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身份及观点
吴鸿:艺术评论家 (行为艺术是艺术)
王仲:《美术》杂志主编,美术评论家(行为艺术不是艺术)
观察员身份:
伍志芳、符小路、尹晓琴、陈思燕 大学生
高岭 艺术评论家
杨卫、萧昱、蔡青 艺术家
颜慧 记者
刘科 美院学生
朱其 策展人
王仲:行为艺术是一个代用的概念,比如在艺术分类学里面还没有它的位置,艺术如果被称为艺术,一个首先的最基本的特征具有审美性,现在说的这个行为艺术,我认为就是行为,没有审美的内容在里面。
主持人:您怎么知道这个行为艺术家们在做作品的时候,没有审美的动机?
王仲:我知道的,现在在社会上大家比较知道的这些东西,称之为“行为艺术”的几件代表性的作品,如割人肉、放人血、虐待动物,当然我就举出这几件,那么这几件好像是没有什么审美性。
吴鸿:刚才王老师谈话里面牵扯到三点,第一、行为艺术没有这种审美性,我觉得这种审美性可能是一种视觉上的审美性,可能现代艺术从达达开始,一直到后来的后现代主义,像观念艺术,它可能并不注重物质上的这种视觉审美,它可能更注重这个作品背后的一些观念。另外刚才王老师第一个说的是分类,就是他觉得从艺术分类里面没有行为艺术这个位置,那么这种分类呢,可能是从传统的美学分类这么去划分的,那么我们也知道,艺术它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不可能在人类刚诞生的时候,就会有油画,就会有版画,就会有雕塑,那么它也是人类不断的艺术实践过程当中,不断出现的。理论永远都是滞后的,这种东西出现以后,再后来有一些美术史论家经过一些归纳,相应的划分出来的一些门类,那么这些门类并不是事先制定好的,而是这些东西先出现以后,然后有一些史论家根据这些现象进行一些分类。第三、刚才王老师也提到一些个别的作品,这些作品仅仅是行为艺术里面个别的一些作品,它并不是行为艺术的全部。
主持人:那您能不能给我们举一些您认为是好的作品呢?
吴鸿:这个太多了,可能它不具有一些所谓的这种炒作的因素,可能会被很多人忽视了,你像下面坐的那个蔡青,他92年做《种钱》那个作品。他不是挖一个坑,是前面有个牛去耕这个地,然后他后面把钱种下去,因为他是在国外生活了一些年,他对现在整个这个经济全球化,也包括像我们国家,现在经济比较热的这种社会状况,他用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我觉得他这个作品还是比较社会性的。
主持人:您刚才讲了说不一定非用视觉审美的观点来看,只要他有思想内涵,也可以算做是艺术?
吴鸿:对,我觉得观念艺术,它不一定非要去注重于作品的一些物质性的因素,如果背后它的这个观念,大家觉得有意思,他在这个观念艺术这种角度化,他也成立的。
王仲:这就是前卫艺术很致命的地方。他们挂着艺术的招牌,但它舍弃了审美,然后打出的是观念。观念那是过去的艺术都有的,那只是里面含量多少的问题,至于谈到观念,如果说我们称之为这种艺术里面只有观念的话,那还不如去专门搞观念,比如可以到哲学系去读书,或者是去写哲学论文,那是纯粹的观念,那个观念可能要比现在行为艺术这些观念可能要高明得多。
吴鸿:刚才王老师的话里面混淆了一个概念,一般的观念和艺术观念之间的区别,我们谈这个观念的时候,就是说我们在艺术的这个范围里面,谈到这个,我们说的是艺术的观念,并不是纯粹的带有普遍性的观念,实际上我们在这个范围里面,我们可以把它省略为一个观念艺术或者观念。
王仲:实际任何艺术都有观念,但是这种观念艺术突出了这个观念,淡化了它的艺术性,淡化了它的审美,前卫艺术、观念艺术里面的画家的观念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的讲法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行为艺术,现在目前是还没有进入艺术分类学,它以后是不是能进入呢?一个要看这些,就要看它的气数了,它的底气了,一个艺术,正像过去一位哲人讲的,哲学的命运是看他对社会满足的程度来决定的,那么我们的艺术品种,它要生存发展,还是要靠广大受众来决定的。
主持人:吴先生,像你们原来策展的一些行为艺术作品,市场的效果好不好?
