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住房制度改革 经济适用住房 商品房 社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住房制度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说:“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十年巨变:比较出的心情
1991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7平方米,2002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突破21平方米,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中国住房短缺的时代宣告结束。到2001年底,中国城乡住宅竣工面积已经达到13亿多平方米,房地产业已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产业,去年房地产业为中国GDP增长率的贡献约为两个百分点!
房改变迁:挑战“老观念”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老百姓根本不用自己花钱买房子,单位分房几乎是城市居民的唯一房源。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考虑城市建设住宅分配房的一系列政策;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兴起了中国房地产业的热潮;1998年起,国有单位全部停止实物分房,实现住房货币化分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住房制度的改革,使住宅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消费热点。
与此同时,从1990年到2002年中国土地经历了两次制度改革。第一次改革实现了地产商品化;今年7月1日开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改变了土地商品化但没有市场化所出现的不公平竞争和腐败的现象,使中国房地产走向更加健康的道路。大力发展面向大多数居民——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住房,成为我国住房发展的重点和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
房地产发展的有限放开——商品房的出现,引起了人们住房形式上的各种变化,老百姓的观念更是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前一辈子能有一个安稳的住处就足够了;后来则是希望能有一份安定的工作,单位要能解决住房,就很心满意足;而现在,随着福利分房的取消以及住房分配制度的结束,百姓买房成了居家一件非常大的开销。最初,人们总是先攒钱,等到钱够了再买房;随着贷款买房政策的出现,人们开始逐步树立先消费、提前消费的观念。同时人们购房不仅注重住房的大小,住宅区的环境、配套设施更为人们所关注;服务、学校、医疗购物等相互融合的成熟社区逐渐风行。“公寓”、“社区”、“公积金”、“按揭”、“转按揭”等名词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
远景规划:“居者优其屋”
专家分析,中国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可以概括为转制、转轨、转型三个转变。
首先是转制,房地产业发展进入了高利运营阶段,从1999年开始使用住房公积金以后,中国房地产投资、竣工面积、销售面积都保持20%以上的增长,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仍然保持32%;其次转轨,是指中国房地产市场迈入一个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空间;第三是转型,中国住宅产品跨入了产品更新换代的时代,百姓正由“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的方向迈进,过去买房子买的是面积,现在买的是环境、文化和服务。
为使城市建设更趋于合理化、规范化,我国政府今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城乡规划的监管。同时,我国的住宅建设更加注重人性、生态和环境保护。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里,住宅建设取得这样的成就非常了不起,它不仅是对中国人民,对全人类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现在美国的住宅产业占美国GDP的17%左右,中国只有7%左右,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十六大的召开,将成为我国住房建设进一步升级的强大助推器。
由此进入央视国际国庆特别报道《十月 感受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