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青山处处埋忠骨


  

  高原上的滚烫记忆

  2000年“八一”前夕,青海省格尔木市人民政府为了纪念在解放和建设大西北中光荣牺牲的烈士,决定修建一座烈士陵园。当干事张华瑞将这一消息第一个通知姬建华时,姬建华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往事一幕幕又浮现在他眼前。

  时间要往前追溯26年,那是1974年,姬建华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七师中的一员,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和战友一起登上了青藏高原,开始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这条铁路计划从青海一直延伸到格尔木市。这些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们踏上青藏高原,一路行军一路高歌,道路两旁荒凉的景致在他们的眼中如同美景,战士们怀着强烈的愿望,要在西北高原上,把自己完全奉献给祖国。

  常人无法想象青藏线施工条件和生活条件如何艰苦。高原海拔高度3000米以上,在上面行走速度稍微快一点就会喘不过气了,更不用说要使尽气力施工了。另外,青藏高原的水源紧缺,战士们要专门开车到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外的地方取水,然后严格按照人头分配用水。这水要洗脸,洗衣服,洗完衣服水仍然不能浪费,大家将废水集中在一个大桶里,待它沉淀后,用来浇自己种的菜圃。

  高原的风沙时常来袭,搭建的帐篷往往被风沙卷上半空,有的战士拽住帐篷,结果和帐篷一起被卷上天,简直像空中飞人。风沙过后,绿色解放牌汽车被洗刷成白色……战士们自己编了一则顺口溜:遍地戈壁不见草,一年四季穿皮袄,一年一场风,从西刮到东。

  艰苦的环境中,战士们又从事着最艰难的工作──打隧道。打一个长度1200米的隧道耗去了战士们8年的美好年华。在高原气候反应中,一个个战士昏倒,口鼻流血。别的人手忙脚乱把他们从隧道中扶出来。可昏倒的战士一醒过来,又马上冲进隧道继续劳作。最多的一天共昏倒了30多人。这条隧道是战士们的血肉之躯筑成的。

  青藏铁路两旁埋葬着他们的忠魂

  让姬建华记忆最深刻的是和他要好的一个广东兵贺保全。贺保全入伍不到一年,身体瘦弱,年龄也算是较小的,却处处不落人后。隧道距离放水泥的工地有一段路,战士们要把水泥扛到隧道。一般人每次扛一袋,贺保全在高原上走路都直打晃,却一次扛两袋。一天在扛水泥的途中,贺保全突然一头栽倒在地,战士们赶紧围过去,把他扶起来,可此时贺保全双目紧闭,口鼻里全是鲜血,他已经永远地走了。

  在整理他的衣物的时候,姬建华从他的口袋里发现一封没有写完的家书:

  “亲爱的爸爸妈妈,您们好吗?我正在祖国的大西北修建青藏铁路,虽然条件没有家里的好,但是我仍然会克服困难,好好干的。我要让领导放心,争取早日成为中国共青团的一员……”

  看着这封信,战士们一个个痛哭失声。

  在铁路的两旁,长眠着很多像贺保全这样年轻优秀,为建设铁路而牺牲生命的战士。

  房山英是来自贵州地区的苗族小伙子。他个头不高,长着一张圆圆的娃娃脸,很可爱。房山英的家里很困难,他很感谢部队的培养,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部队好啊,又给衣服穿,又给大米饭吃,还发零花钱,我真舍不得部队。”他是炊事班班长,每天负责喂猪、做饭。做好了饭,他总是站在食堂门口,一边用围裙擦着手,一边心满意足地看着战士们香甜地吃着。他也有很严厉的时候,如果发现谁把米饭掉在地上,他会非常气愤地指责对方浪费。这米来得很不容易,是部队的运输车从青海、从西宁经过长途跋涉运过来的,房山英把米视作宝贝。战士们对于他这样的指责从来是默默接受,真心地承认错误。

  这一天,如同往日一样,房山英站在食堂门口看战士们吃饭。突然西北边涌来黑压压的一片风沙,速度非常快。连长一看,赶快指示战士们手拉着手站起来,保护武器。连长的话音还没有落,沙尘暴已经到了,战士们手拉着手站稳,等风沙过去。可风沙过去后,不见了房山英的身影。战士们发疯似的四处寻找,扒开了沙堆,露出了房山英的身体,他的手里还拖着一袋大米。战士们知道他是要保住这袋大米,自己没来得及逃离。无论战友们怎样对着他哭喊,却再也听不到他爽朗的声音了。

  青藏高原留下了战士们的汗水,留下了他们的青春,同时也留下了那么多战友的生命。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一共牺牲了64名战士,这些战士都是就地安葬的。

