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7月30日 14:28 来源:
![]() | |
主讲人简介: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邓晓芒合作)等著作。近年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以及《帝国的惆怅》等。
内容简介: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除了三国各主之外,将相大臣们一般都是几个人物合为一卷,只有诸葛亮和陆逊每人独占一卷,可见陆逊在三国史上占有何等重要之地位。陆逊作为孙吴政权“江东化”的代表人物,是江东众多优秀人物中出将入相的唯一一人。然而,就在他人生旅程达到顶点的时候,却被孙权逼死。历史上关于陆逊之死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是因为卷入了太子与鲁王之争而死,而易中天先生认为,陆逊之死有着更深层的原因,而且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这个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陆逊之死的背后与曹操、刘备、孙权的建国之路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易中天先生认为,陆逊并不只是因为卷入到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争夺储位而被逼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江东士族中的代表人物。孙权虽然利用江东士族在江东坐稳了江山,但是对江东集团一直是不信任的,所以总想有机会收拾江东人,孙权终于借这次夺储之争收拾了一批以陆逊为首的江东人,而在此之前孙权就曾收拾过江东士族,孙权与江东士族的矛盾是有着深层的社会背景的,可以说前有车,后有辙,曹操,诸葛亮与士族和名士也都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易中天先生认为,正是这种矛盾才造成了三国现在的样子,那么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这些实力派,要与这些名士们过不去呢?当时的士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到了东汉末年,帝国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全部都掌握在士族手上了,这些士族就应该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帝国的统治阶级。可是这些士族不得不面临着新兴势力的挑战,董卓登上了历史舞台,首先给士族当头一棒,士族阶级才知道他们的好日子快要结束了,他们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们于是选出士族的代言人袁绍,准备重新夺回士族的统治地位,那么袁绍能够担当起这个重任吗?他们士族阶级将会遇到怎样的挑战呢?他们想重新获得统治地位的愿望最终能实现吗?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品三国之《逆流而上》。
责编: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