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妈妈叫琳达,是一位美国律师;小女儿叫凯丽,是一个出生于湖南常德的中国女孩。2003年2月,为了小凯丽,琳达飘洋过海来到中国。中国内地、香港几十家媒体争相报道,北京、湖南无数热心人士迅速行动。
小凯丽今年六岁,看上去,她和同龄孩子没什么两样,但是她忧郁的眼神和坎坷的命运牵动着很多人的心。1997年她出生后没多久便被亲生父母遗弃了,是常德市福利院的叔叔阿姨收留了她,给她取名为常伴,就是希望健康,快乐幸福与她相伴。
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国女孩为何引起众多关注?美国律师中国之行能否如愿以偿?公益行动栏目在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追随美国律师的足迹,记录并参与了一次跨越太平洋的爱心行动。
琳达一家的故事
2月18日中午一点,我们《公益行动》的记者接到了中国红十字会的紧急通知。他们说下午两点,要召开一个特别的聚会。
在中国红十字会的会议室里,我们看见志愿者们在抽取血样,一名美国女士不断地对人们说着谢谢谢谢……
通过组织者的介绍,我们得知,参加这个聚会的有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有国内外二十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那位不断道谢的美国女士是一位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女律师。所有到会者都是被一个湖南女孩的命运聚集到这里的,这个女孩名叫凯丽。
“我这次来是为了诚挚地请求大家救救我的女儿凯丽;中国给了她生命,希望大家再给她第二次生命。”
琳达是一名律师,丈夫欧文从事图文设计,在美国新墨西哥州,他们拥有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三个孩子都已经成家并且为人父母。琳达和欧文非常有爱心,都很喜欢小孩子。结婚30周年的时候,为了找回过去儿女绕膝的感觉,他们来到湖南常德社会福利院,准备收养一个孩子。 那时侯的常德福利院一共有10名孤儿,其中有一个14个月大的女婴名叫常伴。琳达的丈夫欧文从十个孩子当中一眼就挑中了常伴。 回到美国后,琳达夫妇给小常伴取了一个英文名字,叫凯丽。小凯丽聪明可爱。她已经成了琳达夫妇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琳达和欧文身边,小凯丽无忧无虑地生活了5年。2002年1月,病魔忽然袭击了刚过完6岁生日的凯丽。凯丽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她的骨髓不能象正常人一样产生新的血细胞。如果得不到救治,她将耗尽血液而死。
救女心切的琳达,来中国就是为了寻找凯丽的亲生父母,并寻找适合凯丽的骨髓配型。而记者见面会,将把凯丽的情况迅速传达给大众。现场来了不少提前获知消息的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参加捐献的有公司职员、骨髓库工作人员、还有部分媒体记者。作为公益行动栏目的记者,我们也抽取了自己的血样,每一滴血,都凝聚着我们的美好的愿望,但愿这些血样当中,能够有适合小凯丽的一份。
湖南之行
2月19日一大早,我们《公益行动》的记者就来到北京血液中心。因为我们特别想知道包括我们记者在内的捐献者的血样分析结果。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一进血液中心实验室的门,我们就碰到了几个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血液中心的张志新教授告诉我们,媒体的报道使人们迅速知道了小凯丽的事,血液中心每天收集到的血样都是过去的好几倍。北京分库库存的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已经全部检索完毕,没有找到适合凯丽的。希望就寄托在近些日子收集到的这些血样上了。由于HLA分型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这些天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一直在加班。我们昨天献出的血样正在检验当中。志愿者的血样要经过采样,DNA提取,PCR扩增几个步骤后,才可以确定是否与凯丽的相配。张教授告诉我们,中国内地的库容非常少,只有5万份。对于小凯丽来说,在我们这些非血缘关系的人群中找到成功配型的概率只有1/400——1/10000,如果能找到血缘亲人,凯丽生存的希望就可以增加2.5万倍。下午两点,我们终于等出了检验结果,但是这个结果没有任何悬念,我们的HLA没有一份与小凯丽的相合。