  一个曾经为修建青藏铁路做出了贡献的副营长,在他的癌症晚期,提出最后一个要求:“一定要把我的骨灰带到青藏铁路边上埋葬,我活着没有修好青藏铁路,死后也要看着我的战友们把青藏铁路修好。”

  沙丘是他们的躯体 高原是他们的纪念碑

  1984年,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姬建华和战友们脱下军装集体转业,被分配到铁道部第17工程局工作。离开青藏高原的那天,姬建华百感交集,在团政委的带领下,他们来到长眠着64位战友的青藏铁路旁。香烟的烟气袅袅升起,一杯杯美酒洒在地上,姬建华和战友们郑重许诺:战友们,我们就要离开你们了,就要离开这片高原了。等将来生活安定下来,我们一定回来重新把你们安置好,让你们的灵魂有一个归宿。

  时间一下子又过去了17年。

  姬建华一听说青海省格尔木市人民政府要修建一座烈士陵园的消息,马上想到了自己那64位牺牲的战友,他马上赶往青藏高原,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找到战友们的遗骨,将他们更好地安葬在烈士陵园。

  因为战士们牺牲后都是就地掩埋,埋葬的地点非常分散。姬建华和一同前往的张华瑞商量后,决定先找一些集中的埋葬地。可是眼前是一个一个的沙丘。当年他们埋葬战友时,只是做了简单的标记,在每座坟前立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铁道兵第几师第几团几连战士某某某。20多年风沙的侵蚀,以前的墓早已被吹平了,又在别的地方形成新的沙丘。姬建华和张华瑞面面相觑,呆立在这些绵延起伏的沙丘前。战友啊,战友,你们究竟在哪里?

  凭着记忆,姬建华带领民工在一个地方开始挖掘。这里曾经埋葬了6具战友的遗体,总会找到一具的,而找到一具就会找到另外几具,姬建华心想。然而挖了大半天,什么都没有发现,换个地方继续挖,仍然没有结果。姬建华的心一阵一阵发紧。一天过去了,一丝线索都没有发现,民工们开始泄气,渐渐没有了积极性。姬建华只好自己动手挖掘,心中有个愿望,哪怕是找到一具战友的遗体,也是实践了对战友的承诺。青藏高原的夜来得很迟,似乎是为了给姬建华更多的时间。突然,他在一个挖开的沙坑里看见一颗五角星,姬建华顿时像疯了一样,猛扑到沙堆上,双手颤抖地捧起它。久违的五角星!一定是战友的。捧着五角星,姬建华的眼泪“哗”地一泻如注。

  姬建华和张华瑞捧着酒,在埋着五角星的地方洒下,声嘶力竭地呼喊:“战友们,你们在哪儿啊,我们来接你们来了,你们就显显灵吧,显显灵吧!”在空旷的沙漠上,风将他们的呼喊传向远方。

  在发现五角星的地方,姬建华疯狂地挖着,怕伤着战友的遗骸,姬建华拒绝使用工具,沙土将他的双手磨得鲜血淋淋。

  然而,一直没有出现奇迹。

  姬建华的心里非常难过,他知道战友们的血肉已经和整个沙漠融在一起了,高原就是他们的纪念碑,眼前的沙丘就是他们的身躯。姬建华难过地扑在沙丘上,失声痛哭,泪水浸进沙丘,姬建华希望远在天国的战友能读懂他思念的心。

  最后,姬建华做出了一个决定:从当年掩埋战友的地方捧一把沙土,以此代表战友的身躯,送往南山口烈士陵园。再把64位战友的名字镌刻在墓碑上。他想他的决定也代表了烈士们的心愿,如果他们在天有灵,一定会安息了。

  姬建华从每个烈士牺牲的地方收集一捧沙土,和那个五角星一起埋在了南山口的烈士陵园。每个烈士的名字都刻在了墓碑上,上面写着:铁道兵部队为修建青藏铁路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

  姬建华为这些牺牲的战友们奉上了一首诗:“长眠在这里的战友啊,你可曾想到,今天的我已经脱下了军装,摘掉了帽徽。坚守在这里的战友,你可以看到,眼前的我依然一身正气,满面朝晖。我来看望你,没有眼泪,没有伤悲,征途上抖出一身正气,一身军威。脱下军装,我拥有战士的肺活量,摘下了帽徽,我依然是军旅的里程碑。”

  目前,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仍然在紧张修建中。二期工程比一期工程更加艰苦。埋葬在铁路两旁的战士们一定能够亲眼看到青藏铁路通车的那一天。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