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主讲人简介: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邓晓芒合作)等著作。近年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以及《帝国的惆怅》等。
内容简介:
曹操很早就意识到,要想成就一番霸业人才是关键,所以曹操曾连续三次年颁布求贤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这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几乎颠覆了当时人们传统的用人观。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曹操的“唯才是举”呢?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对于曹操来说是一次真正确立霸主地位的战役,而对于袁绍来说,却是至死难忘的成败转折点。经此一战,袁绍拱手让出了北方霸权。这位曾经横扫河北,称雄一时的大军阀,就此从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本来,袁绍是完全有机会赢取这场胜利的,甚至可以进而夺取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袁绍究竟输在哪里呢?有人认为曹操胜在善于用人,可是想成就一番霸业的袁绍不会认识不到人才的重要性,况且他手底下也是文臣武将,人才济济。那么,曹操袁绍的用人究竟有什么不同?
事业的胜与败,兴与衰,不外乎平日的用人,而用人者的出发点和境界却是不一样的。袁绍也是要用人的,他也是敞开胸怀接纳天下的英才,在官渡之战前袁绍手下也是谋臣如云、猛士如雨,但是他用人却只是做表面文章,用人只看名声,那么曹操用人与袁绍有什么本质不同呢?
相对于袁绍用人,曹操用人更注重实际,曹操很明白名声是外在的,德也是相对的,而才对于他的事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曹操没有囿于名与实,德与才的无谓的界定与讨论,他径直把用人的指挥棒举向了“唯才是举”。可是人都是有缺点的,当面对一些有小贪毛病和立场不坚定的人才时,曹操又是如何做的呢?
曹操的用人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因为他明白非常之时需要非常之人,所以在曹操手下,各类人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说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可是如果这种人才可以用,那种人才也可以用,那曹操不就成了好好先生了吗?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才,曹操是如何把握用人这个度的呢?曹操用人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为您细品曹操的用人之术。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责编: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