湖南是小凯丽出生的地方,她的血缘亲人可能就在湖南。为了危在旦夕的凯丽,我们必须去湖南。
2月19日下午四点,我们匆匆从北京血液中心赶到首都机场。在候机大厅,我们遇到了昨天在记者招待会上认识的《香港南华早报》的记者晓恩。她告诉我们说,与我们同去湖南的还有她的两位同事彼得和马克。,因为琳达的签证,我们必须在2月25日前返回北京,我们七人将陪伴琳达在湖南度过一周。
飞机上的公益活动
上了飞机,听口音,我们判断飞机上的乘客大多都是湖南人。他们下飞机后要奔赴湖南各地,也许可以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加收获。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决定把小凯丽的事情跟大家说一下,征得飞机上负责人的同意后,我们《公益行动》的记者在飞机上开展了一次公益行动。
我们刚刚介绍完情况,就有乘客要我们的联系电话。回座位的时候,我们不断被善良的人们拦住,他们有的给我们提供治病的偏方,有的说要号召自己的同事家人捐献骨髓,有的说要帮忙去找凯丽的亲生父母。因为我们的时间很紧,所以有相当多的人建议我们赶紧与当地的媒体联系。旅途中,我们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人热心的关注这件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次旅行是我们最难忘的。
意外的收获
正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还没出机场,琳达就被湖南的媒体拦住了。琳达喜出望外,她决定马上去参加湖南经视的现场直播。在车上,她又拿出了小凯丽的照片。这张照片我们很熟悉,因为自从认识琳达,我们已看她偷偷看过好多次了。不知道生命垂危的小凯丽,能否感应到妈妈心里的喜悦和希望。
在都市1时间的演播室里,琳达有些激动,因为此时此刻,琳达知道千千万万的湖南人正在电视机前为他们一家的亲情故事感动,为小凯丽的病情担心。站在演播室外的我们也希望,此时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中,能有小凯丽身世的知情人。
在经视做直播节目,为琳达的湖南行开了个好头。不知道这个机会带给琳达和小凯丽的是什么。
好消息接连不断地传来。湖南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说,到目前为止一共有6家新闻媒体就琳达的湖南行和小凯丽的病情作了报道。因为媒体的快速反映,湖南大众已经开始行动。
听说湖南某大学要组织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我们出发了。在长沙大学金融学校学生们的捐献现场。校园里到处是拿着志愿书的学生们,他们的血液将以最快的速度送往长沙血液中心,在那里进行HLA分型实验。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远在异国的同乡同胞增添着生的希望,但愿奇迹会在这里发生。
离开长沙大学,我们迅速赶往长沙血液中心,找到了负责处理分型结果的工作人员,了解这几天的检验情况,他告诉我们,这几天他们一直在加班,但是每天仍只能检验7、8例捐献者的血样。今天的分型实验正在进行。血液中心的主任黄河告诉我们,整个湖南红十字会仅有300份捐献者资料,能检测到的可能微乎其微。目前检验过的122份资料中,没有一份与小凯丽相匹配。
虽然知道希望很渺茫,但是琳达还是决定守在实验室等待最后一份资料的检验结果。
此时,就我们所知道的范围内,包括长沙市委市政府、飞机上留电话给我的网通湖南分公司的部分员工和一些在校学生都捐出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但相对于奇低的配型成功率来说,这毕竟是杯水车薪。2月20日这天的HLA分型实验全部结束了,但奇迹并没有发生。
晚上, 思女心切的琳达拨通了美国的电话。小凯丽已经没有力气与我们说话,她再也经不起致命的出血。欧文说,他们已为凯丽检索过美国和欧洲共800万资料,都没有适合凯丽的配型。而我们救治凯丽的黄金时间最多只有6个月。凯丽的亲生父母,你们在哪里?亲生女儿危在旦夕,你们是她唯一的希望啊!
