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栏目组         



紧急救援


  本期公益行动的节目和以往有所不同,因为我们走出了演播室,来到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的一个演习场,在这儿将会有一场实战演练。我们的主持人身穿演练的服装和帽子,那么这会是个什么样的演练呢?这个演练和我们普通老百姓又有着什么样关系呢?

  我们在生活中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真的很难说我们每一个人会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灾祸。这众多的灾祸当中,地震就是其中之一。您知道吗,咱们国家就是世界上遭受地震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那么本期公益行动关注的就是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

  说起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必须要从2000年4月刚刚成立的我们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刚刚执行完的一次任务说起。

  新疆巴楚伽师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立即派出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乘专机在震后的第6小时27分钟赶赴新疆地震灾区。这支队伍是由某工程部队和武警总医院的急救医院,中国地震局的有关专家共同组成的。无论是从技术装备上,还是从人员设置上都是按照国际标准组建起来的。而这次参加紧急救援的队员共有42人,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一支分队,队伍中有50%以上的队员在国外参加过救援培训,救援队的其它几支分队也正在待命,随时准备赶赴新疆地震灾区。

  地震后的第二天,我们公益行动的记者就赶赴新疆地震灾区。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北纬39.5度东经77.2度。受灾最严重是距震中40公里的巴楚县群库恰克乡。为了了解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工作情况,天刚刚亮我们便赶往紧急救援队的驻地——群库恰克乡。刚到这里,我们就得知紧急救援队从25号凌晨6点达到这里之后,就受乡政府的委托在群库恰克乡的废墟上连续搜索了近22个小时了。由于这次地震的获救方式基本是灾民们自救互救,所以在确认废墟中没有受困人员后他们结束了这次搜索,又接受了新的任务。

  今天紧急救援队的任务,就是要到几个乡政府办公楼的废墟中抢救重要文件、档案等财产。在救援现场,我们认识了联合国灾害评估专家委员会的委员郭迅,他正接受命令,准备先行进楼探测救援路线。郭迅是工程结构专家,他要先进去看一看危搂里面的危险程度勘测出最安全的通道是什么。在他确定下来以后还要在一些地方做一些支撑保护,最后救援队员才能进去。

  大约过去了1分45秒,郭迅出来了,他一边汇报里面见到的情况一边说着进楼方案:“快速进快速出,在搬运的时候花点时间,用四根柱子临时支撑。进出的时候注意脚下,别绊倒了。尤其是搬东西的时候!那么推出来的时候,尽自己最大努力快速进快速出!”

  听了安排,紧急救援队的队员们开始准备用于支撑的木方,队长给紧急救援队员们布置每个人的任务。

  大约过了10分钟,队员们开始抬木头快速进楼。眼看着郭迅要进楼组织抢物资,我们也想进楼拍摄,可就在这时我们遇到了阻力。

  在这种时候我们不能给紧急救援队添麻烦,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服从命令。从地震至今,余震已经有30多次,想着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年轻的面孔,我们不禁为进楼的郭迅和队员们捏了一把汗。时间过了约7、8分钟的样子,我们看见开始有队员从楼内搬出物品来。清点物资的乡政府的同志告诉我们,别看是一些办公用品和文件档案,这些都是群库恰克乡乡政府最值钱、最珍视的资产。紧急救援队的队员们从楼里的财务室里抢救出来8000元支票和3000多元的现金。乡里来清点物资的财务人员高兴地拿起支票给我们看,这张支票是他们刚刚收到,但还没有来得及入帐的大额帐款。也就是这时我们听见了让队员彻出大楼的命令。因为当前情况不是很明朗,大楼承重墙大部分失去作用,随时有可能倒塌,为了稳妥起见,救援队员必须尽快撤退。

  这是紧急救援队队员进入大楼后的第1个小时零35分钟。因为随时可能会有余震发生,所以我们站在楼外,提心吊胆的过了1个小时零35分钟。也就是在这个在时候,我们终于看见郭迅从楼里走了出来。等他稍事整理了一下我们迎了上去。郭迅告诉我们,这个楼总共是4层,长60米宽是8米。所有的纵墙横墙都已经完全失去承载能力了,如果再有一点轻微的余震,整个墙就有可能全部倒塌,这真让我们有些不寒而栗。正在这时一位财务人员告诉救援队队员,她最重要的文件和帐本都还在楼里。听到这个消息,现场负责指挥的同志又重新安排队员进楼救物。我们看见,尽管就是这样的频繁出入大楼,但在场的每一位紧急救援队的队员们没有一句怨言。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他们难道没有一点惧怕感吗?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物资救援,他们和乡政府顺利地进行了物品的抢救清点交接。尽管这支队伍成立不过两年,尽管这是他们第一次执行任务,但严格规范的训练方式使他们显得沉稳而又成熟。

