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知识青年,现在的国家医疗队队员,怀着感恩的心情回到了北大荒;当年的老兵团战士,现在的白内障患者,执着地固守着这片黑土地。在这片令人魂牵梦萦的神奇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动人故事。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是如果我们的眼睛上蒙上了灰,我们就难以和外面的世界有所接触。据了解我们国家有白内障患者450万例,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为此,由中国残联、卫生部
国际狮子会共同发起的“视觉第一 中国行动”,希望能够在我们国家实施250万例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让他们摆脱病痛重见光明。
今年三月,“视觉第一 中国行动”国家医疗队的专家来到了东北边疆的黑龙江垦区,帮助那里的老军垦战士,知青还有他们的家属做复明手术,让他们重见光明。我们《公益行动》的记者也跟随国家医疗队来到了最边远的农场,记录下了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在飞往哈尔滨的飞机上,我们认识了来自北京顺义眼病防治中心的主治医生降丽娟,这次她是作为国家医疗队北京分队的队长飞往黑龙江的,能到黑龙江垦区为北大荒人做复明手术,降丽娟显得格外激动。原来在60年代降丽娟曾作为知识青年参加过内蒙古的生产建设兵团,回忆当年,降丽娟情不自禁地拿出当年在生产建设兵团的照片,对我们说,那时他们都十七、八岁,就跟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似的,雄心勃勃想去了边疆之后,就扎根边疆,既然让去亦兵亦农,咱们就既保卫边疆又当农民。
降丽娟说她不仅带着过去的照片,还带着一个心愿来到了北大荒。
为什么一提起黑龙江北大荒,就总会让一些人激动不已,那里的黑土地,到底蕴藏着什么神奇?北大荒为什么会让这么多人魂牵梦萦?
由中国残联、卫生部、国际狮子会组派的国家医疗队,为地处东北边疆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施行复明手术,可以说这是黑龙江农垦总局成立近50年来的第一次,垦区的领导十分重视。由中国医大第一附属医院,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及辽宁省人民医院派出的眼科专家分别组成1、2、3分队,降丽娟带领的北京分队为第四分队。医疗队将兵分四路,前往各个手术点。也许是在飞机上我们结识了降丽娟,我们摄制组一行4人,决定先跟随第四分队进行采访。
常言说,黑龙江有多大,黑龙江垦区就有多大,因为垦区大大小小的105个农场分布在全省的48个地区,总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
降丽娟带领的第四分队,将要去的是北安分局。一路的颠簸,使降丽娟的助手李艳凤因不适而呕吐,而人到中年的降丽娟倒显得没事儿。
由于垦区自身手术能力不强,患者大多贫困,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过调查垦区有可以通过手术复明的白内障患者近3000名,这就是说每个医疗分队要完成的手术任务至少是500到600名。
北安分局派来迎接医疗队的是王莲茹,当年她也是插队的知青,可能因为共同的经历,使她和降丽娟很快就熟悉起来。降大夫向王莲茹讲了她的心愿。原来离开北京的时候,降丽娟的表妹一再叮嘱她一定要到自已当年插队的生产建设兵团鹤岗去看看。然而鹤岗离北安很远,心愿不能实现,降丽娟显得有些失望。从哈尔滨到北安的行程将近5个小时,在快到北安的时候,大家因疲劳而睡着了。
下午2∶30,我们和医疗队的专家终于到达了农垦北安分局中心医院,这个医院在北安市来讲
