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大赛介绍     大赛侧记     大赛花絮     参赛选手     大赛评委         



调和


  1、《吕氏春秋》中对于五味调和的论述成为中国饮食烹饪最早的“教材”,这次节目的制作也没有离开老祖宗留下的基础知识。

  2、做菜离不开五味调和,由于本次节目的特殊性,调和成为节目成功的关键。

  与青岛电视台、中国烹饪协会的友好合作,互相配合,取长补短……

  两套电视制作班底取长补短。由于大赛是脱胎于“满汉全席全国电视烹饪擂台赛”,基于与青岛电视台一直的合作基础,这次大赛选择了在北京整体策划,在青岛完成录制的方针,所以其间的衔接工作异常重要。4个月里,从没有觉得青岛这么近过,先是青岛电视台的主要创作人员频频赴京参加整体策划会,再是我们的各环节负责人员分别去青岛在日常“烹饪擂台赛”的录制过程中实验新的拍摄方案,记得不少时候打电话都在问对方,谁谁谁什么时候到,去趟青岛,就跟去趟通县似的,更不要说电子邮件和传真的频繁接触了。渐渐的,大家的称呼变了,“老大(青岛方面负责人)”、“姐(所有30岁的女同志)”、“兄弟(当然是男人间的称呼)”、“亲爱的(需要对方协助时的习惯用语)”,听的出来的亲切,却没有什么懈怠,只有越来越多的彼此的尊重和信任,因为在这样一个过程里,我们清楚的感觉到了青岛的合作伙伴们对制作烹饪节目的经验,相信他们也感受到了我们对大型节目设计的智慧,没有什么比彼此需要更能增进合作的友谊的了。在这样一个亲密接触的时期里,经济部王进主任和韩清主任也亲赴青岛与青岛广播电视局邹伟局长进行了更为实质的沟通,一个主题“双方取长补短,全面配合”,领导们从上层确保了合作环节的通畅,已经为顺利拍摄奠了基,两个台的同仁,真实的走在了一起。

  特殊的“导演组”。每天9点,大赛的导演群体准时到达现场,开始了下午录制的准备工作,其实,早在一天亮,就已经有一个特殊的“导演”团队开始工作了,他们不是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而是由烹饪协会副会长高炳义先生带领的厨师小组。他们的工作是准备一类大赛特殊的道具--菜品:首先是原料,他们要在当天选择最新鲜最好看的原料摆放比赛所用的原料台,这里面可有两个重要的要求,一是要让厨师满意,因为厨师要对原料进行加工,为他们准备东西一定要专业,二是要符合电视观众的要求,也就是拍出来一定要好看,所以,他们会找遍青岛的菜市场,买齐5种颜色的甜椒,也会对一些特殊的原料进行专业的提前处理。而对于在比赛中需要的成品菜,他们更是得按照大赛题目的需要,算好时间,自己入厨烹制,色香味意形,哪些是题目表现的重点,他们都自有分寸。为什么做烹饪大赛难做,因为在专业上不仅需要有人把关,更需要有人进行专业的操作准备,所以,做烹饪大赛一定是有两个“导演组”的。

  融合文化差异。因为是全国比赛,当然不能少了港澳台选手,不过,在比赛进行中,因为彼此的文化背景不同,也出现了不少有趣的事。采购原料成了他们最费周折的过程。来自中国台北的吴文智先生要买的一种调料植物叶子在台湾叫"九层塔",但在大陆却不知道叫什么,市场上买不到,也打听不到,非常着急。大家决定先从资料下手,查《食经》、搜《本草》、一本本一页页,请教专家、询问高厨。最后都无功而返。正在山重水尽之际,突然想到叫法不同,模样应该是一样的,好!上网查图片,嘿!真是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蔬菜基地网查了出来,原来,在内地我们叫它紫苏叶!吴先生终于买到了他的“九层塔”,我们也松了一口气,类似的事还发生在了香港的梁耀光先生身上,当然,这都是一些小事,不过自此,大家对这种文化差异都发生了兴趣,大赛间歇内地的厨师纷纷和港澳台的厨师进行烹饪技法和观念上的交流,大家在彼此了解和理解的过程中,文化的融合成了比赛以外最大的收获。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