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网评:把相声还给百姓
央视国际 (2003年03月05日 15:55)
没规矩不成方圆——说说《马路情歌》
网友:wuhuabushuo
客观地说,《马路情歌》确实不错,无论是主题、立意、表演以及一些舞台技巧的运用等,都体现了推陈出新的特点。尤其是,通过名人、名家,以特殊的表演方式,出现在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大型晚会上,其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独具匠心的创意,就极具运作中的许多新卖点。但仅此便称其为这是创新中的相声,并推崇为相声中的极品的话,恕我直言,那未免就太牵强附会了,甚至也显得过于偏颇些。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人们并不反对艺术作品创作或表演上的观念更新,但最根本的是,所有的创新是万不可背离物质的本色的。否则,那种创新不仅会不伦不类,或许还完全有可能扭曲事物的本来面目的,使是非颠倒。譬如说,把面包中间夹上一片火腿,虽然仍然称其为什么“包”,而且口感也非常不错,甚至还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它毕竟已非纯正的面包。即便就是它还有些面包的感觉,甚至有人还可以把它当作面包中的精品,但谁人又能承认它是真正的面包呢?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马路情歌》虽具有相声艺术中的一些特点,但如果我们抛开传统的人文情结,综合作品在表演过程中的总体视、听效果,特别是结合我们在日常广播里的欣赏感觉,即便我们使劲地生拉硬拽,或许也仍然不能不说,某种程度上,它似乎与面包夹火腿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假如我们非得要体现出它在相声艺术中的价值,并让它跟相声沾上边的话,以我之见,称其为相声剧可能更贴切些、更准确些。您认为呢?以上的“无话不说”,您千万别见怪!
把相声还给老百姓——评点《新扒马褂》
网友:heidianzhanggui
在第二届CCTV全国相声电视大赛的颁奖晚会里,《新扒马褂》不好。其原因有三。
其一:是让人觉得远。相声本来就是平民艺术,那些炙手可热的好段子都是描述平常百姓的,平民生活气息浓郁,让人觉得离自己很近、可信。原来的《扒马褂》有不少名家都说过,听起来很亲切也有味道,借衣服穿,老母亲嘱咐朋友在外多照看着点儿子,都很有生活气息,觉得可信。可是这个新扒马褂一上来就是“宝马车”,让人觉得有显摆的意思,一开始就让人觉得远。感觉台上是一个百万富翁,两个傍富翁的门客在那闲得发慌。作为我这个普通观众很难对这种富人的口争舌斗感兴趣。《朋友》里有一段相声演员说表演时的穿着打扮问题,不记得是谁了,说戴手表都是忌讳的,怕在观众面前显摆造成效果不好,这个新扒马褂照此对比,算是犯了相声表演的大忌讳。
其二:是拖沓。这个段子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多饶了好几个弯(印象中),没有适可而止。到最后我家就剩我一人在看,其他的人都打哈欠要睡觉。
其三、是人物没特点。这个段子的重点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借车人的窘态的刻画,想解释一时又找不出词,绕着绕着碰见“救命稻草”。但是侯耀文这个角色刻画我觉得没有找出感觉来。一点委屈劲都没有,甚至比师胜杰这个人物还冲,一点也不能博得观众的同情,自然也不能让观众在心里跟着他一块使劲。
相声应该是平民艺术,我想怎么变也不能改变本质。相声节目之所以出不了新,我看归根到底都是不能从平民角度出发,该讽刺的不敢(或者不能)讽刺,生活气息浓郁的吧,基于大牌相声演员的生活氛围又演不出效果来。 现在听相声,只有回味些老相声录音,品品味道,听听技巧。还真的有点听京剧的意思。朋友都说我:“哟,你多大年纪,怎么就听相声了啊!”