可以说是条件最好的医院,但是整个医院没有眼科,对于眼科专业医护人员也就更无从谈起。这次是第一次迎来国家医疗队,整个医院像过年一样。
为了手术顺利进行,北安医院的工作人员表示会竭尽全力配合国家医疗队。几百人的手术即将在这里完成,他们面临的可不是一场轻松的战役。
手术用的手术镜是降丽娟从北京带来的,这台手术镜曾伴随降丽娟去过广西、西藏、陕西为那里的贫困患者实施复明手术,那么今后的几天降丽娟将为北大荒这么多的老垦荒战士和他们的亲属做手术,谁也不知道手术是否会一帆风顺。
黑龙江垦区北安农场有土地380万亩,人口近20万人,其中有经过筛选需要进行白内障复明手术的人有300人。手术的第一天。医院里挤满了从各个农场赶来的白内障患者以及他们的家属,
他们需要在北安分局中心医院进行最后的检查,如果检查合格的话,就能马上进行复明手术,重新见到我们这个清晰的世界。
我们的记者来到了筛查等待室,在那里我们见到了一位老人,当地的干部告诉我们,他曾经是一名农垦战士,他叫石宝仁。老人很开朗,热情的和我们攀谈起来,石大爷告诉我们,他们来得早,他们的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了四个连,石大爷带着一个营来到二龙山,后来有的老兵回去了,有的调到别的地方了,可是石大爷不愿意离开,他觉得北大荒是个好地方,在这地方土亲、人亲、山更亲 。
当天下午快下班的时候,大爷还没有检查上,只能回家,明天再来。石大爷热情的邀请我们去他家坐客,我们应邀来到了二龙山农场。二龙山地处小兴安岭南麓,这里土质肥沃水草丰茂,石大爷告诉我们,当年这里是一片荒凉,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青年干部教导第一团的官兵,来到这里驻扎垦殖,他们披荆斩荆历尽艰辛拓荒造田,1952年 部队就地集体转业,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北安农场。石大爷从朝鲜回国后带着妻儿老小来到了这里,那时他指挥的是一个营,光阴似箭 ,一晃50年过去了。石大爷拉着我们去看当年的老照片,也许是眼睛不好,石大爷看起来十分费劲,但他还是看了又看,也许因为每个人心中都珍藏着一段重要的经历,它可以让你终生难忘。石大爷的老伴不善于言辞,她伴随石大爷从朝鲜回来以后,就在二龙山生活到今天,他们有3个孩子,大女儿在连队里从事医务工作,二儿子当兵压伤了腿在修理厂工作,小仨儿石头今年也30岁多了,不甘寂寞在家开起了小饭馆。1985年 石大爷退休了,原本认为
可以减轻老伴的负担,但是他却患上了糖尿病,从那时起眼睛就开始看不清东西了,最终还是要靠老伴来照顾他的生活。从驰骋疆场的战士,到脱掉军装到农垦,石大爷只有一句话: 服从命令是天职,革命战士是块砖,党安排哪就到哪!回忆当年的农垦生活,石大爷的讲述总是淡淡的。
第二天,石大爷在女儿的陪护下进行手术前的检查。首先先测量血压是否正常,降大夫亲自给石大爷筛查,结果石大爷左眼0.4 右眼0.2。也许等待筛查的人很多,筛查以后降丽娟没有跟石大爷说什么,让石大爷再进行血糖和尿糖的检查。石大爷的糖尿病已经有十几年了,如果检查指标不合格 ,他就不能进行复明手术 。石大爷走出筛查室后心情沉重起来了,他担心不能通过筛查错过这次手术的机会。检查的结果还没有出来,石大爷的儿子小仨儿担心父亲的身体,到医院外为老人买面。原本不打算吃的石大爷,看见孝顺的儿女端来了面勉强地吃了一点,但他牵挂的还是能不能做手术。
终于石大爷的化验结果出来了。经过层层检查,石大爷的各项指标都合格,我们也总算是可以
松了一口气了,石大爷可以马上进入手术室开始他的复明手术了。我们都怕老爷子紧张,影响了手术效果,老爷子笑笑说:“不紧张,那有啥紧张的,枪炮都没有怕,刀有啥怕的。”
在父亲面前女儿很乐观,一直笑着为父亲打气。但在老人走进手术室后,女儿流泪了。