  随着队伍我们和救援队的队员们一起回到了南江军区帮助搭建的驻地。因为我们想了解紧急救援队的行动,所以便问起了他们下面的任务是什么,但队员们好像都不清楚,最终我们才明白,对于紧急救援队的队员们来说,完成任务义不容辞,恪守纪律更是天职。尽管是中午休息时间,我们看见许多紧急救援队的队员们还在忙活着。我们和其中一位名叫陈剑的小伙子。他告诉我们,他们全部是自愿报名,志愿参加的。首先要经过一些选拔,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过关,最重要一点,是每一个队员都要在思想上很过硬。听着他的叙述,我们真的还有些肃然起敬的感受。一转身,我们看见郭迅和两位维吾尔族小姑娘在账篷外交谈着。郭迅正在用数码相机给她们拍照。紧急救援队刚刚来这里两天,但他们帮助乡民的诚意,已经得到了乡民的认可。这两天,这两位维吾尔族的小姑娘时常来这里找队员们玩。孩子们的到来也给队员们带来了快乐。

  正在这时,我们突然发现医疗队要行动了。经过商量,医疗队答应带我们一起去。和这些医疗队队员们一起,我们才知道,尽管这支医疗队是专门为紧急救援队配备的,但两天来由于看到群库恰克乡缺医少药,他们也开始到乡村巡诊,救助乡民。

  与南江军区的维吾尔族上尉肖开提同行,我们和灾民能够有语言的沟通了,一路问诊,我们和医疗队员们一起来到了十五村的一位老汉家。老汉叫土各曼贝希,今年62岁了,地震时他的儿子被砸死,儿媳被砸伤,住进了医院,老汉自己虽被砸伤,但他付不起医疗费,所以迟迟未去看病。

  在老汉家,被震塌的10间房的废墟旁,老汉的老伴儿如苏里正忙活着,彭碧波为老汉诊病后,请肖开提告诉老汉务必到医院去治疗。肖开提还告诉老汉,现在的灾民到医院就医全部是免费的,临走我们才知道,如苏里是看着救援队队员们辛苦,想让我们喝杯热茶再走。

  离开土各曼贝希的家,我们刚来到十五村村口,便碰上了正从河沟里打水准备饮用的母女。医疗队的技术人员彭碧波告诉我们,他们这个医院的医生已经把水源做了检测。这里的自来水,本来就供应紧张,地震把水场破坏了,使乡民们饮水更加艰难。望着这些乡民,彭碧波只能把简单的卫生知识尽可能地告诉他们。和医疗队员们一起,我们在十六村见到了这样一位妇女。她叫艾仙古丽,怀孕8个月了,地震坠落物砸伤了她的头,她用维吾尔族的传统疗法,用鸡蛋清敷住伤口。伤口果真在愈合,因为怕伤害到未出生的孩子,艾仙古丽坚持不吃药,不过队员们坚持劝说她去医院。经再三坚持,终于说服了艾仙古丽,我们和医疗队的队员们并没有感到轻松,顺路我们又来到群库恰克乡乡医院。遇到一位妇女,她在收拾自己家的废墟时,被掉下来的横梁砸伤的,由于营养不良血压低,她已经有轻度休克的表现。

  在急救室,我们听医院的大夫说,这两天又多了一些震后的负伤者。在他们这里接受治疗的大多都是轻微的骨折病人。由于没有拍片的条件,病情比较重的,就转到其它医院去了。由于医疗条件限制,他们已经转送了700多位危重病人到乡镇医院去了。

  因为有肖开提做翻译,医院里我们又认识了一位男孩,地震时他的妈妈被砸死,他被一口装满水的水缸压倒,当邻居们把他从废墟中拔出来的时候,他的腿受了伤,眼睛也发炎了。看着这么多受伤的乡民,彭碧波告诉我们,他们提供着力所能及的紧急救援服务。

