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国外已有大量研究证明早期干预对智力发展迟缓儿童十分有益,为将这种方法移植于我国,以满足我国智力落后幼儿的需要,我们开展了学龄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干预。
20名来自新运弱智儿童养育院的2—7岁幼儿作为被试者。其中14名男孩,6名女孩;智力在“三分法”上,轻度落后者3名,中度者9名,重度者8名。
此项工作从创办北京新运弱智儿童养育院和编写一套早期干预教材开始,经过一年多的训练,85%的儿童在智力、语言、社会技能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训练中主要使用了三种教学手段:课堂教学、集体游戏和个别训练。
实验教学证明:所用的三种方法各有利弊,缺一不可。三者艺术地结合使用,效果最佳。
课堂教学时,儿童的意识明确指向教师的语言和演示;同伴对教师教学的反馈以及教师对儿童反应的及时强化,容易激发起儿童的学习热情;为胆小的儿童提供了良好的集体环境,使他们感到安全。但是,课堂教学难以照顾个别差异,且部分儿童的喧闹对教学有干扰。
集体游戏时儿童可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同伴,可增加与不同儿童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其社会意识和社交能力,且儿童不那么紧张,但往往因缺少教师的积极组织,儿童彼此易厌倦;活动的内容贫乏;易出现强欺弱的现象,且语言重度落后者也无法参加。
个别训练时,教师对象单一,教学计划由教师与作者共同制定,适合各个儿童水平,且教师熟悉每个儿童的能力水平,可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取得最佳效果。每次教学均有详细记录,教师便于掌握儿童细微进步,及时强化。但在个别训练时,无同伴促进,儿童注意力容易分散,若计划不恰当,则难以取得效果。
我们的实验重点在语言训练,因被试绝大多数有语言障碍,特别是说话,几乎只有三四人能开口讲简单的句子。
儿童学习语音(说话)的难点有:
(1)不会模仿教师的语音;
(2)学习语音也很困难,在学会相当数量(约100个)的单音字以前,学习新单音字在时间次数上并无减少;
(3)连发二音节很困难,往往只重复第二个音节,但如学会了,再学连发三个音节或四个音节时则较容易。
我们使用过的训练语言的有效方法,归纳起来有:
(1)着力教会儿童模仿口形;
(2)“听后指”:让儿童注意听教师说东西的名称,再指叫这个名称的实物的图,如听到是说:“白兔”,在图画书上指着白兔的图;
(3)“指后说”:教师指出图上一物体(如勺子),要儿童说出该物名称;
(4)用教儿童“识汉字、读字音”的方法,训练儿童发字音。在学会100个字以后,再用单字组句。此法效果显著,绝大多数儿童学字音的兴趣很浓厚,教学十个月后,最多的可识90—100个字,最差的10—20个字,平均40—60个字。
智力落后往往伴随着心理行为障碍,在幼龄儿童那里也如此。调查表明,20名被试儿童均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心理、行为障碍,总共有23种,平均每人也4—5种,其中10种较普遍。它们是:感觉迟钝、打人、反复一事、不合群、注意力分散、固执、过份胆小、破坏东西、好哭、遗尿等。障碍最多的一人有12种,最少的有一种,半数左右儿童的这些障碍在一年训练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克服。
总结一年的教学,我们看到除儿童个人自身特点外,还有如下一些因素与学习有关,如:安定而刺激丰富的环境;亲密的师生关系;儿童对环境较好的反应性;学习任务分小步走;教学中教师对正确行为的及时强化等等。
(原载《光明日报》1988年7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