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呼机 手机 CDMA 信息消费
“没事call我”、“有事打我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上网了吗”……成了先后几个时期流行的经典口头语。随之而来的是“信息就是效率”、“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如同衣食住行,信息消费已是中国百姓工作与生活的重要部分。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位居外贸出口第一大户,名列世界第三。
1892年,当第一批2000部爱立信电话从瑞典运抵上海时,国人将这种带手把的洋玩艺误称为“咖啡研磨机”。曾几何时,电话一度是达官贵人享用的奢侈品,是一种身份、地位和特权的象征。18年前,无线寻呼进入中国,一时,腰间别一个呼机是件值得炫耀的事。“call我”也曾经是最流行的告别语言。几年后,第一批“砖头式”手机进入中国市场,身价高达数万元,拒普通百姓于千里之外。那时,手机成了少数先富者炫耀财富的工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电话早已不再稀罕,就像彩电、冰箱一样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用品,在城里,“一户多机”日益普及。都市街头、学生公寓、山乡民居、草原蒙古包……电话的铃声随处可闻。
寻呼机、手机、商务通也放下“架子”,不仅价格走向平民化,而且变得越来越小巧精致。手机上网成为新潮,互联网被装进了口袋。从三资企业的白领到进城揽活的打工仔,从穿梭于城市之间的商务人士到沉醉在名山大川的游客,从雪域高原的喇嘛到撒网南海的渔民,从驻守北国边陲的哨兵到远征南极的科考队员……都能享受到现代通信所带来的便捷。信息时代曙光初露,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看重信息的沟通和感情的交流。
呼机:富贵浮华始散尽,重整河山待后“生”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大力发展通信事业尤其注重电话网络的建设,公用电话和私人电话随之激增,在一些大中城市,公共电话亭随处可见。电话业的发展带动了无线寻呼的发展。
在当时直至后来的一段时间内,无线寻呼着实大大提高了信息沟通的效率,呼机也无疑给人们的感情交流带来了莫大的便利,也使其本身在当时一度炙手可热,成为时尚的标志和身份的象征。20世纪90年代初,一句“摩托罗拉寻呼机,随时随地传信息”家喻户晓。
无线寻呼自1984年进入我国,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第一家无线寻呼台。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寻呼用户数量逐年激增,寻呼业创造了10年的暴利时代。在1995年到1998年的4年间,全国每年新增寻呼用户均在1593万户以上。在其最辉煌的时期,全国经营无线寻呼业务的单位达5000多家,用户总数超过了8000万,年增长幅度曾高达150%。
然而到了90年代末,由于手机及其增值服务的普及,寻呼业务的增幅骤然下降,用户流失严重,业务急剧萎缩,2000年是中国寻呼业发展到顶峰的一年,此后便急转直下,中国寻呼业告别了暴利时代,进入了“冬天”。小寻呼台纷纷关门走人,大寻呼公司也在大幅度减员。有人统计,在2000年到2001年间,我国平均每天就有一家寻呼台退出市场。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止到2002年8月底,我国寻呼机用户仅存2500万左右,而即使是这一数字也依然处在不断减少的过程之中。
为了改变寻呼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局面,寻呼台在努力提高自身的“智商”,不断提供更贴近人们生活的服务,如双向寻呼、E-mail呼、“网络秘书”等,甚至还与电信部门合作开拓市场。同时,今后寻呼可以和因特网以及宽带网相互补充、支持,寻呼用户可以通过寻呼下载MP3,可以通过寻呼在线玩网络游戏,可以在笔记本电脑上通过寻呼的功能模块无线收发股票信息,看大盘走势等等。像联通寻呼很快又将推出呼叫中心、信息传递、手机寻呼两网通、双向寻呼等服务,如果你嫌呼机累赘,甚至还可以申请虚拟呼号!而像掌上电脑、GPRS手机等新移动终端的普及,更会让传统的寻呼业焕发生机。
手机:一代新“机”换旧“机”,“呼”方唱罢我登场
10多年以前,腰间别一个呼机是无上荣耀的事情;而现在,连上中学的小姑娘也会拿着手机说:“我现在很忙,待会儿再打!”
到底是谁将曾经如日中天、风光一时的呼机赶下舞台,打入冷宫的呢?答案是:手机!
