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头上一封来信中有这样几句话:“我夫妻恩爱、孝敬公婆、身体健康、在工作上年年先进受表扬,我怎么会有这么一个孩子呢?老天爷真是太不公平了……”
像这样的来信,我收到的太多了。
我从1975年开始从事智力落后儿童方面的工作,迄今已二十多年了。1986年办了一所对智力落后幼儿的教育训练幼儿园,接触过许许多多有智力落后孩子的家长,有不少还成为亲密的朋友,他们愿意向我倾吐心中的苦闷。我非常同情他们的遭遇,也常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面对现实,正是人生。
智力落后儿童家长,或多或少有心理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迷惑不解
在刚得知孩子是个“弱智儿”时,紧接着来的心理问题就是迷惑不解:
“我和爱人不是近亲,怎么会有这么一个孩子?”
“我孕期和生产过程都很正常,孩子怎么会不正常”
这些家长往往不相信某个大夫、某个医院的诊断,抱着孩子四处求医,总希望原来的诊断是错误的。少数家长还希望吃几付药、打几次针就好了;
有负罪感
在“承认”孩子是弱智儿以后,许多家长认为自己“有罪”,是前世做了孽,今世受到上天的惩罚:
“我对孩子来说是有罪的,我把他生下来给了他这么悲惨的一生,我真是罪大恶极!”
有这种思想的人多半是迷信思想比较严重、知识文化比较低的人;
自卑、羞愧
这些家长特别怕别人问起孩子的事:
“我觉得低人一等,好象做了亏心事似的,不愿意说孩子的事”
“别的人在旁边指指点点,我就觉得羞愧难忍,非常痛苦!”
这些家长往往文化程度比较高,他们有工作,要接触社会,但这个孩子使他们觉得不能与别人平起平坐,自卑、痛苦。
愤怒、不公平
家长认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把这种事“安”在自己家里,怒气填胸,片刻不宁:
“几年来,我被孩子搞得心力交瘁,容颜苍老,心里愤愤不平,为什么?为什么这事轮在我头上”,这些家长心里总憋着一股怨气。
焦虑、烦燥
孩子的教育、生活、医疗、自己的工作、前途,无一不在思考之列:
“这一切都不是孩子的错,我应该承担责任,应该全力帮助他活得好些,但,我怎么做才能达到目的呢?”
“我为他已经放弃了个人的全部兴趣、爱好,对我所钟爱的事业也难倾心尽力。最使我担心的是我死了,他怎么办?我整天为此事愁烦。”
这几乎是所有这类家长共同焦虑的问题:自己去世了,孩子怎么办?
寂寞、孤独
总想躲藏起来,远离人群,结果受着孤独的煎熬:
“我不想见人,怕人耻笑。”
“谁也不来我家,他们都不和我亲近。也好,免得伤心,我总是与人不同。”
往往家里有客人来,家长就把孩子藏到厨房里,等客人走了,再让他出来,久而久之,也就很少来人了。寂寞、孤独笼罩着家长的心;
悲伤、无望
常以泪洗面,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绝望:
“我为这孩子心都操碎了!”
“当我得知孩子是弱智儿时,我感到是世界末日来了,天地是一片黑暗,我好像掉到无底深渊里,无法自拔!”
“闻知孩子患了不治之症时,我家哭声一片。”
“面对着一个五六岁的、但不能交谈的孩子,我是多么悲伤!”
溺爱无度
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快乐,包括为他做一切事情,怕他接受训练“受罪”:
“孩子已经这样了,让他高兴一点吧!别训练他吃喝、穿衣、大小便了。”
“什么都不会不要紧,只要他快活!”
“还学习什么?现在这样就够可怜的了。”
情感障碍
家庭成员对孩子感情不一样:
“孩子他爸常常发脾气,要不就是社闷气,一言不发,碰到这个情况,我对孩子就更加怜爱。”
“他的爸爸妈妈都不喜欢这个孩子,对他很冷淡,我们(姥姥、姥爷)总是把孩子搂在身边,尽量给他温暖,给他爱抚。”
情感障碍往往导致家庭不和,不稳定因素增加。
在我二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也接触到一些智力落后儿童的家长,能正确对待这个现实,夫妻感情更好,全家更合作,互相支持,以共同把这个孩子带好为目的。有一位家长甚至把她那个智商属于中度落后的孩子教育得能跟上普通小学五年级大部分的课程(除数学外)。在这个家庭看不到互相责怪、看不到怨气,所见到的是父亲慈祥的脸,听到的是家长充满爱心的语言和教育的言词,孩子懂礼貌,能管理自己的生活,只是学习上迟缓些,他们的家庭一样也充满了幸福。
有了一个智力落后孩子,生活上的确有不少困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有智力落后孩子的家长应该积极的进行心理调适,这样对孩子才有利。
首先在心理上正视现实
智力落后的产生有许多原因,有的可以预防,有的到目前为止科学界还不能预防。最重要的一点要从心理上正视这个现实,打起精神,给孩子最好的教养条件。正视现实是基础,而总是寻找原因、焦虑、压抑、愤怒,都是不必要的,因为于事无补。
其次,应该让孩子尽可能地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
智力落后儿童,首先是一个儿童,他应该享有儿童的一切环境,包括生存、受教育、受保护、受抚爱的权利,其次他才是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包括医疗、营养、特殊教育等。正是因为他是一个儿童,是家庭的一分子,所以家庭有什么活动,如围坐闲谈、看电视、亲朋来访等,他都应该尽可能地参加,绝不要把他隔离在厨房或其他地方,剥夺了他接触社会的权利。有时家里人要上街、到公园、甚至短途旅游,也应该尽可能地带着他同往,因为愈隔离,他就离社会愈远,长大了更不能适应社会。
第三,不要溺爱,应该理智地爱
许多家长有负罪感,心理压力很大,总想让孩子舒服一些,把最好的东西给他,甚至替他做一切生活上的事。不让他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去厕所大小便,甚至抱来抱去,以致他五六岁了,还什么都不会呢!经验告诉我们,这些生活上的事对于绝大多数轻度、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甚至重度智力落后儿童来说都是能够学会的,再说,孩子自己有了一些能耐,他的自我价值就会提高,成人的鼓励和赞扬,又会促进他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一种良性循环,是极有意义的,这样的爱是理智的爱。
第四,重要的是为孩子寻找一个受教育的环境
当孩子的落后情况一经诊断,就要想尽一切办法为他寻找一个学习的环境。当然,有这类教育机构最好,如果没有,也可以通过所在的社区帮助,组织起三五个智力有些落后的儿童,成立学习小组,一天在一起两三个小时,由家长轮流当老师,教一些生活上的用语,程度好一些的孩子可以看图识字、说儿歌、听听音乐,做些游戏,大一点的儿童学学做家务的“本领”、简单的清洗工作等。学习,是使儿童成为社会人的必经之路,正常孩子是如此,弱智孩子更是如此。
第五,社会应该给予这类家庭以同情和爱,帮助他们从紧张、焦虑、自卑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应该教育公民在公共场所尽量提供帮助,不要围观,不要躲避,不要把他们特殊化。在接受这类家长来心理咨询时,要更热情地接待,要安慰他们,帮他们为孩子的教育、安排想办法,使他们找回自尊、建立自信。
(原载《心理与健康》1999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