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特别话题         



在职博士该不该停招(2003年2月26日)


  嘉宾身份:

  顾海兵: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教授

  观点:反对停招

  夏业良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观点:赞同停招

  观察员身份:

  李大伟、朱晓颜、李红华、贾旗 硕士生

  刘逸帆 职员

  陈华、朱科荣、李现平、孙健波 博士生

  李健会 大学教师

  阎昆 公司职员

  王东 公务员

  主持人:夏业良先生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教授,夏先生先跟我们讲讲,为什么想到停招在职博士?

  夏业良:最近一段时间,各种媒体经常会反映社会上的一些观点,也就是说学历腐败这个现象,一些企业家,在不影响他们升官发财的同时,在很多大学里边,拿到了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而且有很多人,他们的学费都不是自己出钱交的,再加上他们的作业,他们的毕业论文,很多都不是由他们亲自来完成的,甚至考试都不是自己本人去参加,所以这样子就造成了一种社会不公现象,尤其是在一个国家的教育,高等教育,而且是高学位的教育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一个信号。

  顾海兵:应该从世界教育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来看这个问题,博士学位,它当然是一个最高层次的学位,那么最后我们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学生,而实现这个结果,可能有很多途径。那么是不是全日制在校,这个大概不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从国外来看,国外的博士论文,也是有几种情况,比如说至少它的博士学位可以分成研究性的学位和论文性的学位,那么研究性学位,可能对全日制要求更高一点。那么就我目前特定情况来说,目前确实存在在职教育质量下降这样一个问题,但是在职的教育质量下降,是不是完全可以归结为非全日制这样一个原因,我个人看法不在这儿。

  主持人:为什么?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您分析过吗?

  顾海兵: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层次可以来看这个问题,从最根本的层次来说,由于我们很多体制改善的这个程度不够,比如说我们整个高等教育的体制改善不够,同时整个政府的体制改善也不够,使得我们高等院校在很大程度上,还隶属于政府机构,那么这里所隶属的政府机构,如果这个机构里面有官员要到你这个学校来念书,这时候你是属于要向政府部门求的这样一个位置,就很难说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因为你很难对领导你的这个官员提出很严格的要求。

  主持人:我听说如果是官员进学校读在职博士,就肯定能拿学位,是这样吗?

  夏业良:是这样。

  主持人:您分析一下现在在职读博士这些人的成份,大概都是各种行业分别占百分之多少,您有做过这样的统计吗?

  夏业良:没有做过详细的统计,但是从经验判断上来看,一般接触到的,政府官员占的比重比较大,政府的各级官员。其中包括一些职务不算高的公务员。

  主持人:您认为他们有必要读在职博士吗?

  夏业良:有很多人他不是追求知识,他不是追求那种专业上的发展或者研究,他只是觉得,担任一定的官员,如果有一个博士头衔,对将来仕途的发展,或者领导某一方面的专业工作,可能更具有说服力。他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在不影响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来获得这样的博士学位。

  顾海兵:脱产和不脱产可能还需要做一点概念上的界定,脱产了是不是就是24小时一定要在学校里面,这个觉得值得研究,从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到这个学校注册了,那么你该上的课,我都上了,但是我现在随着劳动时间缩短了,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了,现在周五工作日,七天里面有两天休息,如果再考虑其它这个日期,这个劳动时间越来越短了。

  夏业良:我向顾先生提个问题,如果你要是觉得可以不到学校学习的话,为什么不接受远程教育的方式呢?

  顾海兵:其实不在于这个形式,我觉得关键还在于本质,比如我到你这儿注册,我用十年的时间拿博士学位,你有些课程我今年来上,我明年再上另一种课程,我拉长时间,用不脱产的方式把所有的课程学完。

  主持人:但是目前好像是规定三到六年,六年毕不了业就没戏了?

  顾海兵:我们看问题得向远了看,就是很多现在的规则,可能要改变。

  主持人:但是刚才夏老师也讲了,说这种方法不是没有尝试过,说是行不通。

  夏业良:在现实中不大可能,因为你作为政府官员也好,作为企业家也好,你平时很忙,你说我能不能调个时间上课,那问题谁来给你上。那么顾先生的意思是说,可以通过录像带,通过其它的一些方法,但是我们知道研究生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的灌输,高学位的学历它要求一个碰撞,像我们在博士生学习阶段,经常有一些讨论课,就是几位教授跟博士生、硕士生进行研讨,这个研讨是互动,你没有到现场你怎么参加这样的互动,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通过电视会议、电话会议来达到,目前我在中国的这个高等教育里面,还没有看到用这样先进的手段来做这样的事情。