  寒夜伴着频繁的余震快过去了,新疆与北京地区的时差,让每一位从北京来的人多少感觉不适。冻了一夜的水,幸而还没有结冰。在水源缺乏的震区,能洗上一次冰水脸,我们觉得已经是一种奢侈。这时南疆军区的炊事班的战士也已经忙活起来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紧急救援队的队员们又出发了。他们今天要去色里布亚镇政府的办公危楼抢救重要的档案和物资。车上,我们和救援队的队员们围着郭迅,聊起了地震的抗震防震知识。几天的相处,救援队的队员们渐渐淡化了和我们的生疏感,望着摄影镜头,年轻的救援队员们深情地唱起了歌。紧急救援队,又接受了一项新的任务,就是要把一栋危楼里的文件和档案立即转送到安全地带。这次,我们终于得到了特许,和郭迅一起走进了这栋危楼。尽管余震随时可能发生,尽管几天的紧急救援工作接近尾声,但这些年轻的紧急救援队的队员们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救援工作。借机会,我们跟着郭迅让他给我们讲起了危楼里的墙。他告诉我们,危楼的承重墙已经完全丧失这个承载能力了,不能工作了,这个楼已经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了。20分钟以后,我们随着郭迅走出了这栋危楼,在危楼旁边的废墟上,郭迅给我们讲出了这样的话:“知识写到书本上是一回事,怎么样贯彻到每一个角落里面是另外一回事。这些工作还没有做到位,我们这个行当的人都是有责任的,所以我感到很难过。”

  晚上,我们在救援队的驻地看到了这样一幕情景。队员们在紧急救援任务即将完成之时,决定把自己对灾区人民深深的关切留在这里,许多队员决定把身上仅有的现金捐献给灾区。带着无私的关怀,带着紧急救援队参加这次抗震救灾的42位同志最深切的祝愿,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将队员们凑成的3700元现金捐赠给了灾区人民。

  经过近10天的采访,我们《公益行动》的记者即将离开巴楚县。在这里,我们向支援巴楚地震灾区的全国各族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也祝愿巴楚人民早日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随着紧急救援队第一次行动的圆满结束,我们对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由于新疆伽师巴楚灾区多为土木平房,再加上灾情发生之后,当地的灾民多已自救,所以救援队的很多本领还有很多绝活儿都没有发挥出来。

  现在做一个假设,如果刚刚发生了自然灾害,我们又身处其中,我们该怎么办?救援队又将如何援救我们?紧急救援队在北京又进行了一次现场模拟,我们的主持人鲁豫参与了这次活动。

  模拟的地震后现场,看起来非常地形象。预制板已经塌了,中间有很多的钢筋,下面的空间非常地狭小。如果地震发生,我们人就很有可能被困在这样的一个狭小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之内,救援队是如何来救我们呢?

  鲁豫所处的环境非常地狭窄,他头上就是一个大的预制板。我们真的很害怕它会塌了下来。我们看见尽管是模拟演练,鲁豫还是很紧张的。救援队的警犬在废墟上快速的寻找,引领救援队员赶到了鲁豫被困的地方。此时,鲁豫在这个空间里已经被困20分钟了。救援队员用高压气垫将倒塌的预制板尽力抬高,加大空间,然后救援队员探身进去,要求“伤者”一动都不要动,并且给予鲁豫很多心理上的安慰。救援队队员用器械将“伤者”的颈部固定,因为地震中很多伤员可能头部受伤,然后将“伤者”放在担架上,缓缓拉出被困地点。事后鲁豫告诉我们,当时他在预制板下面,听见预制板在他头上发出吱吱的声音,还是真的是很恐惧的,因为它一旦落下来就意味着鲁豫将粉身碎骨。当鲁豫被救援队队员营救出来重见天日的时候,他心中真的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

  救援队的马队长告诉我们,如果发生地震,并被困在这样的一个狭小的空间之内,我们要注意第一不要慌,一定要找一个能够掩护自己的地方,比如说墙角、厨房、卫生间,然后蜷缩到一个比较狭小的空间当中,等待着援救队来救助。第二,一旦被困的时候不要慌,也不要着急去呼叫,减少体力的消耗,等人们来救你。第三,等到救援队来的时候,一定要配合,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今年是颁布实施抗震减灾法5周年。地震是天灾,常常让我们是措手不及,但是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事件,还有韩国的地铁大火,这样的人祸让我们是触目惊心。据了解今年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上,有10位政协委员就目前咱们国家城市中遇到灾祸的这种应急救援能力表示出了极大的担忧,并呼吁应该尽快地整合社会资源,为城市打造安全屏障,让灾祸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我们相信,经过我们所有人的努力,一定会拨开乌云见日出。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