吴鸿:能不能接受它是一个时间性的问题,以及行为艺术自身也是不断的在发展的,就像油画刚刚传到中国的时候,很多人也不接受,那么现在如果有一些版画或者油画已经变成一种很普遍的艺术样式了,我觉得它这个是一个形式,一个时间性的过程。
主持人:您给我们界定一下,如何区分一个行为艺术作品和一个普通人的怪诞表现。
吴鸿:生活当中的一些实用性的动作,他包含了一定很明确的目的性,就好像我从这边想去那边,我走这段路,我有一个很明确的一个目的,就是我想到那边去,那么行为艺术呢,他没有一些具体的这种实用性,而它这种目的是为了传递它自己的一个比较独特的一个观念。
王仲:现在称之为行为艺术的这个东西,当然有很多后现代理论家,已经宣称他们是反审美,反艺术,他们的目的就是这样,我不是说所有的这样的画家,我说的是后现代那些理论家们,西方那些理论家们,就明确的提出反审美。比如德理达就提出来,就是要避免美,这些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这些理论大师和我们现在在搞的这是两回事,所以他们反审美,要在这些行为里面排除审美的东西,那就不具备艺术最基本的条件,它也就纯粹变成了行为。
主持人:刚才朱先生谈得很明确,包括这些作品在内,它只要不侵害别人的利益,不违法,都是应该允许的。
王仲:我们讨论的不是一个法律允许不允许的问题,我们现在讨论艺术问题,在讨论它是不是艺术,而不是说我愿意在大街上脱光了,你管得着吗,那当然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我们现在在讨论,是人类艺术的发展,刚才已经讨论到,这种艺术很可能要写到分类学里面了。大家在座的无论是艺术家也好,还是艺术评论家也好,策展人也好,从事的还是艺术的事业,那么我们就应该按照艺术来谈问题。
吴鸿:艺术批评它有很多方式,这种道德批判,它是艺术批评里面的一种因素或者某一种标准,那么道德标准并不是艺术批评的全部,如果仅仅用道德批评来对艺术史上某一件作品,或者某一个艺术家的某些行为进行评判的话,我觉得很多东西,可能艺术史都要重新去改写。我们举个例子,每个学艺术的,可能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当初米开朗基罗,为了去了解人体解剖学的一些知识,他晚上到一个教堂下面的停尸房里面偷偷的解剖尸体,我们也知道,西方天主教对尸体有一种忌讳,认为尸体是神圣的,包括像西方这样的一个文化传统,那么他其实触犯了当时的一个社会道德标准,我们仅仅要用这个道德评判来评价这件事的话,米开朗吉罗是很不道德的,既然是不道德的,那他怎么能够成为一个艺术家呢,如果我们要用这种观念来改写美术史的话,就是很荒唐的一件事。
王仲:当然承认审美发展和反审美是两个概念,那完全是两个概念,我们当然主张审美发展,而且还要不断通过艺术家的创造,还要揭示人们没有看到的,没有发现的美,这个任务,艺术家永远没有完结,这个作为我们和正常良知的这些艺术家,所追求的目标一直是这样,追求真善美,而真善美是永远无止境的,它不会窒息艺术,它会给艺术不断地揭示新的美,然后展现给大家,展现给在座的各位,大家需要这种东西。
主持人:好,两位嘉宾再给我们最后预测一下,你们觉得这个行为艺术将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吴鸿:这种艺术形式,能不能够延续下去,那要看是不是有好的作品来被这个艺术史所承认,以及大众对于这种艺术形式的一种了解程度。另外还补充一点,我们来谈行为艺术,感觉这种东西会莫名其妙的,当代艺术其实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一种混合性,它其实很多一些艺术样式都是混合在一起,它里面包括一些音乐或者像一些戏剧,包括一些舞蹈,或者包括建筑包括文学的一些因素在里面,那么我们谈到这种行为艺术的时候,它可能会作为一种因素存在,它可能是一个动作,或者是身体本身的一种呈现。
王仲:人类之所以需要艺术,就是因为艺术这种形式能够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能够表达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世世代代,艺术是一直发展的,因此我觉得艺术永远是发展的,非艺术就很难说了。我觉得我们中国的画家,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我们独立的判断能力,我们是开放的,我们对西方各种好的东西是要学习,但是西方的文化也好,意识形态也好,有好的也有很糟糕的东西,我们应该选择,所以我主张我们中国人,我们中国的画家,我们的中国知识分子,应该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应该有能力。最后我想告诉我们在座的所有朋友,今天我们难得聚会,共同探讨问题,也有不同观点的,但是我们大家在搞艺术,艺术是很神圣的,我们应该带着一种敬诚的心态来面对艺术。
主持人:由于我们观察员有将近一半的人,觉得难以抉择,我们的嘉宾也认为这样投票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这次取消投票。但是,这更说明一个问题,关于这种前卫的艺术或者行为艺术的归属到底算不算艺术,它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这样的问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希望大家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关注艺术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