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特别话题         



大学自由转系(2003年1月29日)


  嘉宾身份:

  王晓阳:清华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联系方式:wangxy@tsinghua.edu.cn

  观点:支持大学生自由转系

  朱力: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联系方式:njsocio@jlonline.com

  观点:不支持大学生自由转系

  观察员:

  张茜、宋姗姗、金巍 大学生

  王鼎 大学教师

  朱正强、房莉杰 硕士生

  叶翔 证券分析师

  叶青 编辑

  李亚 媒体

  王占魁 大学生家长

  王秩安 记者

  许晋如 青年学者

  王晓阳:应该放开,这是一个大势所趋,这个可能有一个过程,但是这个方向是应该走下去,而且我们有一些高校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朱力:这种转系的做法目前阶段是一种摸着石头的做法,它的利弊得失现在还很难预料得到,有待时间检验。我持保留的态度,如果我们谈理想,这是大势所趋,我完全赞成,但是如果谈现实的话,我觉得为时过早。

  主持人:现在时机不成熟。我想知道各位观察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同意王晓阳先生认为应该放开的有八位,同意朱力先生不应该放开的有四位。

  王晓阳:现在教育改革从大的社会背景来讲,相对是比较慢一些,一个大学生进大学以后,只能在一个专业待下去,对此,曾经有一个校长做了个比喻,说是一个大学生到学校之后,进了一个单元楼就不能再出来,这是一个计划经济那个时代所做的计划安排。

  主持人:我听说还有人把它比喻成包办婚姻?

  王晓阳:是的,虽然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但是往往由家长、班主任帮他们选专业,所以说是包办婚姻。大学生就应该有机会到处走走看看,有机会广泛涉猎,这样才能真正知道他喜欢的学科,知道他自己所要从事的事业。

  朱力:按兴趣选择,是我们教育的目标理想,但是这里面要搞清楚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当初你进大学选专业的时候,不是按你兴趣选的,他是按你的分数选的,兴趣作为一种次要因素。可以说进校的同学大部分对专业都是不满意的。他首先选择专业,主要是考虑未来的就业的因素,可以说是基于自己学习能力基础上的一种功利性选择,兴趣往往服从专业。兴趣应该说是很重要的,但对这个学科了解了以后,了解它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知道这个专业探索自然、探索社会的奥妙的时候,他才能投入进去,这时他勤奋学习,才能学有成就。

  王晓阳:这个学生经过小学中学的教育之后,他对自己喜欢什么学科,喜欢文科还是理科,喜欢数学还是外语,他基本上已经有了解了,他在进大学门之前,也不能知道这个专业怎么样,也不知道这个大学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这样的话,我们就应该允许学生到学校来,有一段和大学专业有一个约会的时间。

  主持人:我问问现场的观察员,你觉得你是在什么时候,确立对自己专业的兴趣的,是在上大学之前就确立了吗?

  张茜:没有,是上大学以后。我大学的志愿都是我妈妈给我填的,我自己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主持人:你考虑专业的时候是考虑热门不热门,还是有兴趣没兴趣?

  张茜:从我来说我是考虑兴趣,但是我爸爸妈妈考虑的是热门。

  金巍:我确定我兴趣的时候,大概是在高中的时候。

  主持人::是不是你在上了一段大学后,觉得自己在信息上比家长多知道了一点,所以他们就听你的了?

  金巍:就是进来以后了解了一些这方面的信息。

  主持人:自由转系不光是学生自己的事,也牵涉到对别人利益的关系,比如说低分的学生从一个冷门的专业转到一个热门的专业,原本高分考上热门专业的学生会怎么想?会不会造成一种不公平或者让一些人心理上有一种有失落感。

  王晓阳:不公平是相对的,因为热门专业比如说计算机、管理,它本身的分数有高有低,系里面原来的就有高有低,另外低分转到高分去,也不是无条件的,你必须表现出你确实对计算机感兴趣,确实有这方面的特长,比如中小学的时候已经达到什么样的水准,那就给你转,所以并不是无条件可转的。

  朱力:现在我们学校录取学校的机制,我把它叫做在分数这个秤杆上赛高低,我拿分数这个秤杆来秤秤你到底能进一本还是二本。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是最先引进竞争机制的,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现在就是说转系以后带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进入同一个学校,热门系冷门系之间分数悬殊很多。现在因为转学有一个规律,一般都是从低分转到高分,从冷门转到热门,很少从高分转低分的单向流动的趋向,这里客观上打破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平衡。

  王晓阳:这个就是各个学校转系设置的考核标准的问题,看你是不是只用文化课的考核这么一条杠杆,复旦它并不是光用这一条,比如你的计算机确实很强,虽然高等数学差一点,照样可以转。

  主持人:如果自由转系的话,会不会引起整个教学秩序的大混乱?