最后的希望
2月21日,天气不错。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我们在湖南的最后一站,也是最有可能发生奇迹的地方——常德。
旅途中的琳达表现得有些激动。长沙配型失败没有在琳达心里投下太多阴影,新的希望给了大家前所未有的好心情。与在非血缘关系的人群中寻找相合配型相比,找亲生父母就容易多了。因为小凯丽是在常德被人捡到的,她的血缘亲人很可能就生活在这个地方。琳达说她要去常德社会福利院找陈院长,当初是陈院长亲手将襁褓中的小凯丽交给她,陈院长手里应该有关于孩子的资料。常德红十字会的同志们也表示愿意帮助我们。。
临近中午的时候,我们来到了常德。湖南红十字会的彭秘书长将常德红十字会的两位领导介绍给了琳达。在常德的几天里,他们将和当地媒体一起行动,帮助琳达寻找女儿的亲生父母。
中午,经过短暂的休整,我们来到了琳达下榻的地方。房间里摆着小凯丽的照片,琳达说过,女儿的笑脸是她的支撑。让我们吃惊的是在琳达的房间里还有几大包小孩的衣服,都是琳达从美国带来的。琳达离开家10多天了,10天来这些东西跟着她四处辗转,琳达说终于到了它们该到的地方。
刚吃过午饭,琳达就决定出发了。女儿的时间不多,她一会儿也不想耽搁。她相信,在5年前她第一次见到小凯丽的地方一定会出现奇迹。然而我们知道,琳达要面对的困难很大。但是为了远在美国的那个原本鲜活的小生命,我们觉得自己必须尽力。
常德社会福利院——小凯丽的第一个家。故地重来,琳达看起来百感交集。福利院院长正在会议室等着我们,让我们没想到的是,5年过去了,陈院长已经不在这里工作了。如今的院长姓夏。夏院长说,当初孩子被送来的时候什么东西也没有。手里的这些资料,比如弃婴捡拾证等,对寻找孩子的亲生父母根本没有用处 。
物是人非,又一个可能变成了不可能。 琳达信步走进小凯丽当年生活的屋里去看看,因为这是在中国唯一一个可以感受到女儿气息的地方。一进屋,看到小凯丽曾经睡过的床,琳达的眼睛就湿润了。想到5年前第一次见到女儿时的欢乐,想到孩子现在越来越严重的病情和没有任何希望的寻亲,琳达潸然落泪。
到湖南三天了,琳达和所有关心凯丽的人没有一刻停止过努力,可是直到现在我们才发现,手里竟然没有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正当我们准备返回琳达住处的时候,常德红十字会的易会长却想起应该去找找当年捡到小凯丽的年轻人高峻,看能不能有什么线索。
易会长帮忙联系高峻,我们的车马上掉转方向赶往常德师专,那是高峻捡到小凯丽的地方。可是师专附近的建筑都拆了,过不了多久,这里将会被一些高层建筑取代。面对一堆堆废墟,我们真不知道该怎样找点线索。高峻告诉我们,放着小凯丽的纸盒箱子里除了一张写着孩子出生日期的纸条外,没有任何孩子父母留下来的东西。
母亲的心没有人能够读懂,在最难过的时候,琳达谈起了她心爱的女儿。第一次听到凯丽叫妈妈,琳达的心简直融化了,女儿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很有趣幽默,凯丽和任何孩子一样,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活力,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他的孩子们的生活。琳达的朋友们也因为凯丽的存在而使生活得到了改变。
寻找江苏夫妇
2月22日上午,琳达和常德红十字会的几个人正在商量下一步的办法。晓恩却说她从常德一位记者那里得到了一个好消息。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了那位常德晚报的记者,因为生命不允许等待。
一个姓黄的老太太打电话给常德晚报说,小凯丽是她邻居的女儿。证实了消息的准确性后,我们和两位记者同行马上出发,赶往黄阿姨的家。黄阿姨的儿子告诉我们说,她母亲有急事去了10公里外的女儿家。我们问起凯丽时他说,他家以前有个邻居叫王勇保。二女儿生下后十几天,王勇保就托人把孩子送走了。看了登在报纸上凯丽的照片,他们一家都觉得像王勇保的二女儿。不过王勇保几年前就回江苏老家了。要想证实凯丽是不是王勇保的二女儿必须去找王勇保的徒弟陈师傅。
不知处于何种顾虑,陈师傅不愿意提供王勇保的联系方式。但是他告诉我们说,王勇保的孩子是一个姓张的女人给抱出去的。告别陈师傅我们马上去找这个经手人。
一个上午发生的事情几乎让我们筋疲力尽,好在这位大姐也是个热心肠。她说,要想证明王勇保的女儿到底是不是小凯丽,只需找到六医院的陈大夫就可以,因为王勇保的女儿是陈大夫接生的,她最清楚。 由于我们的记者不懂常德方言与陈大夫沟通起来很困难,事情还是费了一番周折。结果却并不尽人意。
后来又出现了几个版本的传言,但是我们多方寻找都没有结果。因为没有突破性进展,琳达决定提前两天回北京。
爱无止境 生命不息 寻找不止
2月23日,归途。琳达说,生命不息,寻找不止,为了她可爱的中国女儿她要继续寻找下去。
近十天的中国行让琳达深刻地了解了中国人的善良,她说她喜欢这个国度,喜欢这里的人民,总有一天,她还要回到这里,因为她想要做一名国际志愿者,去上海去香港去中国的各个地方,号召人们救助血液病人,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 。
离别之际,我们只能默默的祝福:祝你好运琳达,祝你好运孩子!如果对于凯丽的救治有新的情况,我们《公益行动》还将以最快的速度为您报道,敬请关注。
播出时间:中央电视台10套
首播:3月16日(周日)上午9:30
重播:3月22日(周六)下午1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