手术室内,石大爷与降丽娟谈笑风生;手术室外,石大爷的女儿紧张的观望等待着,她亲眼看见自已的父亲将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二龙山,像所有的儿女一样,她多么希望父亲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5分钟后,降大夫顺利的完成了手术。石大爷去病房休息。而降医生还要继续手术。第一天医疗队结束手术时,已经是晚上9∶00了,但是降丽娟很担心刚刚做完手术的石大爷,她执意到病房看望老人。
第二天早晨,降丽娟来到病房亲自为昨天做完手术的石大爷揭纱布。揭开纱布的那一刻,老爷子看清了女儿、儿子,还有降医生,他拉着降医生的手很激动,笑着说要看看为老兵团战士看病的小兵团战士。
等待手术的患者还很多,降丽娟不能亲自送老人回家,我们《公益行动》栏目的记者决定替她完成这个心愿。
一路欢歌笑语,老人显得很高兴,当车进村口的时候,看见石大爷的老伴在路口等我们,此时终于见到石大爷平安归来,老伴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石大爷拉着老伴的手,激动的说:“咱们得感谢这个下乡的医疗队,学习雷锋,让我们这些老年人重见光明。 治好了,治好了!” 石大妈笑着对我们说:“老头一激动,啥话也不会说了,都老了!”石大爷让老伴把当年在二龙山农场插队的知青的照片找出来,他要好好看看。
1999年石大爷到北京,看望过他们当年在北安和石大爷一起工作的知青们,石大爷说,不知道他们现在都在哪里,现在终于可以看清他们的笑脸了,石大爷很想念他们,并希望通过我们《公益行动》栏目转告他们,请他们一定和他们的老营长联系,老营长真的很挂念他们。
分别的时候到了,石大爷和我们依依不舍。
当天晚上我们又来到降丽娟的住处,和她告别。因为我们摄制组要转赴建三江分局进行采访。
降丽娟告诉我们,虽然她这次去不了鹤岗宝泉岭,圆不了她的梦,但她也没有什么遗憾的,她为这边的老兵已经做了手术,看到他们高兴降丽娟已经很欣慰了,无论走到哪,她都忘不了这的父老乡亲,忘不了这的黑土地。
节目的编导回到栏目组时告诉我们一个另她很难忘的细节,那就是当石大爷重见光明的时候,他的女儿喜极而泣,但是却和我们的编导一起抱头痛哭,回来以后剪辑的时候,编导也很发愁,因为按照她的设想,当降大夫为石大爷揭开纱布以后,石大爷见到了光明,他应该是对降大夫激动不已,或者是石大爷的女儿抱着降大夫痛哭。为什么跟我们的编导抱在一块了呢?后来我们的编导反复看了素材,她明白了,石大爷他是个久经沙场的老战士,他参加过抗美援朝,而且他在北大荒风风雨雨干了50年,这种场面他能控制住自己,而降大夫她去过广西、去过内蒙、去过福建她为那里很多贫困患者做过复明手术,她见了无数动人的故事。而石大爷的女儿就这么一个父亲,所以她跟降大夫握手以后,她的那种感情就宣泄不了,她见到我们的编导以后,就和我们的编导抱头痛哭,而我们的编导也是一位知青,她对那里的知青,那里的老军垦战士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她特别能理解。黑龙江垦区残疾人联合会的朱秀华副理事长也来到我们的演播室,她向我们介绍了一下黑龙江垦区的情况。黑龙江垦区的人员构成比较特殊,从1958年开始有14万转业官兵来到了北大荒,他们是第一批到这亘古荒原上进行开发和建设的人,然后 有10万知识分子和20万支边青年陆陆续续地又来到了北大荒,1968年组建兵团以后又有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大批的现役军队干部也来到了北大荒,共同来开发和建设垦区,应该说这次行动的影响是空前的好,不光是老垦荒战士、老知识青年,他们的视力得到了恢复,同时他们的家人也从这种困苦当中解脱出来。这次手术的2020名患者当中有70%的人,现在已经能够生活完全自理。有一些50岁以下的人现在他们已经投入春播生产了,所以这次社会效果特别好。
据我们了解“视觉第一 中国行动”下期还将赶赴西部贫困地区,帮助更多的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在此,我们祝愿他们一路顺风工作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