自当初“棱角分明”的“大哥大”到今天“柔美可爱”的“小情人”,手机已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讯工具,它正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成为彰显自身个性、展示个人风采的最佳伙伴;其价格也已从“高不可攀”变得“平易近人”。手机正在取代呼机的地位,手机的一些功能已经超越呼机,而它的外观也更具特色、服务资费也越来越便宜,因此更多的人趋向“喜新厌旧”,频频“追求”手机,而把呼机“冷落”在了一边。
来电显示和短信传送同样是手机对呼机的巨大挑战。由于手机具有“来电显示”功能,有的低端用户干脆就把手机当呼机使,彻底淘汰了呼机。比较大的寻呼台,汉字机每年的服务费要400至500元甚至更多,而用这笔费用,用全球通可以发4000到5000条短信,用不带月租费的神州行或如意通,也能发3000条左右的短信,而且手机的增值服务要远比呼机的要多很多。据了解,去年中国移动手机短信发送量达159亿条,中国联通达30亿条,约合每个手机用户一年发送了150条短信。
CDMA闪亮登场
近年来,手机技术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被称为第二代数字通信制式的CDMA(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全称:码分多址)闪亮登场,成为通信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第一代GSM相比,CDMA具有辐射小、更精巧、话质好、保密强、网络容量大、系统升级更容易等优势。CDMA与GSM新一轮的竞争,将带给消费者更多一种选择,并使国产手机厂商与国外手机厂商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CDMA未来可以大大降低网络建设与运营成本,从而带来更具吸引力的价格优势。此外,CDMA的数字控制信道还能支持诸如卫星通信、多方通话、语音信箱等功能,可实现提供图像、视频和多媒体业务。CDMA可谓移动通信领域的后起之秀,前途不可限量。
PDA:身无彩凤双飞“E”,心有灵“息”一点通
“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濮存昕这句经典广告台词使我们在谈到呼机、手机的时候,又联想到了PDA(Personal Date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
1992年,美国苹果公司的斯考利等人提出了PDA概念:一种轻巧的掌上型计算机,个人信息管理是基本功能之一,主要靠手写及其它定点设备输入,有的具有键盘及有线或无线通信功能。
PDA让经常出差在外或移动办公的商务人士受益不少,随手掏出个PDA,轻轻一点,资料出现,方便简单——简单高效和功能齐全是消费者选择PDA的主要原因,同时更成为成功人士的一种身份象征。
2000年10月19日,恒基伟业的两位当家人张征宇和孙陶然在中国大饭店的新闻发布会上向媒体公布了一个足以震动整个掌上电脑行业的商务通A计划。“A计划”发布的一个月内,商务通的市场份额已经占据了90%以上。一时,几乎所有的知名IT、通讯、消费类电子厂商等行业的知名品牌都纷纷参战,抢占PDA市场,“降价”、“洗牌”之声不绝于耳,引发了2001年一场轰轰烈烈的PDA大战。掌上电脑在短短的两年内已经从一个高档的奢侈品成为百姓的生活必需品。
从今年1月起,中国PDA市场出现较大变化,具有手机红外通讯功能的短信PDA已经取代单一记事本型PDA,成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PDA正在逐渐超越记事本、电子词典和名片夹的角色,向一种新型的无线上网和通信工具转变。PDA的大屏幕、手写输入技术、海量存储和交互能力,弥补了手机的输入不便、处理能力有限等缺陷,因此,面对短信息市场的诱惑,各PDA厂商开始瞄准手机的缺陷,在完善自身产品功能的同时,推出了PDA嫁接短信的另一主流产品——具有短信群发功能的PDA。
对于未来PDA的发展方向,产品不仅要在心理上增加人们的满足感和趣味性,而且要在应用上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大量需求,提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效率,同时PDA产品作为无线终端具有极大的方便性。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将使PDA能够创造更有吸引力的、不可替代的解决方案。有人相信,终有一天传统的手机与PDA都将逐步消亡,取而代之的将是PIA(Personal Information Assistant,个人信息助理)。
以上所有的不断超越、不断变化,都基于我国电信业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拥有一个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信息通信网。中国在无线寻呼进入中国的18年间建成世界最大的无线寻呼网。到今年5月,中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5亿户,电话用户数及网络规模容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用户1.9亿户,与美国大体相当,移动电话1.6亿户,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电话普及率达到26%)。
同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也仅次于美国(互联网用户3755万户)。计算机的普及程度迅速提高,上网已成为许多普通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亿万中国人民正在日益广泛地享受着信息通信技术带来的种种便利。
中国的信息通信产业,已由当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一跃而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骨干力量。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垄断走向竞争,我国电信市场群雄并起、生机盎然。开放和竞争,带来了技术进步,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激发了百姓信息消费的欲望。无需等候,无需远行,现代通信和互联网将地球变成了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村庄”。信息消费,源于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发展需要;它超越了时空距离,拉近了人们的心灵,同时托起了一个巨大的朝阳产业。
由此进入央视国际国庆特别报道《十月 感受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