相声不是杂耍
网友:风宗哲
现在,许多年轻的所谓相声人,将相声这们原来精品艺术搞成了杂耍。
在我印象中,相声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或者文字)艺术,并不需要华丽的动作。假如为了追求动作之快感,倒不如去看杂技。
每门艺术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不能突出其特点,而一味哗众取宠,必将使相声这们古老艺术更快的退出历史舞台。相声的改革是必要的,在印象中,冯巩与郭东临的《吃包子》就不错。但后来佳品不多。
目前相声届的有些演员,可以说是:相声演员杂耍耍的最好,杂耍演员相声水平最高。这样的演员不适合相声职业,他们加入相声界,真是中国相声艺术的悲唉!!!
我相信,中国相声(而不是杂耍)的明天会更好!!
相声应该是幽默的
网友:金色波罗花
我其实是很喜欢相声的。不过,越来越不喜欢新相声。新的相声太浮躁,常常是人为的逗乐。其实相声艺术的魅力在于它的幽默(当然和讽刺密不可分)。幽默讽刺当然会让人发笑,可是笑过后总能让人久久回味。
现在的很多相声把逗人发笑作为相声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或者说表演效果,其实是本末倒置了。要讲逗乐,相声肯定是超不过小品。说到底,相声始终是门语言艺术。它必须充分利用语言的表达效果,在适当融入其他的艺术成分,配合适量的肢体、表情进行表演。
现在,却刚好相反。相声表演中的种种语言运用手段,尤其是“抖包袱”,越来越江河日下。很多包袱,还没抖呢,观众已知道了。当然,这也有表演上的原因。有的很好的包袱,由于表演者无法充分调动语言的魅力,完全被糟蹋了,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段子,老艺术家表演的效果总是要超过年轻一代。老艺术家们可是完全领略了语言三味的,知道用什么样的姿势、语调、语气等来表述。我觉的所谓相声的基本功,恐怕不仅仅是表演形式上的,应该还有其他的东西。我想,真正的相声应该是一种“冷幽默”,如果浮躁,只会陷入“恶俗”的境地。中国很多优秀的传统表演形式之所以后继无力,也许就和急功近利有很大的原因。
相声发展的关键是要植根于平民百姓当中
· 网友:wuhuabushuo
目前,相声作为一门语言艺术来说,至关重要的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语言表达形式,给人们以更多的欢乐和启迪。而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关键,那就是要坚持创作、表演,以及所反映的内容要离观众越近越好。一是在内容上,要最大限度地靠近社会生活,尽可能及时有效地揭示出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温情冷暖。二是在表现形式上,要最大可能地做到表演的平民化,在坚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同时,必须时时刻刻,力争使方式、方法真正的植根于平民百姓当中。
试想,许多传统的相声段子,为什么历经沧桑,至今仍然还能够经久不衰,百听不厌,其中最为得意之处,无碍乎就是它始终都是植根于平民百姓这块沃土。以侯宝林大师的《醉鬼》一段为例,它本身并没有直接揭示什么伟大的主题,但是作品当中所含盖的平民化内容,反映的平民化人物,以及平民化的表现方式等,无不使广大观众都深感其近在咫尺。尤其是经过表演大师高超的艺术处理,作品以从小处入手的方式所揭示出来的深刻哲理,足可以让人们在不尽的欢笑中,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启迪。而且更为难能的是,它独到的平民化特点,更使受益者多多。
再有,目前为什么作为后起之秀,并与相声艺术有异曲同工之特点的小品艺术能够一火再火,且精品不断,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或许就是这些作品当中的绝大部分,均反映了平民化的大众生活,而且紧扣时代脉搏,并随时随地地揭示着时代的个性化人物。因此,它既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时也获得了观众的好评。近期出现的相声段子《挑战主持人》之所以能够不大不小地火了一把,似乎也是这个道理。其作品本身的平民化,看其不扬,而且构思也并不新颖,但是表演的笑料百出中所揭示出来的种种道理,不仅让观众们在忍俊不止中浮想联翩,而且也让观众的思维在跳越中得到了升华。
纪念马三立
· 网友【猫咪mm】:一代大师,流芳千古;音容笑貌,铭记心头!人乘鹤去,余音犹存;百年之后,后继何人?
· 网友【恐龙大婶】:缅怀大师 继往开来——大师仙逝是自然法则,后来者能够传承大师的衣钵并且发扬光大是对大师最佳的缅怀方式。
(编辑 晓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