙。在这一对母女之间,可以明显地发现某种相似的气质:敏锐而清晰的商业头脑,坚定而执著的意志。母女之间的深情,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里形成了默契。
周晓光丈夫虞云新给人的印象则完全不同:豁达、大度、乐观而不善言谈,慢条司理的话语,予人不急不徐的稳重感,但关键处却语气坚定;他的笑容令人很放松,很舒心。夫妻俩在工作中,各有分工,周晓光抓市场和销售,虞云新则主持技术和管理,这一对堪称最佳搭档的夫妻,在家庭和事业上相互支持着走到今天。采访前,我们了解到,虞总在公司晚会和活动上,最喜欢唱《爱拼才会赢》这首歌。当我们问起虞总是否爱唱这首歌,能不能在镜头前为观众唱一次时,虞云新有些憨厚而腼腆地拒绝了,这成了采访中一个不小的遗憾。
这一群真实地打拼和生活着的义乌商人,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着他们的人生故事和财富经历,在昨天的贫穷和今天的成功之间,搭起了一座个人视角的桥梁。站在这座桥梁上,我们也许能看到义乌从一个贫困的小县城发展成一个国际性商贸城的大轮廓,却无法细致入微地看清,在这之间,究竟是什么神来之笔,书写了这一奇迹。
我们到义乌国际商贸城,拍摄周晓光曾经摆摊的地方。当年的小市场,如今早已推倒重建成一栋大楼了。汽车直接开上二楼,拥挤的车道表明了市场的繁忙。如果不是当年冒险办厂,周晓光也许与这些普通的商贩们一样,还在这楼里经营着同样的饰品。各种颜色和款式的漂亮饰品摆满了门市,在灯光通明的过道上,三三两两地客户走来走去,不时可以发现来自异域的中东人、黑人或白人。其中一家门店的业主,据说就是当年从新光走出的周晓光的员工。可别小看这些几个平方大的门市,据说一年的租金都得上百万。
在临走前的晚宴上,周晓光为我们介绍了一位特别的客人。她与周晓光年纪相仿,言谈温婉亲和,一介绍才知道是义乌市外事办的主任。当年创业成功的农家女们,就是在义乌市外办的开导和组织下,走向中东、俄罗斯、美国,……走进曾经一无所知的国际市场。原来周晓光冒险闯荡国际市场的背后,还有她的支持。想来,义乌从一个贫穷的小县城,发展成中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然后发展到今天的国际商贸城,背后那一群默默奉献的人是功不可没的,可惜我们的行程已经不允许我们进一步开掘下去。
拍摄义乌火车站时,我们又吃了一惊,诺大的国际商贸城的火车站居然看上去不大,这倒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在行政级别上,义乌还是一个县级市,隶属于浙江省金华市。
义乌的奇迹,三天前吸引着我们来到这个地方,三天后又带着小小的困惑离去。
(编导:徐昌宇)
责编:刘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