  王晓阳:教学秩序或者是教务管理,看你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为中心,还是说以管理为中心。如果管理为中心秩序是第一位,如果以学生为中心,首先你要考虑你的培养目标,管理是为这个服务。

  主持人:下再大的功夫都是应该的。

  朱力:现在假如看转学这个事情,如果站在学生层次的话,大部分会赞成的。因为第一志愿选择不满意是一种普遍现象,通过这个机会可以改变选择;如果从第二个层次考虑,从学校的角度考虑的话,现在热门系师生招得很多,冷门系已经压缩了,假设放开的话,可能马上失衡。

  王晓阳:我不否认这个事情,但是我觉得还是刚才的观点,学校是为老师开还是为学生开。

  房莉杰:刚才王老师一直在说,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那怎么叫以学生为本?首先要对学生负责任,这才是以学生为本,难道我们就是允许学生自由自在地去选择对他们不加以限制,这就是对他们负责任吗?我觉得这倒未必,因为我们国家的专业设置,一方面考虑国家的需要,另外一方面还考虑到整个人力资源的一个供需平衡。如果说现在计算机系有招50个人的能力,但是有100个人报,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就要有能够容纳100个学生的师资,资源相对配套起来,但是四年之后,有可能社会上只需要80个学计算机的大学生,剩下20个怎么办?

  王晓阳:这是引入市场机制之后,一些局部的市场现象,可能有些专业比较挤,有些专业比较冷,这个是必然的。但是秩序的规范要通过评估机制或者是社会的第三方来规范它,比方说这个专业到底办得怎么样,是不是有条件办?可以搞市场评估来规范市场行为。

  主持人:不行了,可以撤销这个系?

  王晓阳:对,如果说你办得不好,那就是市场竞争,如果说你的毕业生你的课程设置都不符合基本要求,你就不能开办下去。

  王占魁:我想补充一下,因为这个转系决定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兴趣使然,第二个是使命使然,以天下为己任。从学校说能够提供教学上自由选择专业的条件,是教育进步的,是社会机制进步健全的表现。

  许晋如:我从我的亲身经历出发来讲一下,我当年兼有使命与兴趣,转到北大去了。当时由于我母亲临终前要求我上理科,我特别痛苦地上了理科,后来转到北大中文系,因为我当时的理想是做一个国学大师。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兴趣已经变了,在政治哲学方面,当年我受的理工科的训练对我来说特别有益,但我并不由此反对转系,最好就是:大一都不分系,然后再开始选择自己的专业。

  主持人:讨论到这,现在需要大家第二次的投票,请表态。依然是8:4。

  叶清:目前完全放开大学生转系制度,我们认为暂时不理想不可行,这个毕竟是趋势,我们承认这一点,但是这个都是理想化的模式,前提是我们目前能不能达到这种资源配置,还有各方面的制度,教育体制能不能跟得上,这都是问题。

  主持人:你们考虑得更实际一些。

  叶清:对,应该是现实可操作性,而不是说理想化的东西。

  许晋如:我不太同意的叶小姐的观点,恰恰我们认为这种教育观是一种很经验性的东西,比如刚才谈到热门专业问题,人都走了怎么样,事实上很多冷门专业,比如说数学、物理,现在许多公司都愿意要这样的人,因为他们的基础更扎实,其实比如说记者,像媒体,很多人都不是中文系出身的,照样干得很好,就是培养能够对社会终极关怀的知识分子。

  主持人:我们今天在讨论转系的问题,我知道很多大学生,包括高中生,都渴望有更多的自由,能够自由选择专业,但是我想告诉他们,如果有一天你拥有了这种自由,面对自己的专业,还一定要做谨慎又深入的判断,在专业的问题上,千万不要人云亦云。

  主持人手记:我没有转系,我凑合

  《大学自由转系》背景资料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