  顾海兵: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博士生培养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是不是能够按照严格的要求来进行,比如说在我们中国现在培养博士研究生,或者培养硕士研究生,在你没入学校之前,我们中国有个环节,就是首先要确定研究生导师是谁,而我在很多文章里面就提出这样一个要求,研究生导师这种确定的办法,是不符合世界教育的发展规律的,因为有研究生导师这样一个制度,所以使得我们博士生在考试的时候,整个考试的全过程,实际上被招收博士生的导师,完全垄断了。比如我这一门课,就是我这一个人出题,就是我一个人改卷,我说了算,那么就没有任何制约和监督,那么实际上在招你之前,可能这个题目就已经告诉你了,那么整个答案也告诉你了,而且事实已经有这种情况了,而且这个改考卷又是他来改,所以这样就形成没有制约,变成一个人垄断的全过程,失去了制约。所以一定要形成集体培养,那么现在比如说,我们这是考试阶段,考试阶段他已经通过了,来了以后要上课,那么上课这个阶段更糟糕,现在博士生几乎没什么课,我看了一些高校的博士生课程,大概整个三年当中,加起来,四到五门课,严格要求的课程更少。

  夏业良:我要感谢顾先生刚才讲的这段话,这恰好印证了我为什么坚决支持这种停招,因为他刚才把很多弊端现象都已经说出来,他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现在招在职博士会产生这么大的弊端,这种交易性的东西,刚才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了,就是说为什么博士生课程很少,我现在不客气的说这样一句话,在中国,能够开出博士生课程的教授太少了,很多人说是博导,很多是资深的教授,实际上他根本不具备这样的知识。回溯一下,很多博士生导师自己就是本科水平的,但并不是说他后来没有发展,没有造诣,不是这个意思,但是说你要叫他开这个跟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的那种博士水平的课程,有很多人是开不出来的。

  主持人:您不相信有那种可以左右逢源的天才吗?

  夏业良:我觉得这样的天才可能比例太高了,在中国你相信有这么多的天才吗?如果讲是一万人或者十万人里面出一两个我相信,但是你要是说,大批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都是这样的天才吗,这一点我没办法认同。

  主持人:还有一种担心,既然在职博士这样停掉了,那么其实博士跟硕士是一样的,在职硕士也有很多人,,会不会将来连在职硕士也停掉。

  夏业良:这个道理应该是一致的,在职硕士里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但是从现在的现状来看,政府官员们和总经理们感兴趣的,多半是博士,硕士除非是那种MBA,就是专门的那种工商管理硕士,一般的硕士的话,比方说社会学硕士,或者文学硕士,一般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都不是特别感兴趣。

  顾海兵:实际上从逻辑上讲它已经存在问题了,我们本科有自学考试,那么硕士研究生可以在职,那么现在关键是博士生,比如说博士生现在开十门课,我甚至可以不上你的课,但是你的博士生十门课我都能通过,你就应该允许我写博士论文,允许我答辩,我们的教育要走向一个开放的时代。

  夏业良:这十门课你都不上,你凭什么能通过这十门课?

  顾海兵:自学的途径很多。

  夏业良:那就说明你这个学问,就是说所谓博士课程,含金量不高。

  顾海兵:不是,我们要承认,有百分之几的人,他甚至不愿意上课,只要你有相应的材料,比如说我上你夏业良的课,你开宏观经济学,高级经济学,所谓的高级经济学,我就专门研究你夏业良的所有成果,那我到时候参加你的考试完全可以,所以形式都是次要的。

  主持人:现在如果您同意夏老师的观点,就请放蓝块,同意顾老师的观点请放红块,请选择。同意夏老师的一共是有4票,同意红方顾老师观点的是8票,这说明大家可能都对这个一种将来理想化的状态比较抱有期望,那么对于现实呢,他们觉得可能做得有点绝了,但是他们自己是什么意见,我们待会儿由他们来讲,现在我们红蓝双方分成两队,然后讨论一下,推选一位代表,用一分钟的时间陈述一下你们这一方的观点好吗?

  贾旗:任何一项规定的制定,他都有正和反两方面的价值,他都有可能有损害的方面,有肯定的方面,所以我们就要比较,就是说它的损害和所造成的,就是他的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哪个大,这项规定确实他损害了一些,比如说有些求学心切的,渴望学习的人,但是这项规定的积极价值,是远远超过它的负面价值的。再一点就是,它直接的对学术腐败说不,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它搞得不好,它要断民族的魂,因为这是不可以随便轻易忽视的一个问题。

  刘逸帆:我们认为,遏制这个学历腐败,有好多种方式,而这种方式可能它认为在表面上是公平的,就是说大家都一视同仁,你就进我学校学习,然后脱产三年,你全心全意的,专心致志的,然后去拿这个学位,但是难道只有脱产才能拿到博士学位吗?难道就是说在职他要学就达不到这样一种水准吗,我们这一方呢,对这种观点提出置疑。

  主持人:今天我们讨论停招在职博士的事,实际上揭示了很多问题,让我们发现在在职追求高学历的过程当中,的确存在着浮躁和虚荣的现象,要想根除这些弊病,还需更多人更多地努力。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